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等的维护、常见故障与处理及故障实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仪表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职业院校自动化仪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考。
朱士忠主编的《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基本要求编写的。 《精密测量技术常识(第3版)》主要内容有:机械精度设计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测量技术基础常识、轴套类零件的测量、键与花键的测量、螺纹的测量、盘类零件的测量、箱体类零件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三坐标测量机简介,且附有相应的实验报告与习题。 书中编入的相关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贴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教学需求。在附录中还介绍了测量常用计算方法,以及量具、量仪的保养常识。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内容的取舍和阐述方面,《机械原理》着重阐述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使论述尽可能深入浅出,删除了一些偏于理论性的内容,列举了大量工程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阐明理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原理》内容的编排是从机械的共性分析(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及动力学分析),过渡到典型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落脚点是机械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机械原理》使教师能够按照理论体系脉络清晰地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对学生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CJ/T 112—2000《IC卡家用膜式燃气表》。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参考了EN 1359《煤气表一膜式煤气表》,本标准是对CJ/T 112—2000《IC卡家用膜式燃气表》的修订,与CJ/T 112—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IC卡膜式燃气表的适用范围,*流量从10 m3/h增加到160 m3/h,同时将该标准的名称改为《IC卡膜式燃气表》; ——取消了存储卡; ——取消了使用交流电源的IC卡燃气表; ——增加了内置电池的使用寿命要求; ——增加了对IC卡燃气表外观的要求; ——环境条件要求中,增加了对IC卡燃气表贮存温度的要求; ——外壳防护等级由IP31改为IP53; ——增加了静电保护的要求; ——增加了静态电流和*工作电流的要求; ——增加了转换误差的要求; ——增加了安全性要求。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钟表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纳晶微电子有限公司、轻工业钟表研究所、西安高华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市百圣牛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希雷、任鹏刚、李东文、鲍国欣、顾人益、陈祖元、王一军、付孝平、王国斌。
本标准对应于国际照明委员会出版物CIE 15:2004《色度学》和CIE S 005:1999《应用于色度学的标准照明体》,与CIEl5:2004和CIE S 005:1999的一致程度是非等效,主要差异是在表1、表2、表3中增加了照明体C的光谱功率分布和色度值。 本标准代替GB/T 3978—1994《标准照明体及照明观测条件》。 本标准与GB/T 3978—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标准名称为“标准照明体和几何条件”; ——将范围修改为:“本标准适用于颜色测量、计算和评价中照明体和几何条件的应用和表示。”; ——修改照明体、CIE标准照明体、CIE光源的定义(本标准的3.1~3.3),增加几何条件、参考平面、采样孔径等定义(本标准的3.4~3.10); ——修改原标准中的6种标准照明体为2种:A和D65(本标准的4.1和4.2); ——增加计算CIE标准照明体A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SA(λ)的式
本标准代替GB/T ll007 1989((电导率仪试验方法》。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原标准的主要区别如下: ——引用标准均采用了*版本; ——参比条件中表l按GB/T ll606进行修改。其中:环境温度由“(25±2)℃”改为“(23±2)℃”;大气压由“待定”改为“(86--106)kPa”;增加表1中的注1、注2; ——根据电导率仪显示情况,原标准中电导(符号为G)均更改为电导率(符号为K); ——原标准图1中增加测温度用模拟装置(电阻箱); ——原标准中的“基本误差”均更改为“固有误差”; ——根据目前电导率仪的显示方式,电导率的测量范围作相应更改,见表3; ——试验前清洗电导池的去离子水的电导率由“不大于0.2×10—6 S·cm一1”改为“不大于1×10一6 S·cm一1”: ——原标准表3中电导率量程与标准溶液编号不具备对应关系,现更改为两个表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钟表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高华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坦时钟表检测有限公司、深圳市纳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康巴丝实业有限公司、轻工业钟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毅、顾人益、何光先、邓建军、赵希雷、任鹏刚、田照珂、李东文。
测量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本书主要介绍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内容包括:误差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及误差分析的意义;误差分析的基本理论;测量结果的处理及评定;小二乘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测试系统静、动态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其静、动态误差分析、误差补偿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介绍了长度、温度、电流、压力及振动等静、动态测试系统的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仪器仪表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电气电子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同时可作为计量测试、测量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学器材是用于医学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防疫、检测的仪器设备、器械和材料,它是医学科学技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医学器材的装备水平、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医学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书编写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在读医学学生对医学仪器设备耳闻目睹机会少,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以及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药管理人员对医学器材与管理方面学习参考书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缺乏的状况,为医学学生提供一个能集中学习了解医学器材与管理知识的平台。同时,又可为在职医疗卫生人员、医药管理人员提供一本医学器材与管理的学习参考书和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全书共十五章,六十节。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医疗器械、
智能化仪器(也称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现代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在测量速度、精确度、灵敏度、自动化程度和性能价格比等方面,智能仪器都具有传统仪器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它已成为仪器、仪表的发展方向。 本书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书除介绍智能仪器的发展过程外,重点阐述了智能仪器的典型处理功能及其实现方法,其中包括仪器故障的自检功能、自动测量功能、测量误差及典型的误差处理方法以及数字滤波等;本书还介绍了智能仪器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干扰及其处理方法;并以三种智能仪器的典型实例论述了智能仪器的组成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应用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智能仪器的一般分析方法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本书介绍了温度显示仪表的电路知识、所配用的传感器和量值溯源,以及温度显示仪表的检定、校准总则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分别介绍了动圈仪表、工业过程测量记录仪、模拟式温度指示调节仪、数字式温度指示调节仪和温度变送器的工作原理、检定、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同时,还介绍了作为新型标准器的温度校准仪的使用要点及其校准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温度计量测试的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世纪新版万用表实用技术丛书”的第二册。本书共12章,从实用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了利用指针万用表检测半导体二极管、特种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稳流管、可调试精密并联稳压器、整流器件、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管、单结晶体管、晶闸管、光电器件、光耦合器、显示器件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共计160个典型实例。 本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题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供电子与电工技术技术人员,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和电子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大学化学习题精解系列》之一,是原《大学基础课化学类习题精解丛书》之《仪器分析习题精解》的第二版。 本书对版在深度和广度上作了适度的扩展。编写中以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选择典型例题、启发解题思路、介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技能。本书共16章,包括光分析导论、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电分析导论、电位分析、电解和库仑分析、伏安与极谱分析、色谱法原理、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及综合习题。本书还收录了两套仪器分析考试模拟试题及答卷。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师范、农林、医药等院校有关专业学生和硕士研究生
本标准代替GB/T 11168—1989《光学系统像质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 11168—1989的主要差异为: ——规范了GB/T 11168—1989第2章中的引用标准; ——将GB/T 11168—1989第3章、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归入同一章,标题改为“像质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3)归口。
??本书共13章,52个实验,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分析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电解和库仑分析法、伏安法和极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和模拟、其他仪器分析法等;在内容上兼顾无机分析、有机分析、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参数的测定和计算机在仪器分析中的应用等实验。 本教材符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要求,系统性强,内容全面、新颖、简洁明了,便于阅读。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本科生及农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近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分析测试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主要讲述仪表的安装与维修。第1章~第7章具体介绍自动化装置一次元件与取源部件的安装,仪表及其辅助设备、管路、附件的安装与制作,导线电缆的敷设,仪表防护与工艺配合以及常用安装材料、常用加工件等。第8章、第9章主要介绍了自动化装置的故障分析诊断方法,并用典型案例剖析了仪表故障实例,举一反三,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作为简易仪表工手册使用。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而编写的。全书分13章共57个实验,内容包括绪论、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电势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凝胶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教材内容既有较广的适用性,又注重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经典的方法,又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