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交叉学科。它横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智的生物学奥秘,站在心理学、神经学、信息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沿。 一直以来,本书都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教材的金标准,由该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迈克尔 S. 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等世界知名学者撰写。本书(原著第五版)对内容编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核心认知过程(大脑半球特异化、感觉和知觉、物体识别、注意、运动、记忆、情绪和语言)以及控制过程(认知控制、社会认知和意识)是如何由大脑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实现的。本书展现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和临床应用,既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 第1课 的良伴,也能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复杂系统、人工智能、计算社
19 世纪 30 年代,达尔文乘 贝格尔 号(即 小猎犬 号)舰进行了历时 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采集和观察,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在本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方式实现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插图版选择*忠实于达尔文 进化论 思想的初版《物种起源》为母本,精选百余幅达尔文时期的手绘博物插图并配以图注,忠实呈现那个时代的博物学之昌明盛美。
传统科学较侧重于物理学方面,在以往艺术与科学的交叉中,艺术的合作对象也多是以物理学为主。21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各项研究成果所引发的文化问题远超出技术本身。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肆虐让我们意识到0.06-0.14微米的病毒足以使一个 的经济、交通、教育等陷入停滞,公众切身地体会到了生物学的社会影响。旧的二元区分,如人与非人、男与女、生与死、自然与非自然、自主与控制、现实与虚拟等,这些概念的界限在生物技术的介入下变得越发模糊。生物艺术重新思考了身体、身份、文化、生命、自然等概念,这种思考方式和内容是随着技术的变化而流动的。生物艺术关注各种形式的生命,并将这些对象直接作为媒介。艺术家没有用颜料、刻刀来描绘生命,而是用生命本身,如细菌、动物甚至人类作为艺术提出问题的媒介。
为迎接2021年5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写了《生物多样性云南史辑 》一书。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为集中的地区,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也是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极高的价值,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筑牢西南生态安全的屏障。该书稿系统地记述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和历史资料,全面、深入地呈现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展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体现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预计该书稿出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主要介绍了无醛纤维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详细论述了两种代表性的无醛纤维板制造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阐述了纤维板研究进展、无醛纤维板的基体材料及其基本性质、无醛纤维板关键技术 胶合成型技术、木质素基无醛胶黏剂、木质素胶黏剂基无醛纤维板的成型技术、壳聚糖基无醛胶黏剂和壳聚糖胶黏剂基无醛纤维板的成型技术。本书可作为木材科学与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人造板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指导用书。
本书分析阐述了现代微小卫星现状和技术特点,并结合实例系统描述开展微小卫星总体设计所涉及的顶层设计以及整体功能、性能设计,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含卫星总体方案设计、卫星环境和工程条件分析、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总体参数预算等,对下一代微小卫星各分系统新技术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掌握卫星总体设计和指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Biologists 》 是原子力显微镜在生物学应用方面的经典著作,自 1999 年首次出版以来取得良好反响,并于 2010 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出版。本书的三位著者 Victor J. Morris, Andrew R. Kirby, A.Patrick Gunning 均在著名的英国 Quadram 生物科学研究所(原食品研究所)工作,都是国际著名的原子力显微镜生物学(特别是食品)应用专家。本书共 9章,内容涵盖原子力显微镜的设备介绍、使用方法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领域,既包含了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基本原理,又探讨了其应用在不同生物组织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本书适合从事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相关的如生物学、材料学、食品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眼耳鼻咽喉生物力学/生物力学研究前沿系列》系统地介绍了眼耳鼻咽喉生物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方法和新成果。全书共15章:第1章叙述了眼耳鼻咽喉生物力学研究的基本概况;第2章到第7章介绍眼力学,包括角巩膜的力学特性及近视眼治疗研究,青光眼、眼外伤的建模分析与实验研究,眼球运动建模及应用,角巩膜交联术的机制研究;第8章、第9章为鼻腔生物力学及应用,包括正常与病态鼻腔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第10章、第11章为咽喉生物力学,包括气道结构功能及OSAHS的生物力学研究;第12章到第15章介绍耳生物力学,包括耳听力系统与前庭平衡系统的生物力学建模分析及相关疾病诊疗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眼耳鼻咽喉生物力学/生物力学研究前沿系列》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生物力学课程教材或教学参
本书重点介绍了生物钟的调节机制及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联系,以及空间任务中航天员生物钟及睡眠问题的研究与干预等内容。共分为四章, 章主要介绍生物钟的基本概念、研究历史、生物钟的调控机制及分子机理以及环境对生物钟的影响;第二章主要介绍睡眠的基本概念、调节机制、神经回路、睡眠的生理功能及睡眠障碍的治疗;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钟、睡眠对于生理、心理和行为的调控作用和重要意义;第四章则围绕航天应用,主要介绍空间环境里生物钟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航天员健康、行为及作业能力的影响。
本书原版是一本结合了神经科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的导论性,体系新颖,插图精美,兼具的深度和广度,全书篇幅适中,但几乎包括了神经科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抓住神经科学的精髓,从而一出版就在美国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书在世界范围也受到普遍欢迎。全书共4篇24章,篇“基础篇”,内容包括神经科学导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静息态的神经元膜、动作电位、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第二篇“感觉和运动系统”,内容包括化学感觉、眼睛、中枢视觉系统、听觉及前庭系统、躯体感觉系统、运动的脊髓控制、运动的脑控制;第三篇“脑和行为”,内容包括脑和行为的化学调控、动机、性与脑、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语言与注意、精神疾病;第四篇“脑的变化”,内容包括脑的构建、记忆系统、学习和记忆的分子机制。书后
本书在系统总结混合励磁电机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混合励磁同步电机和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结构形式;讨论了其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系统论述了转子磁分路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磁路计算、三维有限元分析与建模方法;探讨了并列式混合励磁同步电机中切向磁钢永磁同步电机和电励磁同步电机的设计规律以及并列式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运行特性、轴向漏磁等特殊问题;研究了并列式混合励磁双凸极电机的静态特性、发电方式和电动运行工作特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电气传动和发电系统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信息科技领域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发展迅速、渗透力强、影响面广,对形产业、新业态和塑造带领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科技领域》以信息科技领域为突破口,以科技情报学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对颠覆性技术的长期跟踪研究工作,侧重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颠覆性技术的概念内涵、机理规律、政策环境等进行研究分析,力求通过跟踪信息技术的变革趋势和战略动向,针对若干重大的颠覆性信息技术,深度分析其历史起源、发展趋势、重大应用及关键挑战,综合研判其潜在机遇、未来价值与深远影响。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变化期、转型期和定型期。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早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进化的观点。但是真正使生物进化论为世人所关注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因为这《物种起源》的结论建立在大量的手考查资料基础之上。这《物种起源》不仅带来了生物科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达尔文是在"贝格尔号"舰上担任博物学家时进行的五年航海考查时期,通过考查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航海结束后,达尔文又通过搜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发生变异的材料,根据人工选择的原理得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学说是《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
本教材在参考了外一些有影响的教材,充分吸收其优点的同时,注重植物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充分体现作为基础课教材所应具备的特点。尊重目前多数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即按照细胞、组织、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植物的各大类群、种子植物分类、最后是生态部分。对于同学比较熟悉的被子植物先介绍,这比较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的叙述尽可能精练,重概念、原理,避免过多的名词术语。重要的名词术语均列出英文,所涉及的植物名称多同时列出学名。大量采用插图,便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每章后有内容提要和复习思考题。
《TRIZ新编创新40法及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共分4章:TRIZ概论、技术矛盾、物理矛盾、新编创新40法,所介绍的均是TRIZ的经典内容,可作为TRIZ入门。《TRIZ新编创新40法及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内容突显如下几点:把TRIZ确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给TRIZ注入了中国元素;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解题模式:借用美国48×48矛盾矩阵表,对39×39矛盾矩阵表进行了补充完善,既可解决技术矛盾,又可解决物理矛盾,新编创新40法是在创始人原著《创新40法》的基础上,对每一条创新原理重新编人大量的案例,选取图片近800张(原著只有129张手绘图片),并编入部分练习。全书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的案例与练习。《TRIZ新编创新40法及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可供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作为培训或自学参考书。
《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记载了产于中国的五大类生物,即:藻类约206科,679属;菌类约232科,1278属;地衣约71科,209属;苔藓约119科,541属;蕨类约62科,223属。各科属按条编辑,全书共计约3620条。每条内有各科或属的形态描述,有生境、中国及世界分布等信息,对各属的学名及汉文名称作了考证,对各属的全球及国产种数作了大致统计,对一些有经济用途的属种作了简要介绍,并尽可能查考出各属的模式种。???????《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可供有关生物学工作者在我国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查考;亦可供环境生物学、农、林、牧、植物化学及医药工作者,以及大中专院校有关师生参考,并为我国开发利用这五大类生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