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多毛类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本书专述中国海环节动物多毛纲叶须虫目,共2亚目15科67属153种。内容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综述研究史、形态描述、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等。各论按作者首次提出的分类系统进行分类描述。包括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分类讨论,及叶须虫目的科、属、种的检索表。书后附有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名、拉丁名索引,使用方便。本书为动物学等学科的科研与教学人员,提供较系统的科学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菌根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引起生物学界的重视,广大菌根研究者对菌根资源与应用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本书以我国菌根研究者的资源调查结果为主要资料,以我们20余年积累的研究经验与成果为基础,系统总结了我国迄今报道的所有AM真菌资源的属、种描述与分布状况。全面介绍了“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的建立、菌种保藏、设备与对外服务等状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AM真菌菌种资源收集与保藏的详细方法,汇总了BGC菌种功能评价与应用的研究结果。全书共分四章,章,中国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第二章,中国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第三章,丛枝菌根真菌菌种资源的收集与保藏方法;第四章,丛枝菌根真菌种质资源库(BGC)菌种的评价与应用。书中特别详细地绍了本实验室经常应用的
本书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基础实验系列教材”之一,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调整、补充和修订,加深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体现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灵活性。全书共l6章,75个实验,l23幅插图,26幅彩图。为了培养学生在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提高并深化课堂讲授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显微镜使用技术,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各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消毒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生长,遗传育种,菌种保藏,免疫反应等内容。为提高教学效果,除模式插图外,形态部分还附有显微镜下的摄影图,并特别增加了彩图;为适应学科的发展,新编写“分子微生物学基础实验”l0个试验组成一章,并将近年来应用较广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食品中大肠菌
《微生物生物学(新版链接为: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4638)》围绕微生物的形态、生理、遗传、生态、分类和应用,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介绍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动态。全书包括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营养代谢、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微生物遗传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以及调控、微生物生态、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侵染与免疫,以及微生物分类与应用等内容。概念准确清楚,叙述简明扼要,可读性强。 《微生物生物学(新版链接为: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74638)》可供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生物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以及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依据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在经过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分两篇,篇为实验与实践,共设9个实验,1个技能训练。第二篇为精要与题解,主要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特点,并参考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考试大纲,提炼各章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习题与参考答案,后列出了模拟试卷和资格考试自测题。
《欢迎走进微生物组:解密人类 第二基因组 的神秘世界》的创作灵感源自2015年至2016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展览 你体内的神秘世界:微生物组。它介绍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尤其是生活在人体内、体表和环境中数万亿的微生物以及他们与人体发生疾病的关系。对于科学家和大众这都是一本非常有趣且新颖的书,它展示了研究人员所发现的微生物世界以及微生物在现代科学和医学中的潜在应用。书中描绘了人类和微生物之间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共进化过程,告诉读者新颖的DNA测序技术如何为研究微生物和人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带来新的曙光。
本书主要描述海洋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实验技巧。书中上篇介绍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的经典常规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技术从海洋生物中获得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应用实例;下篇介绍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过程中,有机化学工作者常用的“四谱”和相关化学方法的基本知识,列举了相当数量的综合实例,以帮助读者提高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使用“四谱”方法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等单位研究海洋药物、海洋天然产物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组织《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所需要的大量材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第二版《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的内容可分成三部分:葡萄和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第1-4章),葡萄酒酿造与生产过程(第5-11章),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流程(第12-19章)。由于各讨论的主题常常存在相互交叉,因此我们努力使各相关信息保持相对完整,以减少查找信息所遇到的困难。 部分,葡萄与葡萄酒酿造的微生物。阐述了葡萄醪、葡萄汁和葡萄酒中发现的微生物,即酵母、乳酸菌、醋酸菌以及霉菌等。这部分重点介绍了这些微生物的分类学、代谢、营养需求,以及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第二部分,葡萄酒酿造与生产过程。着重强调了该类微生物对酿酒师的实践意义。它包括对微生物管理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微生物生态学的深入探讨。该部分阐述了葡萄酒卫生学方面的一
本次修订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新增实验6 个,改写20个,全书共有实验98 个。实验内容设计既重视基本操作的全面训练,又突出了新进展、新重点,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内容涵盖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形态观察,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生长繁殖的测定,菌种的分离、纯化、鉴定、保藏,遗传变异与育种,分子微生物学,病毒学与免疫学基本技术,以及与食品、发酵、环境、土壤和生物防治等有关的一些应用微生物学实验。书中有不少内容为作者独创或改进;对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厌氧菌实验技术的重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本书具有内容丰富、取材新颖、体系科学、图例简明、易教易学和特色明显等优点。可用作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以及食品
杜连祥、路福平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高 等学校专业教材)》取材来源于大量微生物学实验的经 典资料,内容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微生物形态、生理生 化、菌种 分离、生长代谢以及诱变育种等手段,而且将微生物 学近年来的许多新技能应用到实验中,包括现代免疫 检测技术、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微生物学育种等。 全书分成两部分,部分是针对微生物学教材 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微生物知 识,列举了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包括四大类微 生物的接种、培养和形态观察、噬菌体的分离、细菌 生理生化、自然界中菌种的筛选、传统诱变技术、有 性杂交,以及微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遗传标记营养 缺陷型的制作,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DNA提取和微生 物转化、转导等技术,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微生物 实验课的内容。部分共设26个实验,任课教师可 根据学校具体情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教师合作编写完成。 本书以微生物对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主线,系统阐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深入讨论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具体介绍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有利作用与有害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 全书分为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治理环境、微生物污染环境及微生物监测环境等四篇,共计十九章。书末附有“环境微生物学专业词汇索引”。其结构科学合理,体系新颖有特色,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实,联系我国实际,反映本学科的当代发展水平。 本书适于全国理、工、农、医、师范各类院校所设环境保护类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对于非生物学环保专业,
本书介绍了有关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的基本理论、质量控制、动物实验技术等内容,分为上篇实验动物和下篇动物实验方法学,共十七章,包括实验动物分类、常用实验动物、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应用、影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因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以及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的规范化管理和动物福利等。本书选材新颖,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较详细的实践操作技、既着眼于当前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又关注实验动物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医药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动物学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以及实验动物科技人员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实用参考书。
被称为“红色幽灵”的赤潮灾害,已给我国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而2008年由浒苔引发的大规模绿潮灾害,使海洋环境面临新的危机。浒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大面积暴发形成绿潮?我们如何来应对这种生态灾害?这些都成为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本课题组开展浒苔项目的研究,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领导的指导和项目资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至今,尚未有全面论述这种重要绿潮藻——浒苔的专著出版。受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房建孟局长的启发与鼓励,饱含热忱的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实践,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尝试编写了《浒苔》一书,旨在让读者了解浒苔的基础知识、相关信息及研究进展,也为浒苔研究的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基础的信息平台。 本书从浒苔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着手,较为系统地介
近年来,我国近海面临海洋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沿海的渤海湾地区,长江、珠江人海口、南海北部、台湾海峡是赤潮的高发区。我国赤潮呈现发生频率逐年增加,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有毒藻种增多,持续时间增长四个主要特点,它不仅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制约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赤潮生消机制的探讨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菌一藻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揭示。在生物法赤潮防治策略中,“以菌治藻”已成为国际上生物治理有害赤潮的研究热点!至今,国内外的赤潮研究学者普遍认为,“以菌治藻”作为一种清洁的、绿色的、环境友好型的有害藻华控制方法,其应用前景相当广阔。编者多年来从事有害赤潮生防菌质资源的挖掘、研究与利用,旨在寻找高效抑藻、杀藻、裂藻的海洋微生物并积极阐释其调控有害赤
《中国动物志·鸟纲》共分14卷,本卷为第七卷。内容包括夜鹰目、雨燕目、咬鹃目、佛法僧目和鴷形目等5目,共13科85种,另85个亚种。对所列的各种都记述其地理分布 (以在我国的繁殖范围为主)、鉴别特征、形态、分类、生态、经济意义等,并对分类上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亚种分化及亲缘关系方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讨论。书中共有分布图34张,彩色图4版。 本志所述的5目是到现阶段为止国内调查研究的汇总,为这些鸟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卷可供动物学教学及农林牧等生产部门的人员参考。
Trends系列期刊为荷兰Elsevier出版集团出版的学术专业期刊,目前共14种,涉及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各个领域,主要刊载综述性论文,影响因子多在10以上。此外,Elsevier集团旗下的Current Opinion及Drug Discovery Today等系列也同样是影响因子较高的重要出版物。 本系列丛书精选Trends、Current Opinion和Drug Discovery Today等系列出版物中的部分论文,以原文附中文摘要(或缩编)的形式,按专题编辑成册。本系列书将主要面向大学高年级学生、教师、研究生以及科研工作者,供其参考和收藏。 ·本系列为Elsevier的名刊名篇选编。 ·每一卷围绕一个专题,从Elsevier*影响力的期刊(影响因子大多在10以上)中选编部分热门(由专家、原刊编辑共同推荐,下载率较高)、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采用保留英文原文,并加中文摘要(或缩编)的形式。 ·全面展示学科前沿与进展,主要面向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发展历程、食品微生物研究对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与结构、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微生物代谢、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分类、微生物生态学、食品中的微生物、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微生物与免疫、食品中的指示微生物以及食品微生物学技术等。 在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主要考虑三大板块,一是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展示微生物自身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二是延伸阅读,即将微生物基本原理与其在食品行业中的相关技术或应用结合起来,尽可能让读者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热点导读,即在每一章的后,提出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研究热点,引导有兴趣的读者做更深入的了解,或作为课后讨论的命题,并不列入课堂讲授的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又能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帮助读者解决学习和生产中遇到
《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实用微生物技术》采用项目化编写,紧紧结合目前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行业岗位要求来编排内容,本书除了对常用微生物实用知识进行介绍外,同时强化了微生物技术岗位的实用性,加强了微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应用,突出了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实训。在免疫学内容中,突出了微生物在免疫中的作用。 《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实用微生物技术》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来编写,力求围绕岗位知识技能展开,突出实用性。可供生物技术类、食品营养与检测类、生物制药类、药物制剂类高职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