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制烯烃工艺》以目前煤化工企业甲醇制烯烃及烯烃分离工艺为蓝本,由校企合作编写完成。全书共八章,主要介绍以甲醇为原料制取烯烃的工艺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甲醇性质、来源、下游产品及甲醇制烯烃工艺发展概况,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甲醇制烯烃的工艺原理、工艺过程、工艺参数、设备操作与维护,烯烃分离工艺原理、工艺参数、工艺过程及设备,煤化工技术概况。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规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无废园区评价的基本要求以及评价指标、指标数据来源、评价方法、报告内容等评价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石油和化工行业园区无废化工园区的评价。
本文件规定了已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简称DOA)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以已二酸与2-乙基己醇为原料经酯化法制得的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
本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合成氨仿真实训系统为平台,针对合成氨生产过程的三个工段,概要介绍基本原理,深入解析生产流程和操作步骤,对学生仿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在各工段学习中设置一些合成氨操作实用技术问答题和必要的思考练习题,以期学生深入理解生产的原理和流程,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调节技能。 本书可用做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也可用做无机化工生产企业的培训教材。
化学反应工程主要研究工业规模化学反应过程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它是一门综合性强、要求基础知识面广的专业技术学科,涉及化工、石油、轻工、医药、生化、食品、环境等众多专业。 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两个方面。 本书在不破坏课程基本框架的前提下,能用图、表说明问题的,尽量减少繁琐的数学推导,着重做到基本概念的解释要准确、基本理论和计算要简明、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要适用,加强和已学过的课程及工厂实践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均相理想流动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动力学、非均相反应器。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也可作为从
本书在概述无机精细化学品的定义、范畴、分类和生产方法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碳族化合物,磷酸盐,钛化合物,钨、钼、硼化合物,锂化合物,氟化物等传统精细化学品,以及无机纳米材料、精细陶瓷、功能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现代无机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技术。 本书重点在于典型无机精细化学品生产原理、生产方法、生产工艺条件、工艺流程等内容的分析与讨论,突出实用性,基础知识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精细化工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或相关行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人员参考。
《无机化工工艺学》为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系原教材修订第三版。 本次修订为适应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培养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化工人才。在内容上力反映世界先进水平,补充了新工艺、新设备和技术上新进展。 本教材第三版包括三个分册;上册合成氨、尿素、硝酸、硝酸铵;中册硫酸、磷肥、钾肥;下册纯碱、烧碱、本书为下册。 本书内容包括纯碱和烧碱两部分,分别介绍制造纯碱和烧碱的基本原理。工艺计算、主要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纯碱部分介绍了氨碱法、联合制碱法、天然碱加工及其它制碱方法。烧碱部分介绍苛化法和电解法制烧碱(包括隔膜法、水银法、离子交换膜法)以及氯气、氢气、液氯、氯化氮、盐酸的制造。 本教材作为化工类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选修课教材,也可供化工等工业部门
本书内容包括气瓶充装站建站条件及气瓶充装的安全知识、气瓶充装的操作要领,按照永久气体、液化气体及溶解乙炔等气体充装介质种类的不同,分别介绍了其物化性质、气瓶的使用条件等内容。书中加入了*版本的有关气瓶充装和气瓶充装站的国家标准、法规,通过学习可以规范、提高气瓶充装操作技能。同时,还列举了大量的气瓶事故,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本书还为气瓶充装人员上岗考核、培训提供了模拟试题,供考评人员及气瓶充装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可作为气瓶充装人员、气瓶充装站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以模块教学法实现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的教学,从原料处理开始直至废物处理结束全书共有十个模块,分别介绍了盐水精制、石灰石煅烧、氨盐水制备、氨盐水碳酸化、重碱过滤、重碱煅烧、重灰生产、氨的回收、二氧化碳压缩共计10个氨碱法生产纯碱技术工段。涵盖不同工序的主体设备、生产工艺、流程、工艺条件及岗位操作要点。主要以为什么学习本模块和怎样学习本模块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模块操作学习。
本标准按照GB/7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648--2007《1一萘胺一8一羟基一3,6-Z.磺酸单钠盐(H一酸单钠盐)》,与GB/T 1648--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一标准名称修改为《H一酸单钠盐(1一萘胺一8一羟基一3,6-二磺酸单钠盐)净; 一一增加了CAS RN(见第1章); 一一增加了H一酸单钠盐(1一萘胺一8一羟基一3,6一二磺酸单钠盐)纯度控制项目及指标(见第3章); 一一增加了K一酸(1一氨基一8一萘酚一4,6一二磺酸)控制项目及指标(见第3章); 一一修改粉状指标增设为两个等级优等品和合格品(见第3章,2007版的第3章); 一一修改H一酸单钠盐(1一萘胺一8一羟基一3,6一二磺酸单钠盐)膏状指标(见第3章,2007版的第3章); 一一修改液相色谱条件中水相硫酸钠溶液为乙酸铵与四丁基溴化铵缓冲盐水溶液(见5.4,2007版的5.5)
本文件所涉及的试验用原料气和尾气(含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烯烃)对人体健康和安全具有中毒、 、 危害,必须严防系统漏气,现场严禁有明火,并且应配有必要的灭火器材和排风设备等预防措施。 本文件规定了丙烯氧化制丙烯醛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以钳、铋、铁、钻、镍为主要活性组分的丙烯氧化制丙烯醛催化剂。
本标准适用于水处理剂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固体),该产品主要用作工业水处理中的阻垢剂、缓蚀剂,也用作编织印染行业的金属螯合剂、金属表面处理剂等。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规定了工业用三正丁胺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正丁醇通过催化氨化法制得的工业用三正丁胺。
本教材教学内容组织合理,知识点、技能点把握准确,文字表述通俗易懂。教材配有习题册,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三篇:篇讲述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包括固体燃料气化生产合成氨原料气、气态烃及轻油转化制取合成氨原料气和空气液化分离及惰性气体的制备,其中空气液化分离及惰性气体的制备为选学内容;第二篇讲述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包括合成氨原料气的脱硫、一氧化碳的变换、合成氨原料气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和合成氨原料气的精制;第三篇讲述氨的合成与生产综述,包括氨的合成和合成氨生产综述。 本教材由赵丽、毕爱琴主编,王臻、李德有参加编写,刘乃全审稿。
GB/T23947《无机化工产品中砷测定的通用方法》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 ——第2部分:砷斑法。 本部分为GB/T23947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2590:1973《砷测定的通用方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光度法》(英文版)。 本部分根据ISO2590:1973起草。本标准条款和国际标准条款一一对应。 由于ISO2590:1973所引用的国际标准已废止,本标准在采用ISO2590:1973时进行了修改。技术性差异在于未引用已废止的国际标准。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为了与我国无机化工产品系列标准一致,标准名称中增加了“无机化工产品”;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将
本教材以典型无机化工产品的检验实施为主线进行编写,内容与实际工作贴近,有利于学生对无机化工产品检验技能的形成。 本教材结合企业产品检验内容分别设置了典型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检验,从简单到复杂总体呈现递进关系,依次介绍了工业浓硝酸、工业碳酸钠、工业过氧化氢、工业硫酸锌和工业亚硝酸钠的检验。 教材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工学结合,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企业职业培训的指导教材。
李子成、张爱菊主编的《无机胶凝材料项目化教程》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采用模块式编写格式,选择不同类型的无机胶凝材料为载体,围绕胶凝材料的组成一结构一性能一检测之间的关系,采用*的标准规范编写而成。全书根据无机胶凝材料的性能共分为无机胶凝材料基本知识、气硬性胶凝材料、水硬性胶凝材料、活性无机混合材料及新型无机胶凝材料等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从模块概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课时建议四部分来引入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后附有模块知识巩固和阅读材料,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 本书除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外,还可供从事建筑工程和建筑材料工业相关的科研、设计与工程检测技术人员参考。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1)根据材料制备与合成方法分为三部分,一为液相合成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有共沉淀法、均相沉淀法、络合沉淀法、水解法、水热法等等;二位固相合成法,主要包括室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液相快速燃烧法等;三为两种及以上方法相结合,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热碳还原法等等。(2)根据材料类型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为盐类物质的合成;二位氧化物及体相掺杂氧化物的合成;三为复合材料的合成,四为材料的改性研究。(3)根据材料的表征与分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为物相分析(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二位形貌分析(颗粒大小及形貌);三为性能分析(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