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现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理论和方法编排了22个实验,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表面消毒、器官分化、快繁技术、茎尖脱毒技术、微型薯诱导、花药培养、人工种子、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水培技术、非试管快繁技术、遗传转化技术、转基因植株鉴定等内容。本书除基本实验外,还设置了多种植物的快繁、水培等技术,供学生实验时选择参考。本书既突出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能,又增加了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本书包含植物的胁迫表征与渗透调节物、植物的第二信使与部分元素、植物的活性氧与抗氧化酶系统、植物代谢的部分关键酶和植物对病原细菌的抗性5个部分,共36个实验,基本涵盖了植物逆境生理学的所有实验操作。本书简明扼要、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植物逆境生理学相关实验体系;既强调基础理论体系与实验技术的结合,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语言的通俗性和科学性。
这本书采用对比手法,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林奈与班克斯的故事。二者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大博物学家,既有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法拉将著作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他们的异同。 正像作者自己所承认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从其尾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参考书目较少,且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作者确是一位材料驾驭和逻辑论证的高手,特别是她对视觉材料的分析,令读者印象尤其深刻。这本著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了博物学与海外探险、帝国扩张的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两位博物学家,特别是班克斯,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
中国人,无论在何处看到一片温润的田野,心中都会泛 起一层幸福的细波。 因我们是植物般善良青翠的民族。千百年来,我们从禾 本科植物中获得淀粉,从十字花科植物提取脂肪,从豆科植 物中摄取蛋白质……我们种下数不胜数的蔬菜水果,获取身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即使用海水煮盐,中国古人也有一道令当代科学家赞叹的工序——添加草木灰,其中,富含人体必需的钾、镁、铜、碘等元素,对保证人体钾—钠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亦是植物般智慧浪漫的民族。我们在茶叶的清香中思考,在谷物发酵的酒精中沉醉,用花朵怀念深爱的女子,用草药化解一次次生命的危机……我们有傲视世界的桑麻工艺,因此,我们的衣着亦来自一簇簇青青的枝叶;我们还有古代世界*的兽医体系,用针灸与草药精心呵护着染病的家畜,在我们眼中,它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植物学》第二版下册,各章基本上由原编者修订,主要根据“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精神,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改和补充。蕨类部分增加了“维管植物分类”一节;被子植物一章增加了“植物命名法”、“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各亚纲的特征”等内容,并增添了几个科、属;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一章也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增加了“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一节。各章末增加了复习思考题,书后附主要参考书,便于教师和学生参考。 本书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主物系(科)用作教材,亦可供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院校等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面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书分基础、应用和技能训练3篇,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概述、实验室设计与设施设备、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操作技术及一般方法、植物脱毒技术和种质离体保存、花卉组织培养、林木组织培养、果树组织培养、蔬菜组织培养、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与管理、实验实训等13章。还有配套的电子教案,供教师参考。 本书可供高等职业院校园林、园艺、应用生物技术等专业使用,也可供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工作者、研究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查阅参考。
本书为《药学笔记系列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郑汉臣主编的《药用植物学》第5版为参照,涵盖了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15章,为了便于理解,在不同的章节附加了助记图表和助记口诀,并在相关链接部分增加了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达到重点提示清晰、便于记忆的效果。 本书主要作为药学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包括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学习的辅导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的辅导教材,对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参加药学专业职称晋升考试的人员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1983年首次获得了转基因植物,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新技术于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一个具有无限活力的新领域——植物生物技术。 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该领域的许多*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还从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力求把生物技术高深理论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特别注重对实践环节的概述。因此,本书是一本内容简明、新颖、实用、可读性强的教材。本书的出版将为生物、农林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生产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分为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标记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相互衔接形成统一整体。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植物学作为主干基础课列入了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并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出。本书为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实验教材,亦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本书是编者在十几年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发展起来的实验技术和近两年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撰写而成的。全书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附录3部分,收集了47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3个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涉及植物的细胞生理、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生长发育、植物激素、逆境生理、有机物代谢等。附录部分包括各种常用数据表和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等。每章中有思考题和作业题,帮助学生理解每章的实验内容,同时,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将一些单个小实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实验,了解其应用。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农(林)学类、生物类本科生、专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使用,也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其他与植物生理学实验有关的教师、科技人员参考。
郑郁善主编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按照组培生产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目标,设计了5个学习项目,12个工作任务。在任务学习之前,预先设置了课程导入部分,重点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和组培快繁的基础理论。项目1重点介绍了组培生产场所设计及设备配置、培养基配制及无菌技术;项目2重点介绍了植物组培快繁的基本操作流程及其问题的解决办法;项目3重点介绍了脱毒苗培育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项目4重点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林木、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种苗生产上的应用技术,使学生掌握多种经济植物组培快繁生产实用技术;项目5介绍了组培工厂化育苗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技术,指导学生掌握种苗生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技术。 每个任务包括任务目
本书是高等学校农林生物类辅导丛书之一,与目前农林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类专业所使用的经典教材配套。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植物形态解剖学;第二部分为植物界类群,包括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第三部分为植物学考试模拟试卷及参考解答。在、二部分各章中,编有知识要点、自测试题及解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高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深入学习植物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本、专科生、成人教育学生考试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是生物学教师和植物爱好者的参考书。
在保持第6版法规(1995)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这部第7版法规增加了少数值得关注的新内容。条目的总体顺序没有变化,但因一些新条目的增加和冗余条目的删除而使编号有所变化。在有的情况下,条目已从第二部分转移出来,形成新的部分。 本法规定文字更加通俗易懂。编辑们尽可能删掉了一些专业术语和生涩词汇,以便法规更易阅读和理解,尤其是对于非植物分类学家而言更是如此。委员会相信,本版法规将是一个更加适合大众的有条理的文件。尤其是,像“taxon”、“culton”等术语已从文本中完全删除,从而消除了关于它们的关系和使用上的争论。 尽管本法规以英语成文,委员会希望将来能够提供其他语言和文字的译本。编辑们特别注意了不同的语言习惯,考虑了多种语言以及世界各地的词汇和术语的构成和使用。
本书在作者多年从事转基因植物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转基因植物及其应用。本书共六章,章为转基因植物的原理,介绍了植物基因转化的方法,转基因植物的筛选和鉴定方法等;第二章到第五章为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详细论述转基因植物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胁迫、提高产量、品质改良等各方面的应用,以及利用转基因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糖类物质、可降解生物塑料、动物抗体、疫苗、药用蛋白和工业酶制剂等,利用转基因植物控制果实的成熟期、创造雄性不育系及自交不亲和系,进行生物固氮及环境治理等;第六章为转基因植物存在的问题及新策略,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性问题、降低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扩散的分子策略和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转化及其应用等内容。每章前有内容
本书以植物个体发育和发育的过程为线索,从不同层次介绍了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植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机制等。本书在对传统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的同时,增加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然而却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尽可能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发展动态相结合,通过开设适当的“窗口”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阔眼界,启迪思维。 本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开设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或其他读者参考。
本书初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国内许多高校师生的认可,特别受到了参加生物学竞赛学生的欢迎。本书初版现已在市场上脱销,作者已经接到部分教师再版的建议。 本书初版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完整,40学时的实验教学在体量上也比较合适,因此,再版的时候不再增加新的实验内容。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在书中新增了“课外观察与思考”一节。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植物学》的配套实验教材,融会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拓展性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部分共16个实验,由实验基本技术、植物形态解剖及植物系统分类3个章节组成,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学基础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拓展性实验部分共14 个实验,包括植物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等研究性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附录涉及常用实验试剂的配制和简单的显微化学测定。 本书为高等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生物学和植物学课程实验教材,适合生物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植物学专业等学生和教师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修订版(第2版)于1993年6月出版发行后,先后于1995年8月、1996年4月和1998年3月印刷三次。此教材是我院植物科学方面几代教师50多年来教学与科研实践的成果,几经修改与锤炼,方使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主要实验教学用书,累计发行已超过5万册。目前仍是有关院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实验指导书或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农、林、中药等有关专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人才培训、科技开发、杂交育种和科技丰产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和科学技术都发展很快,原有的植物科学已面临着体制性和整体性改革,因此原有植物科学的教材,尤其是实验指导性教材理应做出重大改革,但限于现有条件和体制改革尚未成熟,只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本次修订尽量吸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利用现代的显微摄影技术,拍摄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