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原理(第3版)是以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成果和教材建设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多本优秀教材的优点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结构生物化学、代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三篇,共4章。为便于读者自主学习,每篇有内容简介和学习方法介绍,每章包括引言、主题内容、小结、推荐网址和参考文献等。在体系结构方面,注意章节之间的起承转合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并强化了与网络的联系,力求做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 在内容上除了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结论的阐述外,更着重于对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的介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书中设计了许多拓展框、小测验和科学故事,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配套数字课程资源中,不仅将各章小结设计成填充的形式,以有效地提炼知
本书为《蛋白质纯化指南》(Guide to Protein Purification)第二版的中文译本。原著由来自于美、德、英、澳等国家著名大学、科研机构或生物技术公司的70多位蛋白质科学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撰写,对蛋白质纯化相关的技术、材料、试剂、设备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版由Elsevier出版集团于2009年出版,对1990年第一版问世以后该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着重阐述。全书12部分44章,包括建立蛋白质纯化程序,常用技术,重组蛋白质的表达纯化,提取物和亚细胞组分的分离,详细纯化步骤(批量法、层析法、亲和法、电泳法),膜蛋白和糖蛋白的纯化,纯化蛋白质的特性等内容。
《生物化学一一基础理论与临床》(原书名:Textbook 0f Biochemistry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s )一书由美国John Wiley & Sons 出版社于1982年首次发行,该书一面世就受到了医学院校广大师生和生物化学领域众多研究人员的青睐,并且在美国长期畅销。2006年,该书已经出版了第六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欧美国家用作生物化学课本或辅助教材,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和众多学生的好评。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生命体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阐明了机体内生理过程中细胞层面的生化反应。在讲述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大量临床病例分析作为延伸,进一步解释了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书本的内容,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这是本书有别于同类专业书籍的一大特色。全书内容安排紧凑连贯
本书全面介绍了RNA-seq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涵盖数据分析的整个工作流程,包括质量控制、作图、组装、统计检验和代谢途径分析等。书中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还使用了较多实例,不仅生物信息学家,甚至没有相关分析经验的研究人员也均可参照这些实例进行分析。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3版)(套装上下册)》的前两版以其无可匹敌的声誉,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作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经典参考书。在第三版中,作者对图书内容进行了完全的升级,修订了实验的每条方案,增加了大量新的材料,拓宽了它涉及的领域,内容丰富而详细,使其具有用于学习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等科学的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3版)(套装上下册)》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专业性的特点,是生命科学实验室内当之无愧的圣经。
近年,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加速,相关知识内容需求旺盛。本书的篇章安排和编写内容广泛性、难易程度,主要以药学、生物学和医学本科生的接受程度作为依据。整体篇章安排中,全书分为药物基因组学的理论和药物基因组学与临床应用两篇共12章。第一篇,在讲解基因组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核心理论;第二篇是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主要疾病的应用,主要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中枢系统疾病,每章内容包括药物基因组学在疾病病因和疾病治疗两个方面的应用;文末附录有 PDA批准的药物基因组学临床应用目录和我国试用指南。全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结构化学学习指导》是以王荣顺教授主编的《结构化学》的章节构架为依托,对《结构化学学习指导》前七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相关章节的习题进行了解答,同时还精选了一部分新的习题进行补充。《结构化学学习指导》分为重难点提示、基本内容、习题解答及补充习题解答四个部分,可作为师范类及理工科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学习《结构化学》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使用。
随着基因组研究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基因组数据,而且未来还会产生更为庞大的基因组数据。如何解读这些海量数据,理解生命的相关本质,成了这一后基因组学时代的一个巨大挑战。基于比较方法的进化基因组学研究无疑将成为解读这些海量数据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但是,有关基因组进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直都缺乏一个完整的描述,有关其研究内容也十分模糊。 本收通过邀请一批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MargaretKidwell和亚利桑那大学分子进化学SudhirKumar等著名科学家,基因进化与一些重要生物学问题的关系,以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理解基因组结构和功能进化的型式和机制等。 作者设计该书时,充分考虑了基因组进化研究的全景介绍,对历史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和梳理,以及对每个领域各时期文献的综述
本书聚焦于真核发育与分子遗传学中新出现的重要问题——各种小RNA对基因表达的控制。人们已经在这个令人激动的领域中做了很多工作,本书是一本由单个作者独立完成的全面介绍RNA沉默的著作。 Fire和助手们1998年完成了双链小RNA在线虫基因表达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这项开创性工作被认为是RNA沉默研究的开端。本书介绍了此前相关领域的历史背景,描述了多种动植物如原生动物、简单后生动物、昆虫、非哺乳类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中的RNA沉默。每种生物中的RNA沉默,在提供实验结果的同时,还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并伴有丰富的图解。书中附录是Eithan Galun所著《基因治疗》的相关内容。附录中内容关乎RNA沉默在未来的可能应用,可以作为有志于探索这种可能性的研究人员的一份指南。
本书从分子到细胞水平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当前生物膜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展示了生物膜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及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当前生物膜的研究动向,也对国内研究情况作了基本描述。全书共分7篇,内容主要包括与生物膜的能量转换、物质运送和信号跨膜转导等三大基本功能和结构的相关内容,同时对研究生物膜的理 论、技术、方法及在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也做了介绍。 本书由40余位从事生物膜相关研究领域的一线科技和教学人员撰写而成,其中包括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书可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教学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教师等参考。
作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新兴技术,生物固定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制药、医学诊断等领域,并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书系统阐述各类固定化技术的原理、设备及应用,体现了下列特色。 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固定化技术的两大领域——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并与其实际应用的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结合阐述,形成了一个从酶(细胞)的制备-固定化-反应器(传感器)-生产(检测)的一个综合技术系统,便于学习者系统学习和运用。 既重视基础理论的探讨,又重视技术方法的介绍,无沦是固 定化方法,还是在生产上的应用,本书都给出了人量实际操作的实例,并且很多固定化方法是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或经过作者实验验证的,故实用性较强。 本书适合于生物工程、生化工程、食品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研究人员
《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导下,从2011年起分别邀请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一线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在结合各自研究工作及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27章,涵盖了化学生物学这一化学领域的新兴二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同时,每章作者都针对各自熟悉的领域重点展示了近5年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5~10年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前沿问题。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生物学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
本书系统地凝炼了聚多糖纳米晶及其材料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技术与*进展。全书重点介绍了聚多糖纳米晶的来源、结构、性质、应用、表征以及相关技术和机理,覆盖了聚多糖纳米晶从提取制备、表面化学到纳米复合改性、功能材料发展等内容。尤其是对于聚多糖纳米晶基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通过深入分析聚多糖纳米晶在材料体系中的作用甚至功能,初步构建了贯穿结构—性能—表征三者的理论体系。 本书可供生物质化学及相关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技人员、研究生和教师阅读、参考。
所有细胞中的DNA都是一样的,但基因调控保证了每种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质会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控制这个过程的蛋白质就是转录因子。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工作者来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研究人员,要详细了解转录因子庞大的队伍以及它们丰富的作用机制,可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书版出版于1991年,此后每3~6年再版一次,不断补充科研进展,达到基础知识讲解和前沿发现介绍的融合。第五版新增的内容有:抑制性小RNA及其调控转录的作用;转录因子的治疗性应用;转录因子在调节染色质结构及转录延伸方面的作用。
《细胞RNA干扰机制(导读版)》是Elsevier学术出版社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丛书的第102集,为“细胞RNA干扰机制”专题。详细介绍了RNAi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内容比较前沿和实用,与国内研究热点相吻合,对国内RNAi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适合于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学和医学专业研究生、药物设计与开发研究人员使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简称Real-timePCR)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受到生物学家们的青睐,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该技术是目前确定样品中DNA或RNA拷贝数敏感、准确的方法,还可进行多重反应,无污染,自动化程度高,在生物学的所有学科、医学基础和药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书在介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基础上,集中论述该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检测致病菌、检测病毒、检测基因突变和临床、遗传病研究、肿瘤研究、环境微生物检测、动物学研究、基因表达检测和流行病学等。在编写时力求方法尽可能详细,对每一种方法提供了反应体系、反应条件和结果分析,还附有参考文献,但读者在具体应用时,也不宜照本宣科,在实验过程中应因事制宜,对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优化。 本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酶,核酸与基因,基因表达与调控,糖类,脂质,生物膜,信号转导,激素与维生素,新陈代谢,方法与技术12部分,共5039条。本书对每条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规范名词。
蛋白质结合位点的识别对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致力于从描述特征、残基定义和数据筛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从而构建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的有效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氨基酸组成偏好的配体结合口袋识别方法、使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蛋白质结合位点的预测和基于数据聚类的蛋白质结合位点识别,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的辅助分子对接应用研究。 本书可作为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海量信息——17个专题,扩展阅读:附录,名词释义及中文索弓 ·图文并茂——1200余幅插图,彩图过半。表格近百 ·编排新颖——生物学知识与医学问题的有机结合 ·精彩光盘——各卷附赠光盘,内含全部彩图 详细介绍:《人体生物化学与疾病》是2008年生物医学领域的*专著,囊括生化与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等17个专题。作者Gerald Litwack为美国杰斐逊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Vitamins andHormones丛书的主编。原著篇幅宏伟,图表精美,编排独特,将医学问题与生物学知识融为一体。引进版充分考虑到国内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将原书17个章节的内容拆分为四部分出版。
本书为“现代生物技术丛书”之一,是以技术为主线的生物芯片的著作。 全书共11章,不仅对发展相当成熟和已投入应用的基因芯片(寡核苷酸芯片和DNA芯片)和蛋白质芯片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出现较晚或新出现的其他类型芯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还系统阐述了组织芯片、细胞芯片技术和糖芯片技术及其研究进展。鉴于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操作性强的技术,本书对技术操作性强的章节如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组织芯片等,在介绍技术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对相关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专门设立附录介绍DNA微阵列用于RNA表达谱分析实验方案。 本书适合于从事生物芯片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生物学、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本教材是在卫生部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领导下,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等专业的研究生编写的,也可供相应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参阅。全书共分十章,正文插图134幅,由全国十余所院校在该学科领域有较深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编写而成。在内容编写上侧重介绍了组织化学与免疫细胞化学、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电镜及电镜细胞化学技术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上的应用;同时介绍了细胞与细胞化学定量分析技术、细胞形态定量分析技术以及相关的细胞培养技术、PCR技术与蛋白质技术等。
本卷是《生物高分子》丛书的卷,依次论述了木质素、孢粉质、黑色素、腐殖质以及煤等生物高分子。书中对这些生物高分子在自然界的分布、生物合成、生物转化或改性、生物降解、结构及其表征方法、应用及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等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阐述。反映了当今国外对这类生物高分子研究工作的*成果和进展,为地球化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生化学家、医师、药剂师等及其他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了全面的、*的有益的信息,有利于推动交叉学科发展。 本书适于这些领域里的科研工作者、工业生产和相关人员参阅。
随着揭示自然现象的手段越来越依赖于生物化学,对化学、生物以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生物化学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本书的作者和广大的教师面临相当的挑战——怎样在一门介绍性的课程中使学生们熟悉现代生物化学的理念?幸运的是,逐渐增加的知识使科学家能够将生命系统的生化本贡与组成系统的分子结构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因此,复杂的生物化学现象可以用比较概括的概念加以表达。 本书是为首次接触生物化学的学生提供的,便于他们了解生命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等基本知识。本书有助于生命科学、物理学、医预等专业的广大本科生,医科学生及健康科学的研究生理解人体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