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测量技术》由光学测量技术和光学测量实验两部分组成。 《光学测量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光学测量基础知识、常用光学测量仪器及基本部件、光学玻璃的测量、光学零件的测量、光学系统特性参数的测量、光学系统光度特性的测量、光学系统像质检验与评价,以及7个典型光学测量实验。在选材上既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又注意吸取大量新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保持教材的先进性。每章后面附有大量思考题和习题,以加深和巩固读者对光学测量理论的理解及应用。 《光学测量技术》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院校光电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兼作精密仪器、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光学计量测试等专业的选用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岗位培训教材及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高速光电子器件建模及光电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是作者在微波和光通信技术领域多年学习、工作、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速光电子器件的工作机理、建模技术和参数提取技术,以及光
本书主要阐述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光和物质作用经典理论、速率方程理论、光学谐振腔理论,以及对连续激光器工作特性的分析。对激光放大器、激光器性能改善技术也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校激光原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激光工作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高校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高劭宏所著的《电子束泵浦氩的光腔效应》采用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作为横向泵浦手段,通过改变腔中Ar的气压的实验,初步判断了在200~300nm范围内的260nm附近,存在一个独立的谱区。通过选用合适的介质膜输出腔片,实现了在260nm处介质中的粒子数反转及放大的自发辐射,达到明显的光腔效应。《电子束泵浦氩的光腔效应》利用Gaussian98程序,采用MCSCF方法对Ar2+和Ar2+子离子体系的结构进行了abinitio计算。分析了实验上所观察到的260 nm谱区的可能来源。
全书收集了光电工程多个研究领域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包括:蒸汽与冷光,光电伏打与能源政策,电子碰撞电离,轫致辐射,光学逻辑器件,铜蒸气激光器,电子全息摄影术,光学模式识别,激光系统的信噪比,激光束的应用,激光切割,波分复用等。每个章节的正文后都附有技术背景、重点词汇的注释以及难点句子的解释。本书内容新颖,可读性强,在了解光电工程这个学科的同时也能够使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光电工程专业师生的科技英语学习指导书,也可作书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进行科技英语学习的参考书。
GB/T 21022({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 ——第2部分: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 第2部分:BFOC/2.5型连接器门类; ——第3部分: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 第3部分:LSA型连接器门类; 本部分为GB/T 21022的第l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EC61754—1:1996{(纤维光学连接器接口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对于IEC 61754—1:1996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删除IEC 61754—1:1996的前言; b)第3章定义中增加对IEC61931—1:1997的引用,以便与“规范性引用文件”相对应; c) 附录A.1中增加对IS0 1101:1983、IS02692:1988、IS0 5458:1987、IS0 5459:1981和 IS0 7083:1983的引用,以便与“规范性引用文件”相对应。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
全书共两篇,分为11章。篇为高频电路实验基础,内容包括直接检波接收机、LC选频与检波电路;简单高放式接收机、高放电路;超外差式接收机、变频与AGC电路;调频接收机、鉴频与AFC电路;发射机电路。第二篇为高频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内容包括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分析基础;高频功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调幅、检波与混频——频谱线性搬移电路;角度调制与解调——非线性频率变换电路;反馈控制电路。
本书为《激光原理与技术》的第2版,原书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项目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项目。新版内容包括激光的基本原理及其特性、光学谐振腔理论、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热容激光器、模式选择技术与稳频技术、激光光束质量的评价和测量、调Q技术与锁模技术、激光调制技术、光束功率合成。《激光原理与技术(第2版)》可作为理工科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及科技人员参考。《激光原理与技术(第2版)》由阎吉祥担任主编。
本部分为GB/T 18310的第48部分,并隶属于GB/T 18309.1—2001《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 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1 300—2—48:2003~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 第2—48部分:试验温度一湿度循环》(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对于IEC 61300—2 48:2003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标准”一词改为“本部分”; b)删除IEc 61300—2—48:2003的前言。 《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是系列国家标准,下面列出了这些国家标准的预计结构及其对应的IEC标准: a) GB/T 18309.1 2001《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 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 第1部分:总则和导则》(idt IEC 61300—1:1995)。 b) GB/T 18310《纤维光学互连器件和无源器件基本试验和测量程序第2部分:试验》
本书是作者在微波和光通信技术领域多年学习、工作、研究和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速光电子器件的工作机理、建模技术和参数提取技术,以及光接收机和发射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光电子器件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大信号非线性等效电路模型和噪声等效电路模型,以及等效电路模型的参数提取技术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可以作为光电子专业、微波专业和电路与系统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供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科研人员参考。
长久以来,人类执著地追求,希望能将各种看不见的信息转化为看得见的视觉信息。这种将各种其他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的过程,称之为“显示”;而将各种信息转化为视觉信息的技术,称之为“显示技术”;由“显示技术”创造的产品,则称之为显示产品。 《探“显”之旅——近代平板显示技术》这本书,让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走进它们和了解它们。《探“显”之旅——近代平板显示技术》图文并茂,并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各种显示产品的技术和功能进行了生动和详尽的介绍。相信读者朋友读完此书后,对显示技术及其产品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本书由汪浩主编。
本书前言部分介绍了介观物理这一新的学科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概貌,本书各章独立成篇,前半部分内容包括量子扩散区涉及的主要物理现象:弱局域电性,普适电导涨落,正常金属环中的持续电流,以及弹道输运区的物理和作为讨论输运现象基础的Landauer-Buttiker公式。后半部分除介绍微加工技术及器件应用上,并着重讲述在小尺寸系统中人们较为关心的物理问题:电子结构,库仑阻塞,光学性质等。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物理类系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教师阅读,也可作为教学参考读物,对于在有关领域内工作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由赵坚勇编著,是介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的通用基础教材。本书注重基本概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OLED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电路和应用。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OLED、PMOLED、AMOLED、OLEDoS、像素驱动电路、外围驱动电路、集成单片外围驱动电路以及TAB、cOG、cOF连接技术的工作原理、工艺结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本书还介绍了喷墨印刷、丝网印刷、光刻技术、微接触印刷和毛细微模塑等图案化成膜技术,玻璃基板封装、薄膜封装、真空封蜡封装、铟封接和类金刚石薄膜封装等封装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类专业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课程教材或高职和中专相同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OLED显示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激光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全书共9章,内容主要涉及:辐射的基本概念,激光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激光束的特征,激光调制与偏转技术,激光频率稳定技术,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激光在军事和民用工业中的应用,激光在医药、食品、卫生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激光在物理、生化等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系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统编教材。编著者以导行波和导模概念贯穿全书,围绕规则导行系统理论基础和微波电路元件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讲解微波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分析方法,并特别注重基本概念的阐述。全书共分九章,引论,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毫米波介质波导与光波导、微波网络基础、微波谐振器、常用微波元件和微波铁氧体元件。每章末有本章提要。并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在每章提要中给出了该章的关键词。 本书适用作高等院校理工科电子类微波技术专业、天线专业、无线电物理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材或数学参考书,可用作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微波和天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