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写作的科学通识经典,主要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维持和延续,以及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现象。书中引入了非周期性晶体、负熵等概念,解释生命体如何通过摄取负熵来维持其有序状态。薛定谔还头一次提出了 遗传密码 的概念,并运用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了基因突变的原因。 这部著作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引导后世许多科学家从微观物理学的视角研究生命问题,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直接启发了 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生物变异分为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和自然条件下的变异两种,而动物在进行变异的过程中会出现生存竞争,这里的竞争包括相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但同一物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物种或者不同变种之间进行交配会产下杂种,但不同物种形成的杂种常常是不育的,而不同变种形成的杂种往往可育;生物都是从简答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
《组织学与胚胎学学习指导》是针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配套用书。学习指导密切联系教材内容,按第八版《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内容和顺序编写。全书共26章,每章由“目的要求”“教材精要”“强化训练题”以及“参考答案”等部分组成。学习指导针对每章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强化和详尽地解答。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对生态系统和有机体来说,增长与发展的概念都适用。依据生态网络结点之间的竞争性、连接模式和相互作用强度,对生态系统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上升性指标来统一量化系统的增长与发展。与传统的新达尔文演化理论研究截然不同,“上升性增加原理”指明了生态系统发展的方向。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分子构成。然而神奇的分子世界是纳米数量级的,我们很难直接观看到一个活体生命中的分子。虽然并不奢望过早地看到质子对撞的直播,但人类从很早便开始想象构成人体无数分子、细胞的形态及其运行状态,期待着能够以一种“通俗”抑或“真实”的方式观察它们。 幸运的是,古德赛尔所著的《图解生命》为期待已久的人们带来了“图解”,从高尔基体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命周期,从ATP合成酶的运转到维生素对生命的意义。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以这种美妙的方式描绘所有已知的分子生物学现象和研究成果,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精心挑选并组织的话题和篇章中,一览时刻运转着的“生命的装置”,包括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其运行过程中重要时刻的景象。 当人们看到这些以水彩绘制的分子装置和细胞(
县域经济是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在生态资产评估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环境特殊的生态脆弱县——石林县进行了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资产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出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提出了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体系。同时,进行了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法评价,并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异同和特色,总结出揭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友好重要性的指标体系,使之能够指导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促使社会以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经济的*化发展,以便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更加明确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普工作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对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
实验室的负责人要组建、领导研究团队,管理人事和机构,申请科研经费,同时还要出科研成果以保持学术的领先地位。但是,许多实验室管理者往往缺少经营管理意识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本书为实验室管理者提供了全面指导,通过对众多科研管理人员的访问及相关资料的搜集,运用生动而丰富的例证,讨论了一系列管理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可以促进成功的技巧。 对于所有对实验室管理和实践感兴趣的愿意思考的读者,对于教育者、管理者以及仅仅是从兴趣出发的人,这本书都是不可不读的。
微型生物是淡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在整个水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微型生物能够指示水质状况和水体的营养程度,可以作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的指示生物,用于评价污水的处理效果。本书收入了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蓝细菌、藻类、原生动物门、轮虫、节肢动物(枝角类、桡足类)八大类1800余种微型生物和120余种底栖动物的简介和图片。 本书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书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环境监测人员、给水排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转管理人员、食品检验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创新的基本动力之一是来源于学科交叉。实践已经证明,学科交叉出成果,学科交叉出人才。本教材编写的宗旨是,以简洁的内容和形式帮助非生物学专业学生迅速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关注生命科学与其他理、工、医、文诸学科的交叉。 本教材突出的特点是知识新,基本概念清晰,重点突出,文字简练,篇幅适中。全书正文部分为四篇:从分子到细胞、生命的延续、生物进化和生态学原理,其中具体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是基于我们近20年的教学实践。每一章后列出了“教与学要点”,目的是帮助教员备课,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书中所出的思考题,以及以窗口形式向读者介绍的生命科学与其他理科、工科、医科交叉研究的范例,是希望同学能对所学的知识作进一步思考。 本教材适合于非生物学专业的理科、工科、医科以及师范院校学生使用
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的枯竭、过度老龄化社会、赤字国债堆积如山,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这些问题?谁也无法想象。笔者从生物学者的角度来进行了思考,这就是撰写本书的宗旨。“从生物学者的角度”这个说法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现代社会多半是基于技术造就而成的。如果汽车、电脑和传送带消失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要大大变样了。而这些技术的背景就是数学物理学之类的知识。总之,数学物理学的思考方式可以提供便利,构筑起一个丰富的社会。与此同时环境等严重问题也会随之而生。这就是我从生物学者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后所持有的观点。本书会详细解释持有以上观点的理由,同时也进行这样的思考:如果这些问题仅仅靠数学、物理学来解决,那么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严重;如果用生物学的思考方式来
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实验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本书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体系, 共设 88 个实验, 其中基础性实验 8 个、 植物实验 29 个、 动物实验 17 个、 免疫实验 19 个、 综合性实验 15 个,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主要包括显微镜、 显微制片技术、 植物实验、 动物实验、 免疫实验、 综合实验等部分内容, 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等部分。 书后附有普通生物实验中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组织的结构等,并学习生物绘图; 使用解剖器械解剖鱼、 家鸽、 小白鼠等, 观察其外形及内部解剖, 并进行生物绘
本书介绍一些概率论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介绍处理生物科学观测数据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与相关、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及其所依据的统计学基本原理,本书基本概念清楚,一元统计內容较为全面,实用性强,各章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題,以利于教学及读者掌握书中介绍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实践的总结,可作为高等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生物统计课的教材,以及农林、医药高校生物统计课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生物工作者参考。
本教材共分3篇,篇为实验准备部分,主要介绍水生生物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及的基础知识,水生生物实验中用的生物显微多媒体互动系统。第二篇为水生生物的形态观察和分类部分,主要分27个实验介绍水生生物各常见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常见种属。第三篇为水生生物调查方法部分,主要分8节介绍各类群水生生物采集、固定及标本的制作方法,还有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等。
近年来,生态学获得了快速发展,表现出应用性强、理论发展活跃等优势。本书在阐述生态学的定义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生物种群、生态群落及基本功能研究,深入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及多样性保护,系统的探讨了优选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系统解析。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以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及其保护为主线,共分11章,重点介绍了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机理、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及其保护、各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国际行动和组织以及保护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本书涉及知识领域广,突出了该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每章前配有内容提要。之后附有思考题,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农林院校的农学、林学专业学生用作选修教材,还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环保工作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深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深绿思想,在西方环境意识形态和环境运动中影响很大。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生态哲学开始从浅层向深层的转换,甚至有人将其视为西方激进环境意识形态的一面旗帜。然而,深层生态学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在理论基础上,如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及权利、生命平等、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等,深层生态学并未给出详细的说明;在生态实践上,如荒野保护、国际公正、生态乌托邦、反人类、生态法西斯等,深层生态学也未能作出有力的回应。如何建立一个清晰的、从理论到实践逻辑一致的思想体系,是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需要做的一件为紧迫的事。《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由雷毅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工作的成果。
1、由于網上書店可能根據各種情況隨時調整價格,我們的價格信息存在滯后性。以上價格僅作參考,具體以網上書店標示的價格為準。 2、如價格折扣信息和原書定價存在較大誤差,可能是該店售書為本書的不同版本或不同裝禎形式,請讀者自行鑒別。 3、對如何網上購書存在疑問,請點擊上面購書指南鏈接查詢。
本书遵从遗传学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根据遗传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以及作者多年的遗传学教学实践和经验,构建了一套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体系,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内容取材注重经典遗传学与现代遗传学的合理结合、遗传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科学结合,较全面反映了遗传学的教学要求。概念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全书共分十六章,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细胞质遗传、遗传工程、基因组学、基因表达的调控、遗传与发育、群体遗传与进化。 本书适用于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生物科学类、森林资源类、食品科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年2月12日出生于英国医生家庭。1825年至1827年在爱丁堡大学学医。后进入剑桥基督学院学习神学。1831 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 5年(1831—1836)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该书出版震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对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后达尔文又出版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的由来及性的选择》和《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等,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