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时刻:你凝视一只鸟,目光随着它盘旋、摇曳、飞升、俯冲,一时间觉得无比自由,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弭,尽管只有片刻。 博里亚·萨克斯将这样的共鸣时刻命名为“鸟的启示”,事实上这样的共鸣古已有之,无形中塑造了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人类文化。在《鸟类启示录:一部文化史》中,他将鸟类学、绘画、雕塑、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诗歌巧妙编织,描摹了人鸟之间这种精神亲密关系。这是一个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命运交错、共生的迷人世界。从信使、神明、宠物,到缪斯、计时员、狩猎伙伴,从鸟类身上,人类寻找自己的影子,也看见了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这种联结如此紧密,以至于一个没有鸟的世界事实上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在坦桑尼亚的这些年中,“我”一直与生活在鳄鱼湖畔的曼泽狮群和平相处。这群美丽而冷酷的“大猫”在此地繁衍、成长、杀戮、死亡……“我”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了曼泽狮群从兴盛到瓦解再到称霸一方的故事。生命就是一次次的循环,愿这种美丽的生物能在星球上生生不息……
本书按照解剖与局部解剖相结合的方式编著,骨骼单独作为一章。全书以图像资料为主(270余幅),每幅图片后附以少量文字说明。本书所用图片是用12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拍摄的。终从5万余幅彩色照片中精选而出。尝试把一些临床新技术应用于大鼠解剖,如PET-CT骨骼三维重建、动脉氧化铅悬浊液灌注造影、动静脉乳胶灌注冷冻后断层解剖等。针对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如器官移植),本书对个别小器官(如爪、肾上腺、卵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显微解剖。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鱼类资源宝库。长期以来,关于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基础生物学资料不足,不利于鱼类资源保护和政策法规制定。本书作者连续多年在保护区进行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物学方面的考察,系统地开展了鱼类生物学、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填补了珍稀特有鱼类基础数据的空白,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为物种保护与栖息地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持,同时也为长江大保护与绿色水电开发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本书为《赤水河鱼类生物学研究》。本书对赤水河黑尾近红鲌、高体近红鲌、厚颌鲂、宽口光唇鱼、岩原鲤、西昌华吸鳅和大鳍鳠等代表性鱼类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与生长、食性、繁殖、种群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对黑尾近红鲌等 9 种鱼类生物学特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赤水河水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引起赤水河鱼类资源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建议。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鱼类对环境变化的生态适应能力,也可以为金沙江下游特有鱼类的保护与修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美丽浙江 系列丛书之一。为全面查清温岭市域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与分布、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及威胁情况,温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局联合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于2020年5月启动了市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作者团队历时3年,调查范围覆盖温岭市全境,数据翔实,成果丰硕。本书总结了此次调查结果,共记录温岭市全境内原生野生脊椎动物534种(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隶属48目158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63种。本书将为地区动物区系的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可供动物学、林学、农学、生态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动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结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总体规划项目,系统总结了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分布于金沙江下游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监测成果,结合文献调研,全面阐述了20余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分布、基础生物学、资源变动、遗传多样性状况,并针对性提出保护对策。本书可供水产、水利部门的生产和管理人员,从事鱼类生态学、水生生物学、动物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金沙江下游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及保护利用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