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二版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理论,使其更精练,增加流程图表,使之更容易理解。在技术章节做探索性改革创新:①技术原理增加流程图示;②技术操作步骤主要用流程图展示,使之更一目了然;③详化实验操作经验和注意事项,提高和保证实验可靠性;④增加蛋白芯片技术、蛋白质和DNA相互作用研究技术;⑤增加液相和固相免疫共沉淀技术;⑥增加时间分辨荧光蛋白检测技术。
《纳米超分子化学》基于外纳米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趋势,在超分子化学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合成受体构筑纳米超分子体系的方法及纳米超分子体系作为分子器的原理,并且介绍了冠醚、环糊精、杯芳烃等人工合成受体分子组装以及组装体作为分子机器等纳米器件和纳米材料的应用方面的知识。《纳米超分子化学》图文并茂,知识性和新颖性相结合,适用于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高校教师研究生等。
《仪器分析导论》是介绍仪器分析方法的入门书。全书共四册,前三册共编入了20余种仪器分析方法,第四册为数据集。 本册是这套书的册,包括红外吸收光谱法,1H核磁共振波谱法,13C核磁共振波谱法与二维核磁共振,质谱法,双聚焦质谱法,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由图谱解析化合物结构的方法等。 本书内容精炼,简明易懂,实用性强,非常适合初学者自学。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一些高等医科院校开始尝试招收六年制外语医学班,采用了双语教学。1990年由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等10余所医科院校共同编写,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英文版)、《局部解剖学》(英文版)教材满足了英语医学班的教学需要。这两种英文版教材至今已出到了第三版。 近些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医科院校开始招收七年制的本一硕连读学生,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04年*又新批准了几所院校招收八年制本一硕一博连读学生。这些学生都将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教学中迫切需要一套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我国教学大纲要求的英文版医学教材。为满足这一需求,我社于2003年春夏组织全国30多所大学基础医学各相关学科教学第二线直接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编写了这套基础医学双语教学英文版系列教材。参编人员绝大
蛋白质高效表达是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必须涉及和面对的基本技术问题。本书作为一本蛋白质高效表达的工具书,将常见的基因高效表达系统及其相关要点和经验进行总结,具有以下内容特色: 涵盖了大肠杆菌、酵母、芽孢杆菌、哺乳动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等主要基因表达系统; 专门章节论述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和复性这一重要问题; 内容较精要,汇集了蛋白质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实用性较强。 本书可供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蛋白质组学、药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2001年8月,*制定并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 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1月,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要提高双 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要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双语教育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途径,尽管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探索已有若干 年,但教材的跟进始终显得滞后。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编著,介绍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蛋白质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实验性科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工具。《蛋白质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该书的版于2005年出版,随着当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需求的日益扩大,现予以再版。第二版在版基础上,补充了蛋白质组考马斯亮蓝染色和银染色技术及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技术,内容由版的14章增至第二版的17章,从而使该书更全面和更具实用价值。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系统介绍了蛋白质的合成、转运、加工与修饰、结构和功能,阐述了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理论,蛋白质定性、定量检测的基本理论,并对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芯片理论与进展做了介绍。下篇介绍了蛋白质样品的准备、蛋白质电泳技术、层析技术、蛋白质活性及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与应用,并在生物信息
本书以简明、清晰、图文并茂的风格论述现代病毒学。内容包括:病毒基础知识、病毒颗粒形态、病毒基因组、病毒复制、基因表达、病毒感染、病理机制、亚病毒介质等。书后附有词汇和缩写、亚病毒感染剂的分类、病毒学历史等。 本书在国外的许多院校作为推荐教材,美国微生物学会称其“特色鲜明,比同类书中的任何一本都更适合大学生使用”。 新版增加了“病毒和凋亡”、“噬菌体和人类疾病”等新的小节,增加了一些热点内容,如SARS等。 附有光盘,内含互动的学习资源,对本书的每一章加以补充。 在每一章前列举了学习目的,每章后附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列表。
本书由22章组成,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从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氨基酸和蛋白质化学、核酸和核苷酸、酶化学、维生素与辅酶以及它们的作用机理;第二部分从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为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及其代谢调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分解及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生物氧化以及物质代谢调节;第三部分从第十二章至第十七章,主要内容为遗传信息的表达和流向及其调控,为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包括DNA的复制与修复、RNA的合成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修饰、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第四部分从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二章,为机能生化及其他,包括细胞信号转导、血液生物化学、肝胆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化学、营养生物化学与疾病等。
Francis Crick先生毫无疑问地表示要先购买这本迷人的图书,作为DNA的发现者之一,他对如何用DNA构造人类重要的发明——计算机感到惊奇。DNA包含细胞体或病毒生存发育所必需的遗传指令,DNA计算利用DNA作为底物来存储信息,利用生物分子学操作来操纵该信息。 《DNA计算模型》首先全面介绍了DNA计算领域的*进展,后续笔墨着重于解决DNA计算中一些主要问题的计算方法,例如控制活体细胞、构建生物图案以及生成纳米机器。 《DNA计算模型》给出了实验室规模下基于人工操作的计算模型,其中包括对1994年Adleman教授在DNA计算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的详细介绍。本书还提供了分子尺度的自治计算模型,并讲述了怎样设计工作在活体细胞中的计算设备。这本书也阐明了如何有效地为DNA计算设计编码这一重要问题。 《DNA计算模型》适合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和生
现代蛋白质工程是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理论计算,以及生物化学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标是快速及高效率地发展和改进实用的或有价值的蛋白质。《现代蛋白质工程实验指南》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理性设计的策略,包括理论计算方法,利用一些很有说服力的例证说明所设计蛋白质的全新特性,阐述了如何设计具有目标特性的蛋白质,并选择了很多如蛋白质一蛋白质相互作用、DNA结合、抗体模拟,以及酶活性设计等具体实例;第二部分蛋白质的定向进化技术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库设计的一般方法、进化库质量的统计评估、核酸混编的新方法,以及不同的选择筛选策略等。同时也给出了不同特性体外定向进化的一些实例,如蛋白质折叠类型、折叠热稳定性以及酶活性等。 《现代蛋白质工程实验指南》适合蛋白质科学各个
余瑞元主编的《生物化学》共分20章,第1~7章(糖类、脂质和生物膜 、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激素)讲述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第8~13 章(生物能学和生物氧化、糖代谢、光合作用、脂类代谢、蛋白质降解和氨 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讲述能量与物质代谢;第14~20章(DNA的复制、DNA 的修复和重组、转录、RNA的转录后加工、遗传密码和蛋白质合成、原核生 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讲述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 和表达。 《生物化学》属精编简明教程,读者花费相对较短时间便能看完全书, 了解本学科的面貌。 《生物化学》适合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生物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以及 工、农、医各相关专业本科生作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学专科各相关专业学 生的参考教材,还适于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使用。
《酶与酶工程(第二版)》全书包括“酶理论”、“酶工程”和“酶应用”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有:酶的组成及结构特征,酶的作用机理,酶活性调节,酶反应动力学,酶分离纯化,非水介质中酶的催化反应,生物酶工程,化学酶工程,新药筛选,酶在工业上应用,酶在食品工业应用,酶在医药上应用以及*酶的开发应用等。各章均附有相关的文献和图表。本书可作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和医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材料,也可作为该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比较简明的生物化学教材,与许多大部头的生化教材相比,字数约少一半。其优势在于集中注意于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探究途径。 全书共分31章,可概括为3大部分。部分(1?10章)讨论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以及酶和生物膜等;第二部分(11?20章)讨论糖、氨基酸、脂类、核苷酸等的代谢;第三部分(21?31章)讨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可以说本书既包括了传统的生物化学内容(约60%篇幅),又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占40%),而且力图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注重与疾病的联系,后一章专门讨论癌,特别是癌基因。此外,本书每章后附有简明的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利于读者自学。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生物化学的教材,尤其适于在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使用,如医学院、农学院或兽医学院
本书内容全面、丰富,层次分明,针对性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适合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和考研需要。
从生物技术到分子生物学,到细胞凋亡、免疫学、信号转导以及其他学科,都已证明蛋白质定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汇集了蛋白质定位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把*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讲述,旨在使读者对蛋白质定位的重要性产生印象,并对蛋白质定位的基本原理也予以重视。全书共17章,包括精美的图表和大量的参考文献。 本书不仅是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适于研究生和(或)本科生作为高级教程使用。 This first edition of Protein Targetin9,Transportand Translocation by Ross Daibey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ELSEVIER LTD,The Bou—levard,Langford Lane,Kidlington,Oxford OX5 1GB.
本书是《现代生物技术丛书》的分册之一,由国内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执笔,全面论述生物化学工程学科的原理和相关技术。体现了下列特色: 理论阐述到位,比较细致地介绍了反应动力学、各种分离技术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除讲解一般原理以外,突出介绍具体的应用实例; 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如有专门章节论述非水相酶催化、代谢工程等内容。 本书可作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纤维素生物质水解与应用》系统全面、深入浅出、内容新颖且实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生物质水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书可供从事新能源、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或作为教材使用。《纤维素生物质水解与应用》共分6章。第1章由张晓阳(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编写,第2章由杜风光(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编写,第3章、第5章、第6章由常春(郑州大学)编写,第4章由王林风编写(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全书由杜风光、常春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