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金属材料辐照损伤的理论基础、金属材料经辐照后的微观组织与结构特征,以及辐照所产生的宏观性能变化。主要内容包括辐照损伤事件、原子的位移、损伤级联、点缺陷的形成与扩散、辐照增强扩散和缺陷反应速率理论、辐照诱发偏聚、位错的微观结构、辐照诱发的空洞和气泡、辐照下相的稳定性、离子辐照的独特效应、用离子模拟中子辐照效应、辐照硬化和辐照形变、辐照蠕变和长大、断裂与脆化、腐蚀与应力腐蚀开裂基础和辐照对腐蚀和环境促进开裂的作用。本书汇集了国际上金属材料辐照领域的长期研究成果,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有机结合,对我国核工程领域关于辐照损伤现象的理解和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胶粘剂的种类及品种、组成及性能,以及在机械、车船制造、电子、建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内容包括:胶粘剂及其粘接技术概述、环氧树脂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聚丙烯酸酯胶粘剂、有机硅胶粘剂、聚酰亚胺及杂环类胶粘剂、杂环类胶粘剂、热熔胶、密封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热处理基本原理及工艺、机械工程常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高分子材料、机械零件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等。 本教材主要面向机械冷加工,兼顾机械热加工。常用工程材料以金属材料为主,本教材介绍时注重工程应用,注意内容更新,反映材料领域的新发展,对广东地区使用较多的外国材料也作了介绍。本教材适用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参考。本教材参?教学学时为48~64学时。
木塑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生态环保特性,在我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其产量和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制备木塑复合材料产品的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加工设备、材料性能、增强和表面装饰方法、产品应用、新型制品及相关检验标准。全书以大量数据、丰富的例证和研发经验作为支撑材料,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兼顾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凡、顾临、周勇、况春江、方玉诚、徐显庭、李忠全。
本书根据**颁布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指南》的精神编写,在内容和体系上作出了较大的更新。 本书共11章,分别介绍了钢铁材料及其热处理、铸铁与铸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复合材料等,每章都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引例、特别提示、知识链接、小结、习题,以便读者复习和总结、巩固已学的知识。本书阐述了机械工程材料的结构、组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讨论了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研发新成果和新发展,便于读者把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 本书适合作为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主要面向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
由申荣华主编的《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为普通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依据“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对机械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技术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共分两篇12章,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分类、成分、组织及性能特征,材料的改性原理及方法,工程设计中构件的选材及其制造加工工艺路线安排,毛坯或零件的各种成形原理、材料的成形工艺性能、机械工业中实施的成形工艺过程及其技术特点和应用等。 与《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相配套的《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辅导与题解》也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可作为高等院校机
《机械工程材料手册(软件版)2009》汇集了机械工程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主要材料数据资料,由常用资料、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面数据资源所组成,提供了机械工程常用英汉词汇、数据查询、用户自定义数据等功能软件模块,是一种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环境的机械工程材料检索和选用的专业应用软件系统。本手册(软件版)具有开发技术先进、数据资源丰富、标准资料新、实用性强、查询检索使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机械、化工、建筑、航空、电子、石油、轻工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施工、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标准中5.2.1、6.4.3、6.5.2、8.3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是对GB 3531--1996《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钢板》进行修订。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 3531—1996《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钢板》废止。 本标准与GB 3531--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扩大钢板的厚度规格,*厚度由100 mm增加到120 mm; ——钢板的厚度负偏差由一0.25 mm变为-0.30 mm; ——降低钢中硫含量,各牌号硫的质量分数上限由0.015%降低为0.012%; ——冶炼方法增加炉外精炼要求; ——提高各牌号低温冲击功,由≥27 J提高到≥34 J,厚度 36 mm~60mm的16MnDR冲击试验 温度由-30℃降低为-40℃。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
《耐磨材料500问》采用问答形式,从耐磨材料的选择、制备、检测、管理、应用以及耐磨性评价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耐磨材料知识,还介绍了国内外耐磨材料制备新工艺、新技术。书中还结合作者多年对耐磨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实践经验,列举了耐磨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和针对性强。 《耐磨材料500问》可供冶金、机械、矿山、电力、石油、化工、煤炭、交通、建材等领域从事耐磨材料研究、生产、销售、检测、管理和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在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根据**颁布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以英文为表达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较大的更新,为材料性能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供适用教材。 全书共十章,以工程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力学性能为主线,前七章详细阐述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后三章分别阐述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重点阐述工程材料在静载荷、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及在环境介质(高温和腐蚀条件)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并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工程材料的抗断裂性能等。本书以阐述宏观规律为主,将宏观规律与微观机理相结合,同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本书作为机械类和材料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材料性能学的教学用书,适用于48~64学时教学,主要面向机械类和材料类专本科学生,也可供近机类和近材料类专业选用,还
本书习题册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金属加工类专业任务驱动型一体化教材《机械加工基础》的配套用书。《机械加工基础习题册》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章节顺序,安排了相应的习题。习题形式新颖、难易适中,对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作用。 本习题册由王公安、宋乃林主编,吴清红、石运旺、薛喜香、刘永强、朱俊达、马苍平、徐启旺参编。焦红军主审,沈怀海、李兴云参审。
《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的辅导与题解》是《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申荣华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的配套参考用书,内容包括该教材的各章内容提要与习题、习题解答、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指导、自测题及参考答案等部分。《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的辅导与题解》可作为大专院校机械工程类各专业学习“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材料学概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等课程的辅助或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的辅导资料。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械类创新系列规划教材 之一,是根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及相应的 十二五 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而成。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将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刀具设计、工业机器人设计、检测系统设计、物流系统设计和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等内容合为一门专业课程,构成了一个新的课程体系。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着重介绍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反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取材精练,深入浅出,并通过设计范例进一步说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方便读者学习和应用。
本教材是为了适应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高等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特点而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力学性能及应用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结构与结晶、合金的结构与二元相图、铁碳合金、金属的塑性变形、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和其他常用工程材料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师生用书,亦可供机械设计和生产部门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的编写按照*提倡的教学改革“宽口径、少学时”的新要求,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性为目标,突出应用。 本书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两个部分,工程材料部分可根据本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设置和先修情况在教学中选用。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二元合金与铁碳合金相图、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部分主要包括铸造、塑性成形、焊接、切削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每一章都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引例、特别提示、知识链接、本章小结和习题等内容,以便于教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工科非机械类专业教材,还可作为企业中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修订版,根据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工学结合的要求修订而成。 本书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与复合材料,工程材料的选用共九章。各章后面附有习题。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 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参考。
本书是新世纪高校机械工程规划教材之一,根据*新的专业设置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钢的热处理;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的选用和新材料等内容。本教材在编写顺序上,按照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学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以便于学生理解吸收本章学过的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制造技术基础类教材,亦可以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机械工程材料》(第3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辅助教材,旨在引领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起到指导学习者全面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牢固掌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目的。全书分为5篇:第1篇教与学,简述科学学习方法的内涵及重要性;第2篇学习与方法指导,明确各章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与难点解析、学习与方法指导、单元自测题以及课程总复习与综合模拟测试题等;第3篇参考答案;第4篇实验指导,突出综合性实验;第5篇中外名入学习方法启迪。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高职院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各专业《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材料》、《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电厂金属材料》等课程教与学的辅导参考教材。
铝电解惰性电极技术可实现Hall—H6roult工艺原铝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零排放,降低直流电耗,而惰性阳极材料技术是其核心与难点。本书简要介绍铝电解Hall—H6mul工艺及相关电极材料近年的发展概况,铝电解惰性阳极的电化学过程,重点介绍以铁酸镍基金属陶瓷为代表的惰性阳极制备工艺、材质构成与优化、电极性能、电解腐蚀行为以及与惰性阳极相适应的铝电解槽结构和低温电解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中南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适合从事铝电解技术和电极材料研究与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供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