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园艺植物遗传学》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园艺植物性别的决定和花性分化、细胞质遗传、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遗传物质的变异、群体遗传与进化、园艺植物主要性状的遗传等内容。全书概念准确、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章有思考题,以便学生复习训练。 《园艺植物遗传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园艺、园林、农学、林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园艺、园林科研、生产的参考用书。
本图鉴共收载了华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兼民间草药1060种。这些药用植物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学名顺序编排,每种药用植物均附有色彩斑斓的写真照片。与图对应的包含了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科名、识别要点、药用部位、功能主治七项信息。本图鉴版式新颖、图片清晰、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同时兼具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查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实用性和科普鉴赏的价值。 本书适合医药等专业的师生作为野外实习参考用书,也可为医药、园艺、农林、生物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提供认知和鉴别南方药草的快捷、直观指引。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是《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之一。本书是达尔文近十年的观察研究结果,书中描述了42种攀援植物,至今仍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图文并茂,也是可读性极强的普及读物。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由宋希强主编,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内容丰富,适用面广。综合国内外先进成果,反映了国内外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学术水平。本书从观赏植物的起源、演化、分类、研究方法、资源收集、引种与驯化、鉴定与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各层次,介绍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第二,基本原理与区域特色兼顾,这也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本书以热带地区为例,介绍了地带性植被、区域气候及观赏植物资源的关系,并就常见的种类做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地理起源分布、栽培演化历史、主要品种和类型,以及同属其他主要种类的资源利用状况,便于读者全面理解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种质资源从单一或少数的野生型发展成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栽培品种的必然途径。
本教材本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而编写。在内容选择上力争做到汲取传统精髓,紧跟学科发展,博采众长,努力把传统的和现代的数量遗传学紧密结合并写出自己的思想。全书共14章,章绪论介绍学科梗概和本教材特点;第二章群体平均与遗传效应;第三章群体方差和协方差;第四章连锁效应;第五章遗传模型检验和基因效应分析;第六章遗传交配设计与遗传方差成分估计;第七章遗传率分析;第八章选择及其响应;第九章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第十章交配效应与配合力分析;第十一章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第十二章数量性状的主一多基因分析;第十三章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第十四章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章至第十章基本为传统数量遗传学的内容,也增补了近年来的新进展;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主要为数量遗传学新进展。
色铅笔是一种非常容易掌握的绘画工具,而花朵又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植物。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用色铅笔共绘制了29 种常见的花,这些花各具特色,有淡雅的紫玉兰、清新的海棠、执着的向日葵等。每朵花从线稿的绘制到着色的过程都有细致的步骤,非常适合初级绘画爱好者学习和把握。
植物生物技术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植物生物技术(第二版)》根据近期该领域发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在编写过程中,既重视反映基本理论知识,又重视反映该领域新的技术和成果。《植物生物技术(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对有些章节进行了删减,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修改,充分反映了**研究进展。《植物生物技术(第二版)》共分14章,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选择与育种等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读者对生物技术的知识和技术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书是王云生、蔡永萍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 十三五 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第3版)(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2019)的配套学习指导书。全书章节安排与主教材一致。各章内容包括学习目的与要求、重点 和难点、学习要点、自测题、自测题参考答案。书末有两套模拟试卷,并给出了参考答案。本书可为本科生学 习植物生理学提供辅导,同时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中药、药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是参照《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中药、药学专业特点而编写的。 本教材的编写,借鉴了以前出版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但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尤其在代表性药用植物方面,介绍了我国南方、北方典型的药用植物。在排版上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并且选用精美、准确的插图加以说明植物的形态。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有关药用植物学这门学科的前沿知识。 本教材包括上、下两篇及附录三部分。上篇为植物的形态学和解剖学,共三章,主要介绍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及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显微构造)。下篇为药用植物分类,共八章,主要介绍药用植物分类概述及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特征、分类、药用植物代表。在被子植
开展中药资源的现代研究,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一部研究专著,系统介绍了现代生物学技术与传统中药资源研究思路相结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建立传统中药附子(乌头)种质资源圃(库)的基础上。对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基本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栽培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该研究思路系统、方法先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取得了系列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一种中药材资源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中药资源、种植与鉴定、瓤品种选育研究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研究生、中药材种植与经营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我国部种子植物幼苗形态学较系统、较完整的科学论著,主要内容包括:①幼苗的形态学特征:详细讨论了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对幼苗形态学文献中有争议的问题如类子叶、舌状鞘、中胚轴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看法。②种子植物幼苗的类型及其演化关系:笔者把裸子植物幼苗分为3个类型,8个亚型;双子叶植物幼苗分为18个类型,6个亚型;单子植物幼苗分为21个类型,10个亚型。讨论了各自类型之间的演化路线和进化关系,并从幼苗形态学角度根据幼苗的类型讨论某些分类群的系统位置。③种子植物的起源:在上述的基础上,讨论了种子植物的起源(即裸子植物的起源),双子叶植物的起源和单子叶植物起源,并阐明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双、单子叶植物之间的关系。④种子植物幼苗的内部解剖特征。⑤
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著,介绍了植物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确保权威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权威性的指导性丛书;第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第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第四,时效性好;第五,整体性强。
本书包括4篇共16章。第1篇是植物基因组结构。内容有高等植物核、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和基因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转座的遗传分析。第2篇是根癌农杆菌Ti质粒的遗传结构、毒性基因的表达调控、T-DNA转移的分子基础、植物转化体系的建立、转基因表达的优化以及转基因植物在植物基因研究中的应用。第3篇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包括共生固氮生物学、种子贮藏蛋白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光敏色素的分子生物学、光形态建成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花发育相关基因及其表达调控、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遗传学、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乙烯反应途径和脱落酸调控网络及热激反应、植物病虫害抗性的分子生物学。第4篇是扭物生物技术导论。内容有植物抗病虫害基因工程与作物品质改良基因工程、分子农业、植物生物技术的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实验与野外实习教学是该门课程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与实习课时约占50%,由于植物生长、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季节有密切联系,结合福建省药用植物的资源特点,便于就地取材,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特地编写此实验实习指导。本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药用植物形态与显微观察、药用植物系统分类、药用植物野外实习,它是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与相应的教材编写。
本教材由9个章节组成。第1章是绪论,第2-4章是基础部分,是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与应用的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5章植物离体快速繁殖技术和第7章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是农林园艺领域的植物繁殖生产中应用价值较高的部分。第6章植物细胞培养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属于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发展也极为迅速的领域,特别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以及细胞生物学研究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第8章在降低组织培养成本及污染率方面有一定意义。第9章是编者首次在教材中尝试对组培种苗、出圃种苗等的质量标准进行阐述。 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是以实用技术为特色,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力求在体系上更加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以及从事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作者等使用。
本书共采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百多种花花草草。各章节中有它们的简介,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认知,从而提高生活常识和人生品味;相关传说故事,读来使人爱不释手,同时也是引发读者植物学兴趣的钥匙;相关文化包括古诗、画作、电视、歌曲等,有助于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底蕴;情趣知识,花草本是牵情之物,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且多数具有各自花语,还有生日花等可丰富个人情感知识;数章节中插有一定的知识超链接,这是让读者在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对植物学有初步了解,从而引导读者进入广阔的植物学森林。 本书适合广大植物爱好者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