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概述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界定研究过程中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湿地水文的 淹埋深-历时-频率 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在湿地三要素(湿地水文、湿地植被和湿地土壤)不齐全的情况下湿地类型的的淹埋深-历时-频率阈值确定的理论和方法;评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植被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沼泽植被遥感识别与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岩溶湿地植被遥感制图、沼泽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岩溶湿地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与变化监测,红树林植被生理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外湿地水文要素监测的主要方法,概述DInSAR形变监测技术、时序InSAR技术和卫星测高技术在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的基本理论,建立沼泽湿地水位变化遥感监测方法和滨海湿地水位
《海洋与现活》分为九大部分。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海洋与现活》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以及《海洋与现活》设计的逻辑思路和主要结构、内容。第二部分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介绍海洋资源的分类,包括大级别的分类及大级别下的次级及三级分类,并对每种分类下的海洋资源做概括性介绍。第三部分至第八部分分别介绍六大类的海洋资源与现活的联系链条,主要介绍海洋资源如何变成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人们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海洋景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海水资源及化学资源、海底矿藏资源。第九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通过对全书的总结获得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认识,并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未来进行展望。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母。海洋中有一些远古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灭绝,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独居一隅。它们见证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被称为海洋里的活化石。《珍贵的海洋活化石》历数了海洋中现今仍生存着的代表性的远古生物,有不少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特点吧。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适合中小学生,及其他年龄段的海洋生物爱好者。
本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内容不仅涉及新世纪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方法、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意识的重构以及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等,而且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艺术与海洋文学的研究,以及海洋开放思想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值得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既砥砺了思想,同时对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亦不无助益。
每当我们在岸边捡着浪潮送来的贝壳,望着一望无际,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海洋的时候,总是在想蔚蓝色的海水下,到底生活着哪些生物?是否有高度文明的“海底人”?又是否真有美人鱼? 提到“一闪一闪”、“灿烂的光芒”这些词时,我们会想到晴朗的夜空,眨眼的星星。其实在海底也会有这种现象,海底的鱼也会常常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昵?众多的海洋之谜,等待我们来揭开。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前,勇敢攀登科学高峰。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以海洋工程环境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风、海浪、海流、潮汐、海冰的运动特征和规律,以及它们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作用影响;介绍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基础知识及其分布变化特征:介绍了海岸海底地形、海洋光学现象、海洋声学现象、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讨论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及其保护问题。书中还结合新资料介绍了海洋资源及其产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特点、海洋政策法规等内容,介绍了中国近海海域的地理、地质、水文等特点。 《海洋工程环境(第二版)》适合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习,也适合相关科技工作者研究参考。
《亚太主要国家海洋安全战略研究》主要选取对中国海洋安全与发展有影响的亚太主要国家美、俄、日、韩、菲、马、印尼等国,对其海洋安全战略和政策做客观描述和评介。加、澳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影响国家,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和发展具有影响,且在海洋安全战略方面出台了详尽甚至较为成熟的文本文件,理应纳入课题研究对象。
《胶东半岛海洋文明简史》(作者郭泮溪、侯德彤、李培亮)包括了胶东半岛早期海洋文明;先秦胶东半岛港航活动探寻;汉魏六朝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宋金胶东诸口岸与板桥镇;蓬莱仙话与海洋信仰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05年4月2日至2006年1月22日,我国进行了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历时297天,航程4323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两圈,出色地完成了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洋考察任务,成为中国人探索人类未知科学领域的一大壮举。大洋科学考察是以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一项具有探险性的人类探索海洋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随着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正在形成高技术群,有望成为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发展的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船长以日记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特别是对航行与科考过程的细节均有详尽的描述,是一份完整的现场记录,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介绍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和普及大洋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