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8个单元,内容包括与观鸟活动有关的观鸟文化、相关的观鸟活动器材使用、户外鸟类分类技巧,以及在户外观鸟时遇到的如何找鸟、如何听声辨鸟等问题,以及鸟类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 本书以课本的形式进行编排,除了有知识点,还设计了各种有课程目标的实践活动,以及根据相关的理论要求完成的课程作业,并设计了课程考核的标准。
本书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大熊猫知识读物,是强化青少年教育的具体行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大熊猫,从而参与到保护大熊猫的事业中来。本书语言简练,表述准确,科学性和知识性强,而且图文并茂,图片唯美。青少年朋友们阅读本书之后,会对大熊猫这个珍稀物种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和认识。这会提升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会增强保护大熊猫的责任感。总之,本书是一本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读物,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动物权利》动物有权利吗?人类对动物负有义务吗?动物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如何理解它们的福利? 这些是当代关于动物权利争论的核心问题,它们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哲学思考,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结合各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待动物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呼吁人们对动物权利问题给予关注并进行反思。
正如人类社会在各方面的进步一样,科学技术各领域在近20年来所呈现出的面貌是加速发展而不只是发展,动物分类学也是如此。虽然动物分类工作者并未普遍认为这个领域近年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各个方向上不同程度进展的总和却是惊人的。如何使初学者能够更快地了解动物分类学的全貌与现状,并有效率地开展工作,这是一个挑战。《现代动物分类学导论》以“新技术为分类学所用”为原则,整理了动物分类学的传统内容,系统性地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等新技术方面的基本内容,同时非常重视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展开论述。
*是仰鼻猴属的俗称,含有5个物种,川*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物种,其形象憨态可掬、机灵可爱,为我国特有种,当前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等省。*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靠前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目录列为濒危级,其珍贵程度仅次于*,备受世界瞩目,在学术上、科学研究上价值非凡。 近年,*投饲群体在秦岭、神农架的成功建立,为该物种的行为学研究打开了缺口,这方面的研究积累相当丰富。本书介绍了*的各种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现状等内容,一一解开了这个林中精灵的谜团。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作者单设 科学放大镜 专栏,以延伸知识内容,增强可读性,引导有一定知识背景的读者深入阅读和思考;并在*后一章,用漫画的形式将龙勇诚和张志明两位研究和保护*的杰出人士的故事表现出来,以提升科普读物的有趣性与多元
珍稀动物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给我们的家园带来勃勃生机,但由于森林被毁、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环境被污染……这些的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100多种珍稀动物的特征、分布、濒危的原因、濒危指数等内容,可以说是查阅世界上珍稀动物的简捷的参考书。本书所列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采用卡片式的结构形式,逐一说明珍稀动物濒危的原因及人类能采取的挽救措施。期望此书能激起你对动物世界的关注,让自己成为一名爱护动物的宣传者、实践者。
根据我校教学实际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本实验教材在保留22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个基础实验,分别是:“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及“乌贼的解剖”。同时,着力编写了5种常见无脊椎动物的解剖实验作为附录内容,以增加高校动物学实验材料的选择度,也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动物学实验技能之用。 为了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限度地方便使用,并在实验中做到独立观察和操作,作者重新自绘、改绘及收录了实验用图364,幅,同时增加了复习思考和必要的作业题,以巩固每一个动物实验的步骤、方法、技能,并通过实验作业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希望这本手册是一个开放的窗口,能帮助鸟类学者、观鸟者和自然爱好者获得更多、更广泛的参考,让人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现更多关于自然历史的记录。我们所做的是让人们更加了解它们,确保它们的存在,也就确保了人类的未来。我们也希望读者,在赞赏鸟类美丽的同时,也产生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情怀。 本书按照鸟类的不同科目,分成16个目,51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通俗,简单易懂。能有效帮助鸟类读者、观鸟者和自然爱好者获得更多、更广泛的参考知识。
本标准按照O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国发、邢韶华、李玉强、金崑、杨道德、陈明勇。
本书是一本服务广大市民和游客,介绍东湖本土野生动物的便携式自然观察工具书。书中选取了在东湖地区比较容易看到或者通过仔细观察能够看到的野生动物,采取科学方法分类列目,并对每个物种进行简明扼要地介绍。 全书分为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五大类,180余种野生动物物种,按一页介绍一个物种进行编排。每个物种配1~2幅生境照片,标注拉丁名、中文名、目、科等内容,介绍物种的形态和习性特征,并对部分物种名称中的生僻字进行了集中注音,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便于读者使用。根据不同类别的物种添加了特别介绍,如鸟类根据其是否迁徙,标注夏候鸟、冬候鸟、留鸟、过境鸟。本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版式设计新颖活泼,便携开本适合野外使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然观察工具书。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培养相关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评估要求条件的变化,各高校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本着内容适合现今教学、满足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需要的宗旨,作者着手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 该教材共九章,章为学生应该了解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常识。第二章为生物化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离心技术、电泳技术、分光光度技术、层析技术。介绍过程中,作者力求语言精练,容易理解。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新的仪器和方法,如自动生化分析仪、核酸重组技术等。其他章节均为具体的实验项目,所选大部分实验内容是目前多所农业高校开设的实验,代表性强、经费使用较少、涉及范围
《*》一书部分借鉴了贾竞波博士及其研究生侯森林、沈才智、卜令浩等和姜广顺博士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的分类与分布、*的生存环境、*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生存力分析、*行为和*保护对策等内容,兼有科普性和学术性,以期为*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科学资料。
本书收录了编著者在云南保山地区工作多年收集的鸟类有关资料和标本,以及作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代工作者对保护区南段的考察纪实和回忆史料。
一辆红色邮车驶过水族馆,水族馆内的一条雄三刺鱼向红色邮车摆出一副威吓和攻击的姿势; 斑马雀向从小养育它的人的手指求婚; 埃及秃鹫为把鸵鸟蛋砸碎,用喙叼着石块一次次地砸向蛋…… 一切生物都在为生存而进行殊死斗争,千奇百怪的动物行为, 蕴涵着动物生存的奥秘。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被人们问及关于*的问题。提问者从小学生到高级知识分子,从平民百姓到各级领导人……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涉及的问题有关于*起源、生理、生态、习性、疾病等等,专业知识的和趣味性的问题都有,可谓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出于对*保护和科研事业的热爱,为了把*知识广泛传播给所有关心热爱*的人,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的行列中来。2004年我们编写了《情趣*》一书,其中讲述了一些*的奇闻趣事。此次我们又将人们关于*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收集整理,利用自己多年来的研究资料,并查阅、参考了大量同行和前辈的研究成果,编写成《*201问》奉献给社会,希望通过简短的问答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条了解和认识*的捷径。
书中美好的性感、高尚的品格会让我们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收获成长的箴言。那就让我们将温情、善良、诚实、守信的种子撒播在这片博学的肥沃土壤中,在收获的季节采摘宽容、理解、公正、公平的果实。
在《国家地理神秘中国》这套书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生命进化危机》分册,包括了发现“活化石”、玛洱湖设下的死亡陷阱、回到古老的“新家园”等内容。
本书通过对不同种植年限蔬菜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了蔬菜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的结构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及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深度的蔬菜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特点;评估了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线虫多样性、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土壤线虫对蔬菜温室土壤的响应;初步阐明了线虫群落在蔬菜温室土壤中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丰富了土壤线虫群落对环境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不同土壤状态下线虫群落变化动态研究及建立科学、便捷、有效的土壤监控体系提供基础性的资料。
全世界现生存鹤科鸟类15种,*是其中科学发现晚(1876)的一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之一,也是15种鹤中完全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在被科学发现、定名后的百余年中,由于其分布地高寒偏僻,以及区域社会各方面在相当时期与外界相对闭塞等特殊的历史原因,致使在科学上对它进一步的研究一直十分有限,它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历时多年,野外工作范围涉及去、贵、川、甘、青、藏等*的主要分布省、自治区。本书即是我们在总结多年的*野外研究成果和参与推进*自然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成果和*资料精心编著而成。
本书分10个部分:广西地理位置特点及自然条件主要特征、广西两栖动物研究简史、两栖动物概述、蚓螈目形态及分类、有尾目形态及分类、无尾目形态及分类、广西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广西两栖动物区系与地理区划、广西两栖动物资源的现状及其保护和利用以及广西热带雨林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本书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已知的两栖动物3目10科25属进行分科、属、种的检索,对76种的形态、生态习性、分布、资源价值叙述加以详细的描述。内容丰富,叙述全面系统。书中有附图100幅,其中彩图11幅,有利于读者对照阅读,进行两栖动物鉴定。 本书可供从事动物学教学和研究、林业保护和广西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师和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