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生产与质量控制》是按照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要求及规范进行编写的,采用*标准和规范,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加大实践运用力度。本书在混凝土材料的生产教学内容上按照混凝土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任务分章节,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学生能够很直观地根据任务内容进行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学生学习方面做到了学习有目的,在教师教学方面做到了教学有章法。本书共分七个项目,包括:混凝土原材料进厂的检测与验收、混凝土生产、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测试、混凝土耐久性及测试、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的处理、混凝土工程质量评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某些章节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应用案例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材料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教材,还可供相关专业
《陶瓷工业窑炉》着重介绍了目前陶瓷工业应用广泛的明焰式窑车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同时对传统的陶瓷窑炉及电热窑炉也作了一些保留,以尽量使读者对陶瓷工业窑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具备使用、改进和设计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能力。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是一本系统论述水泥及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结构等方面的著作。内容包括水泥物理化学基础、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矿物特征、水化机理、水泥石结构及工程性质、普通混凝土材料组成、和易性、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质量控制、外加剂、道路混凝土新技术、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材料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学习参考。 注意:此书由于更换过封面,以您收到的实物封面为准。
本书以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和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熟料煅烧、水泥制成、性能及应用、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介绍了其它通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生产的知识。本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
本书以传统的多晶硅和石英玻璃的生产方法为基础,介绍了多晶硅和石英玻璃联合制备法的工艺过程、主要设备、操作要点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提出了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几个途径,并总结了相关安全生产的知识。%
《硅酸盐工业分析(高等学校教材)》按照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规范及其培养目标和要求编写。将分析化学的方法原理与硅酸盐材料生产中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分析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相结合,针对性、实用性强。全书共分十四章。 章至第四章为共用部分,主要介绍定量分析过程、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结果计算等;第五章至第十三章为各种分析方法,主要选择了目前硅酸盐工业分析中广泛应用的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电位分析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等;第十四章为硅酸盐系统分析方法,主要介绍水泥、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生产中有代表性的原材料、制品的系统分析方法。 徐伏秋、杨刚宾主编的《硅酸盐工
本标准是对JC/T730—1984(1996)《水泥回转窑热平衡、热效率、综合能耗计算方法》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JC/T 730一1984(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冷却机出口飞灰对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的影响; ——窑头漏风系数由“5%~10%”改为“2%~10%”(1984年版的4.1.2.2,本版的6.1.2.2); ——对部分符号和单位进行了修改; ——删除原标准附录C和附录D。 本标准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730一1984(1996)。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继开、陶从喜、肖秋菊、倪祥平、王仲春、彭学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
《氧化铍陶瓷的凝胶注模成型(精)》由王小锋、王日初所著,该书在介绍国内外电子封装技术与材料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氧化铍陶瓷的晶体结构、性能特点和应用,研究氧化铍陶瓷的成型与制备。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凝胶注模成型和二步烧结等现代陶瓷制备技术,深入探讨氧化铍的粉体制备、悬浮液的流变性能调控、湿法成型技术和烧结工艺,对高性能陶瓷的湿法成型和制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氧化铍陶瓷的凝胶注模成型(精)》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可以作为材料科学相关专业教学或参考用书,也可以供从事陶瓷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从浮法玻璃生产线熔窑点火、锡槽升温烘烤、浮法玻璃成型、制氮、制氢设备启动、投产工艺技术管理、浮法玻璃化验分析、投产过程常见故障处理、员工招聘培训等方面着手,系统地阐述了浮法玻璃生产线各岗位生产操作方法及管理要求。书中内容均来自作者多年的实际经验,内容全面、语言平实,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浮法玻璃生产线广大一线操作工、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在投产和生产过程中使用,也可作为浮法玻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化管理的参考范本和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的教材及相关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介绍小型混凝土砌块的种类、技术性能、原材料的质量要求、砌块厂的设计原则、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产品弊病的处理措施、砌块的使用要求以及饰面处理等内容。本书可供中小型建材企业或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阅读,也可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
本书总结了低介低烧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详细介绍了多个体系低介低烧陶瓷的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及其相互关系。
本书以现代水泥生产技术为对象,以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与设备、水泥生产粉磨工艺和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为主线,紧紧把握当前水泥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过程中常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和疑点,结合当前*的国家标准和*的生产工艺与控制技术,尽量简化专业性的理论计算与推导过程,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技术疑难问题,力图贴近实际生产过程,贴近水泥生产企业中每个技术人员和操作工的岗位,让读者感觉到问题就在身边,答案切实可行,效果立竿见影。
本标准与EN 1112:1997《卫生洁具淋浴花洒(PN10)》和AS/NZS 3662:2005《花洒的性能要求》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九牧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先湖、刘幼红、林声雁、邓小清、李直、谢晓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新技术于20世纪末由美国发明用于陶瓷的制备。该技术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结合有机单体聚合生成高分子的方法,利用有机单体聚合将陶瓷粉料悬浮体原位固化,之后经过干燥、排胶、烧结等工艺过程制备复杂形状的近净尺寸陶瓷部件。该技术特点为:有机单体含量低,产品尺寸精度高,坯体强度高,可进行机械加工,明显优于其他复杂形状陶瓷部件的成型工艺,有机添加剂烧后不含残留杂质,在高质量、特殊形状精密陶瓷元件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工艺技术在陶瓷、耐火材料、粉末冶金等领域备受关注,已经应用到碳化硅、氮化硅、赛隆、氧化锆、氧化铝、镁铝尖晶石、金属陶瓷等材料的研究与生产过程。 本书包括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导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常用粉体,A1203-MgO·nAl2O3复合材料,SiAlON—SiC复相材料,SIALON结合刚玉耐火材料的
本书主要水泥企业职工培训和建材技工学校教学而编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泥材料和行业技术的发展;现代硅酸盐水泥的生产方法;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原料和配料、生料制备、熟料烧成、水泥制成、生产控制、水泥性能;水泥水化机理、掺加混合材料的通和水泥、特种水泥的组成、性能和用途;对水泥原料和水泥物理性能的检验方法也作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企业职工培训和技工学校教材,水泥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散装水泥办公室、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市裕川干粉砂浆有限公司、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瓦克聚合物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市预拌砂浆工程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群芳、刘洪波、王俊清、蔡鲁宏、何惠勇、章银祥、牟宗平、董卫良、李永鑫、苟洪珊、李军。
本标准代替GB/T l5764—1995《平板玻璃术语》。 本标准与GB/T l5764—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英文名称; ——增加了术语:超白浮法玻璃、暂时应力、永久应力、吊墙、调节闸板、安全闸板、烟囱、大碹、热点、对流、原片、扒渣机、挡帘、光学变形、虹彩、点状缺陷(本版的2.5、3.6、3.7、5.28、5.29、5.30、5.31、5.32、6.46、6.47、7.49、7.53、7.54、9.259.26、9.27); ——删除了术语:热反射玻璃、玻璃平衡厚度、合格原板、原板破损率、原板废品率、标准箱(1995年版的2.5、7.37、7.50、7.54、7.55、8.6); ——将术语吸热玻璃、闸板开度、炉龄、拉边器、跑边、放边、缩边、裂口、疙瘩、边部缺陷分别修改为着色玻璃、烟道闸板开度、窑龄、拉边机、拖边、放、缩板、裂纹、节瘤、断面缺陷(1995年版的2.4、5.17、5.26、7.38、7.39、7.4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