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博物学家们以间谍、殖民地官员、传教士等身份来到亚洲和美洲,探索、采集、研究当地的神奇植物,并把优良品种引进欧洲。 本书讲述了茶、草莓、牡丹、人参等10种植物的欧洲发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终将这些植物传播到欧洲的历险传奇,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姿的风土人情,营造了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并以小贴士的形式 插播 了关于主题植物的植物学小常识和趣味冷知识
《园艺植物遗传学》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遗传学的基本定律、园艺植物性别的决定和花性分化、细胞质遗传、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遗传物质的变异、群体遗传与进化、园艺植物主要性状的遗传等内容。全书概念准确、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章有思考题,以便学生复习训练。 《园艺植物遗传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园艺、园林、农学、林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园艺、园林科研、生产的参考用书。
本图鉴共收载了华南地区常见药用植物兼民间草药1060种。这些药用植物按照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学名顺序编排,每种药用植物均附有色彩斑斓的写真照片。与图对应的包含了植物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科名、识别要点、药用部位、功能主治七项信息。本图鉴版式新颖、图片清晰、内容精练、图文并茂,同时兼具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查阅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实用性和科普鉴赏的价值。 本书适合医药等专业的师生作为野外实习参考用书,也可为医药、园艺、农林、生物专业人士以及广大中草药爱好者提供认知和鉴别南方药草的快捷、直观指引。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介绍了浙江古田山及其邻近区域的维管植物,共计140科394属677种下包括种以(分类单位),约占古田山地区维管植物种类的45%,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该地区常见种类,同时兼顾一些重要或特色的种类。 由于古田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方腾和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古田山册)》收录的植物种类绝大多数同时见于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从这个角度看,本册对浙、闽、赣、皖等地的常见植物识别也具有参考价值。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植物学(修订版)》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林学、园艺、园林、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和蚕学等专业使用。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细胞、植物组织、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植物界的基本类群、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等。 在编写过程中,根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大纲,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著作、文献和兄弟院校的植物学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体现了本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保持了适合农业院校应用的特色。
本书是由科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配套《生命科学学习指导》丛书中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分册。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植物生理学复习指南,按章节编排,共11章。第二部分为植物生理学考试模拟试卷。第三部分选登了近年来部分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师范大学和农林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植物生理学试题供参考。 本书内容涵盖面广,分析清晰,题型灵活多样,题量充足,图文并茂。可供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农林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学习植物生理学课程和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人员复习时使用,也可供任课教师出题时参考。本书对函授、自学、专升本等各类人员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学习和考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书对中学生物教师及参加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教材在保证系统的阐述植物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简明扼要,尽可能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的重复。并配以较多的实物插图和图解,以利于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引导其抓住重点、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全书共分两篇。篇为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第二篇包括植物系统与分类学。本书在简要描述被子植物科的特征基础上,配以花程式、花图式和大量实物插图,以利于学生掌握植物常见科的特征和培养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本书可供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等农林院校等相关院校植物学专业和中医药类院校中药学专业师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
《植物营养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或土壤农化专业的农业部指令性教材。同时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种植类与有关类别的各专业,如农学、园艺、植保、植生以及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参考教材;对从事土壤肥料、肥料生产、农业环保等有关人员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业务管理干部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也都有参考价值。下册是在学生掌握了上册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肥料的种类、品种、性质和特点;肥料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生物有效性;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各类肥料的有效施用与科学管理的原则与技术。本教材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近年来肥料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成就,并从全面维护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度阐述了要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广辟有机肥源以及加速物质循环在高产、优质、高效农
植物学是生物学类和种植业类各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对植物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会学、能学、爱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成才。这是编者多年的夙愿,本书也因此而成。全书分为三篇。篇是学习植物学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入门,为他们指点迷津、传道授技;第二篇是植物学主要知识梳理、习题与答案,突出了知识要点,且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习题并配备了参考答案;第三篇选配了6套植物学综合考试模拟试卷,让学生复习参考,了解考试题型、内容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本书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各方力量汇总编著而成,全书主要介绍了有毒蜜粉源植物的概念、有毒蜂蜜的特点及一些简单的急救方法等。同时,针对我国的主要有毒蜜粉源植物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同时,对相应的有毒蜜粉源植物的特点除文字描述外,还对其局部特征进行了拍照,以供读者对有毒蜜粉源植物进行初步的鉴定与识别,根据以往的资料简单介绍了特定蜜粉源植物蜂蜜中毒的急救措施。*后,本书还对有毒蜜粉源植物在各省的分布进行了分述。本书主要供有关蜜粉源植物研究者、蜂产品经销商和蜂农朋友使用,尤其是后者,以便他们在野外放蜂的时候能够根据场地周边有毒蜜粉源植物的分布特点及花期适时调整放蜂策略,为蜂产品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江西植物资源丰富,在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位置中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植物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本名录共记录江西种子植物4452种(含栽培植物及种以下等级),隶属于ll60属200科,其中裸子植物83种35属9科,被子植物4369种1125属191科;栽培植物312种71属6科,野生植物4057种1054属185科。重要的栽培植物前面用“*”标明。裸子植物按《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系统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列。栽培植物品种的拉丁名称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书写。
依据林将之编写的《叶问(根据树叶鉴别身边树种)》从一片树叶,可以轻而易举地查出身边树木的名字,《叶问(根据树叶鉴别身边树种)》是面向初学者的树木图鉴。介绍了行道树、公园树等约140种看得到的树木。以树叶扫描图片为主,给出了树皮、树姿等众多数量的图片。 如果知道身边树木的名字,散步或上下班将会变得快乐无比。
高等植物的发育从种子萌发开始,经历营养生长、生殖发育、胚胎建成、果实生长和发育以及新种子形成的各阶段,直至衰老死亡,终完成其生活史。植物生活史的完成是以细胞、组织、器官的生长与分化为基础的。 植物生长与分化的许多问题,很早就受到重视。但只是在近几十年,在理论上的认识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1902年被提出的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离体细胞诱导形成胚状体,从而用实验证实的。虽然早就了解乙烯与果实成熟有密切关系,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果实成熟中乙烯合成的途径之后,结合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耐贮藏性高的番茄。虽然如此,生长与分化中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优势现象,虽然在大田作物和果树上的摘心、修剪等措施,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应用的,但其本质至今仍不太清楚。又如有些作物连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重要的条件保证。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2T_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根据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和*有关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坚持质量与特色办学立校的理念,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新形势,以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为依托,通过立项形式进行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有特色教材进课堂,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鼓励教师根据
本书对近 5年来国内外药用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涉及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和药效作用,内容包括植物茎叶中多糖、苯丙素类、醌类、黄酮、挥发油、皂苷、生物碱等成分的活性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类规律,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并从分子角度探索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发现规律。 本书可作为了解药用植物研究动态、发现植物活性成分规律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