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与要求,本着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原则,吸收各相关教材的精华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三篇,篇金属轧制理论,主要介绍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轧制的基本原理、轧制时金属的变形规律、力能参数计算方法等;第二篇金属挤压理论,主要介绍挤压技术的发展趋势、挤压时金属流动和变形规律、力能参数计算方法等;第三篇金属拉拔理论,主要介绍拉拔技术的发展趋势、拉拔时金属流动和变形规律、力能参数计算方法等。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金属压力加工专科学生的教学用书和冶金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部分的4.1和4.2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GB 29436《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1部分:煤制甲醇; ——第2部分:天然气制甲醇; ——第3部分:合成氨联产甲醇; ——第4部分:焦炉煤气制甲醇。 本部分为GB 29436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和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氮肥工业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盛明、张国光、裴
本标准修改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俄文版)。 本标准根据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重新起草。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俄罗斯标准FOCT 8429—1977《硼砂技术条件》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A及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结构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537—1997《工业十水合四硼酸二钠》。 本标准与GB/T 537—1997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氯化物的测定和铁含量的测定引用*版本(1997年版5.6和5.7,本版5.7和5.8)。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1)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的第5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 l)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
GB/T 23835《无水高氯酸锂》分为13个部分: ——第1部分:无水高氯酸锂技术要求; ——第2部分:高氯酸锂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水分的测定; ——第4部分:水不溶物含量的测定; ——第5部分: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氯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钾和钠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总氮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澄清度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3835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全书共分7章。章为非线性系统控制概论,第2章为基于算子理论的控制系统设计基础,第3章为基于鲁棒右互质分解和PI控制的鲁棒跟踪控制,第4章为基于鲁棒右互质分解和滑模控制的鲁棒跟踪控制,第5章为基于鲁棒右互质分解与算子理论观测器的跟踪控制,第6章为基于算子理论的液位系统控制研究,第7章为基于算子理论的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研究。所有的结果都是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博兴华润油脂化学有限公司、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福军、姚晨之、叶建泉、魏代军、李晓辉。
本部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6382:19816测定硅含量的通用方法——还原硅钼酸盐的分光光度法》。 考虑到我国国情及适用范围上的差异,在采用ISO 6382:1981时,本标准作了适当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入正文中。在附录A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原因的一览表,附录B中给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O 6382:1981的相应对照。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 63/SC1)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旭金、范国强、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