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1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7章:首先描述了地震的发生背景,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演化历史、内部构造以及有关大陆形成的三个假说;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地震的成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地震的类型加以划分;然后阐述了全球范围内和我国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分布情况;后对地震灾害及发生地震时的伴生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在第6章对一些常用的地震术语进行了讲解;在本书的后,选择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几个典型大地震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供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使用。
油气地球化学是利用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原理,专门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及其次生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既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好油气地球化学这门课,不仅需要课堂的理论学习.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学和实习训练。然而,油气地球化学实验需要很多高、精、尖的分析仪器。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较好地掌握有关分析方法和熟悉仪器知识,帮助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并具有一定实际分析和解决油气地球化学问题的能力,配合教材主要内容,我们油气地球化学教学小组特编写本实验/实习指导书。 本指导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实验部分,重点介绍油气地球化学中常见测试项目的分析原理、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包括岩石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生油评价、镜质体反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玩猫狂人”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科学圣经”:·首提“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开启“生命即信息”的认知革命·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直接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生命是什么”,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心灵与物质”。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这
全书共分六章。章介绍了野外地质实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第二、三章介绍了实习区的地质特征;第四章将整个实习内容分为八条路线,按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每条路线的教学内容;第五、六章介绍了实测剖面和地质填图的野外和室内工作。 本书可供高职院校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天然气勘查、油气开采技术、钻井技术等专业在平泉县附近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的师生使用。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油气藏地质理论基础、钻井地质基础和开发地质基础部分,介绍了地壳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分布规律及影响油气资源分布的控制因素;还介绍了从钻井地质资料的录取,到综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实验室分析及油气测试等资料分析储层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和油气储量计算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石油工程、勘探技术工程等非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油田经营管理等专业人员学习掌握油藏地质知识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概述辽河坳陷古近系的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碎屑岩储层总体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演化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储层的特征及其演化特点,并提出了储层成岩作用的成岩模式;最后对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优质储层的成因及储层含油气性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本书不但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辽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特征,而且较好地反映了陆相箕状富油气凹陷储层的总体特征。 全书选用了300余幅清晰、精美、代表性较强的图版,包括:岩心照片、岩石薄片显微照片和岩石扫描电镜照片等,图文并貌,比较全面、系统、形象地反映了辽河坳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特征。本书可供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夫专院校相关专
本书为“八五”以来有关变质岩储层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对辽河坳陷太古宇岩体演化及变质岩油藏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汇集了区域变质岩、超变质岩、侵入岩脉等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特征,探讨了区域变质岩原岩恢复和混合岩化期次,介绍了录井现场太古宇岩性识别方法,研究了太古宇各种岩性的3700、斯伦贝谢及国产测井系列曲线特征,利用微量元素对变质岩地层进行了对比,叙述了太古宇变质岩储集特征并对太古宇岩性、电性及产层性质三者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同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进行了产层性质的判别尝试。本书内容新颖,可供石油地质勘探、开发及储层研究科技人员参考。
《大众科学技术史丛书:大众地学史》遵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的社会活动和科学探索的历史脉络,依据现代科学所能解释和赖以支持的研究成果,描述了地球形成、人类发展和探索的历史进程,将其分为上、下两篇,共12章,简要、集中地介绍了古往今来中外地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物、重要事件,并对世界范围内东西方地学思想形成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进行了比较。
本书以五台山及其邻区陆壳演化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区内沉积建造序列、岩浆建造序列和构造演化序列。以沉积地层为格架、岩浆活动为指征、构造演变为背景总结出五台山及其邻区陆壳演化模式,分为 3 个阶段和 7 个演化期。同时对区内吕梁山北端隆起时限、繁峙玄武岩溢流通道以及系舟山区茶房口—居士山岩体形成时代等方面取得新的认识。
本书是高等院校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用的教材。 全书分三篇,共十六章;并有附篇。篇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研究;第二篇为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第三篇为工程地质勘察;附篇为岩土工程地质室内实验指导书。书中简明、系统地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引用了最近发布施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实用性较强。 本书除可作为地质类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生教科书外,还可作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专科函授生和有关培训班的教材。
本书是一部介绍铀矿勘查地质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以我国主要铀成矿类型及现今铀矿地质勘查工作领域为重点,力图反映并构建铀矿勘查理论与勘查方法体系。全书共分十二章,由铀矿勘查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方法与手段、勘查工程系统与设计原理、铀矿勘查类型与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铀矿技术经济评价等知识模块组成。 本教材主要面向具有核地质特色的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从事矿产勘查领域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的参考书。
本书是在1994年版《地球化学通论》的基础上修编而成。为了避免重复删去了元素的结合规律和元素的迁移一般规律的内容。 全书包括地球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
本书总结了我国两代人在铀矿地质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并介绍了近一年来0年来世界铀矿工作者的主要成果。本书集原铀矿物学、铀地球化学、铀矿床学三门课程于一体,并增加铀成矿机理和铀成矿省(区)。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铀矿地质理论、成矿作用;系统简要介绍了铀元素性质、铀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常见铀矿物;系统简要介绍了外主要铀矿类型矿床实例;系统简要介绍了铀成矿省(区)在全球的形成及演化,在世界各地和我国的主要成矿省(区)特征与矿床简况。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矿物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成因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年代和地质构造、 地质图阅读和分析,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体工程性质及其稳定性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岩溶和土洞、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及其方法、 室内与原位测试等。本书共分8章, 每章均附有重点与难点、思考题与练习。书末附有室内实验课指导书和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 铁路交通工程、 道路与桥梁工程、 采矿工程以及海岸工程等专业的教科书, 也可供工程地质、 土建工程、 地下工程和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阅。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矿物的物理性质, 岩石的成因类型、结构构造及主要岩石类型, 地质年代和地质构造、 地质图阅读和分析,岩石及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岩体工程性质及其稳定性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岩溶和土洞、地震等不良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及其方法、 室内与原位测试等。本书共分8章, 每章均附有重点与难点、思考题与练习。书末附有室内实验课指导书和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 铁路交通工程、 道路与桥梁工程、 采矿工程以及海岸工程等专业的教科书, 也可供工程地质、 土建工程、 地下工程和水文地质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