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与Bioconductor生物信息学应用》既是一本R语言的书,又是一本生物信息学的书,从实际课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出发,结合基础知识,偏重解决问题的流程,选用简单但功能强大的R语言,把讲解延伸到具体程序代码,让读者经历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并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
池永红、范文斌主编的《发酵工程设备》主要介 绍了发酵工程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以及在 此基础上对典型发酵设备进行的实践操作,从而促进 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本书共10个项目,内容包 括原料的预处理及输送设备、培养基制备设备、空气 除菌及调节设备、种子制备及扩大培养设备、发酵罐 及附属设备,液固分离设备、萃取及离子交换设备、 蒸馏设备、蒸发结晶干燥设备,并对设备操作安全作 了相应介绍。 本书可作为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 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单位技术人员 参考使用。
本书以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为核心,系统介绍了生物产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分离操作、过程理论及应用。本书共11章,即绪论、细胞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基础、色谱、亲和色谱、蛋白质复性、结晶和干燥等。其中第2章和第3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离过程的前处理以及沉淀分级和泡沫分离等初级分离技术;第4章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方法、特点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各种萃取方法,特别是可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技术;第6章至第9章阐述了吸附(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和蛋白质复性等生物分离过程的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基础理论和应用,内容包括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后两章介绍了结晶和干燥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本书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8)的配套参考书,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实验基础、难以快速适应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实,面向学习无机化学实验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学生而编的辅助教材。本书以《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为基础,精选学生在基础化学学习阶段常开设的部分实验,通过预习、实验目的解析、操作要点、常见错误分析、问题讨论等内容,使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全面了解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要完成的训练以及可能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快速进人角色,少走弯路,尽快完成中学化学学习思维向 大学的转变。
本书以基因表达调控原理与基因工程的支撑技术为前提,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涉及基因高效表达、重组表达产物活性回收、基因工程菌(细胞)稳定生产等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包括DNA 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五大基因工程单元操作;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个典型的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基因工程”课程的教材,课堂教学建议学时为32学时,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参考。
本书按照工业生产过程的逻辑,对生物工程与技术各学科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中游工业生物过程和下游生物工业加工过程进行阐述。重点对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发酵、酶/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生物工业下游加工过程等各主要方向和环节,进行了全面、简要的介绍。同时,较全面介绍了生物工程与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师生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也可供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按照一般生物物质分离纯化的步骤设置模块(具体为感知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生物材料预处理、固液分离、可溶性组分的分离、目标产物的纯化以及产品精制),按照技术设置单元,按照产品生产工艺组织分配实训任务,将技术原理、操作标准、注意事项、发展情况等理论知识融入各实训任务中,并紧紧围绕技术的应用展开,同时吸收了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选取了一些真实产品的制备工艺,结合教学实际优化为实训任务,既适用于模块教学,也适用于项目化教学。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可从www.cipedu.com.cn下载使用。本书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生物类、制药类、食品类和医药类专业师生作为生物分离纯化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将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以及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等多门实验课程有机地统一成一体,整合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实验技术体系,既能节约教学成本,又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和理解基本原理,还能使本实验技术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包括菌种的理化诱变、工程菌的培养和保藏、基因组DNA和RNA的分离纯化、质粒DNA的制备、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和转化子的筛选、表达蛋白的检测等。所开设的实验主要为基础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开设综合性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开设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基因工程实验等课程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和初级科研
本书是《现代微生物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微生物技术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微生物、微生物的机能、微生物的组成部分或其代谢产物来加工生产产品,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术。微生物技术为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微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本书首先从论述微生物资源开发和菌株选育技术着手,接着详细介绍了在生长过程中微生物的营养需求、代谢特点、调控方式,之后论述了在实际的微生物工艺实验中,如何根据微生物代谢过程的特点,采用不同设计实现工艺、培养方式、自动控制优化的目的,以及构建工艺模型;后介绍了微生物代谢工程的重要应用及其发展,并对微生物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环境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在保证其体系完整的同时,更加注重讲解技术应用的方式和要点,以提供给读者更多的应用思路和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①研究微生物生态学所用的传统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②在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其随着不同的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规律;③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它们所起的作用,在*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命机理;④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对自然界的影响和环境因素对这些相互关系的影响;⑤在正常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代谢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这些代谢活动的影响;⑥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⑦利用实验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来研究和描述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书适合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师学习参考。
本书集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研究所三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于大成,总结归纳了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情况,内容涉及高分子化学、材料、医药、食品等诸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并反映学科的*研究前沿。具体内容包括淀粉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淀粉化学和物理改性及其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性质、结构特征,及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建筑、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状况和应用实例等。内容全面、结构紧凑,阐述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技术实用,使人很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
闵九康、王羲元主编的《生物冰核和生物氢的应 用--划时代的生物工程》全书共10章,主要论述了如 下内容:生物冰核的作用及其应用;生物冰核的生产 和喷散技术;生物造雪、生物降雨和生物驱散雾霾; 生物氢(H2)——永不枯竭的无碳能源;生物氢的生产 和应用;生物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展望;柠檬酸细菌 和巴氏芽孢梭菌的产氢能力等。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系统的专家和 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 参考。
中国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八个国家之一,为总结、评估中国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项目实施后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推动该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根据UNEP的要求,国家环保总局协调有关部门,于2002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UNEP的项目主任Piet van der Meer博士、项目专家Divid Heron博士、财务官员Lydia Eibl-kamolleh女士和中国环保、外交、科技、教育、农业、卫生、商务、林业、海洋、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及专家共60多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就《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中的有关国家生物安全立法、生物安全政策、生物安全管理机制和能力建设、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所、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知识产权、《生物安全议定书》与WTO规则
本书全面地论述了工业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全书分为上、下篇,共12章。上篇主要介绍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代谢调控理论,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等内容,在阐述微生物学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对与工业微生物有关的特殊规律和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下篇主要以工业上常见的微生物发酵产物为主线分章介绍了产生有机酸、氨基酸、核酸类、酶制剂、抗生素等的微生物,重点阐述了具有重要工业应用背景的微生物菌种及其选育的原理、方法和发酵产物代谢调控中的规律。下篇中还对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微生物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关系分别单列一章进行了介绍。本书内容力求系统、丰富、翔实,尽可能包含微生物学及其在工业发酵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全书共
本教材涵盖了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25门课程,包括主要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任选课程,包含常用的专业语汇、概念、定义、公式,以及能够体现章节主旨的句子、段落,补充了教材中未能体现的基础原理、理论和工艺等重要词汇和短语。本教材适用于在生物科学、医药学、农林学、食品科学及化学领域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教师、大专以上的学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使用。
《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的,从基础、案例、外延三个层次介绍了综合性大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其中,基础部分侧重介绍立题创意、方案构思、资料查询这三个关键初始难点的解决途径。案例部分选择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生物学、生物工艺学、生物分析、酶工程、发酵工程、制药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领域骨干实验课程的综合性大实验实例。而外延部分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基金等实例,来说明从课程实践到正式的科研实践的飞跃过程,为有扩展研究兴趣的学生详细介绍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生物信息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生物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数据所反映的生物规律,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一方面,生命科学实验产生的巨量的生物数据保存在世界各地的相关研究机构中,或隐含在浩瀚的科学文献里。这些数据反映了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进展和成果,有重叠更相互补充,这就需要将这些生物数据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也希望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生物规律,因此根据生命科学的需要和领域知识,设计出有效的生物数据挖掘算法和软件工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生物数据整合与挖掘的技术框架,主要介绍了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数据抽取技术、生物数据整合技术、生物序列数据挖掘、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挖掘、转录因子及顺式调控元件挖掘、生物数
《揭秘转基因》是一本科普性读物,本书以通俗的语言,从科学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与传统农作物育种技术有什么不同、转基因作物的价值、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发达国家是如何监管转基因农产品生产的、转基因技术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等读者关心的问题,以便公众客观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问题,以免以讹传讹。《揭秘转基因》在英国出版了版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读者提出了关于转基因作物对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的担忧。为此,作者对书中内容进行了修订,对读者关心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而这些问题同样也是我国公众在“转基因”讨论中的争论焦点,所以《揭秘转基因》对广大读者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社会上种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传闻大有裨益。
“精要速览系列——先锋版”是继“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之后推出的跨学科的升级版本。它系统地概括了各学科核心知识内容,并采用一种便于学习,快速、准确掌握知识的编写方式。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流畅,中文术语规范,被国内多所院校选用作为双语对照教材。本书是该系列中的《微生物学(第二版)》分册中译本,由北京大学林稚兰教授翻译。全书共10章。新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调整、更新和扩充,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如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书是指导大学生快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优秀教材,也是辅助教师授课的极佳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结合编者的教学、科研成果修改补充而成。 本书主要介绍酶的生产与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全书共3篇12章,章“绪论”,简明地介绍了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酶工程的发展概况;篇“酶的生产”,讲述了酶生物合成的基本理论、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等内容;第二篇“酶的改性”,讲述酶改性的基本理论、酶分子修饰、酶分子定向进化、酶固定化和酶非水相催化等内容;第三篇“酶的应用”,介绍酶应用的基本理论、酶反应器的应用和酶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酶工程课程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编码问题是DNA计算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在DNA计算模型中,数据通过DNA编码表示,数据计算和处理通过DNA分子间的特异性杂交来完成,DNA编码质量直接影响DNA计算的精确度。《DNA计算中的编码方法》介绍了DNA计算模型和应用,阐述了DNA计算的编码问题,针对编码方法展开讨论,研究了线性编码方法以及构造和计数问题,研究了模板、模板框和单模板等编码方法,后建立了DNA解链温度的预测模型。 《DNA计算中的编码方法》适合从事DNA计算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以供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