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适用于以热塑性弹性体SBS、PVC、改性PVC为底材,以合民或天然材料为帮材,用注塑成型工艺制作的一般用鞋。
本标准规定了无色透明、半透明和近白色不透明塑料的黄色指数试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板状、片状、薄膜状和粉、粒状试样,不适用于含有荧光物质的塑料。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浙江荣泰科技企业有限公司、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巨峰绝缘材料有限公司、株洲时代电气绝缘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市宝力达电气材料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林泉、曹万荣、赵平、马庆柯、张辑、李强军、周树东。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书从氮肥行业员工应知应会入手,阐述了氮肥的生产工艺、生产特点及其危险性,对员工安全培训教育、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与事故处理、工业卫生管理、安全检查以及氮肥行业典型事故案例等进行了分析与讲解。为方便员工学习和掌握以上知识,针对氮肥生产中的危险化学品本书特意编写了简练的“应知应会”和“顺口溜”。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氮肥企业员工的安全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氮肥行业各级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塑料制品相关标准是塑料制品技术、生产和使用要求的结晶。本书试图结合塑料制品标准介绍与人们生活和日常活动有关的塑料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介绍部分制品的选择和使用要点。本书尽量不照搬标准的叙述,如对有关方面有兴趣,可直接查阅相关标准,以获得更准确和详尽的内容。 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塑料,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塑料。我们不必要求每个人成为塑料专家,但多了解一些塑料方面的知识,有益于人们正确选择和使用塑料制品。本书正是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中京科林环保塑料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百事达生物材料公司、河北昭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比澳格(南京)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湘潭冠华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烟台万利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天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林达塑胶化工有限公司、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公司、安徽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罗宾生化科技(汕头)有限公司、四川琢新生物材料研究有限公司、天津思态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伟、翁运宣、王秀
GB/T l2001 ——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本部分为GB/T l2001的第2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0 1163——2:1995((塑料 未增塑聚氯乙烯(PUC-U)模塑和挤塑材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0 1163——2:1995。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删除了IS0 1163——2:1995的前言; b)“IS0 1163的本部分”改为“GB/T l2001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c)对于IS0 1163——2:1995引用的国际标准中,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本部分用引用我国标准代替国际标准,其余未有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在标准中均被直接引用。 本部分代替GB/T l2001.2~1989《未增塑聚氯乙烯窗用模塑料 第2部分:质量规格》、 GB/T l2001.3——l989《未增塑聚氯乙烯窗用模塑料第3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中压力试验、常温跌落试验和低温跌落试验参照国际安全运输协会标准ISTA7B2005《68kg》以下闭合物流周转箱》(英文版)制定。 本标准由中国包装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包装科研院测试中心、苏州大森塑胶工业有限公司、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787-8:2000《颜料与填充料的通用试验方法——第8部分:水可溶物的测定 冷萃取法》。 本标准根据ISO 787-8:2000起草。为了方便比较,在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本化工标准条款和国际标准条款的对照一览表。 由于我国法律要求和工业的特殊需要,本标准在采用国际标准时进行了修改。这些技术性差异用垂直单线标识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在附录B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787的本部分”一词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小数点“,”;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将ISO 787-8的第6.3条分成了四条编写。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黑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增加了行业标准的前言; b)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c)国按GB/T 1.1-2000标注。 本标准代替GB/T 5472-85《热固性模塑料矩道流动固化性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树脂产品分会归口。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2411:2000《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 3052—1989(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附强度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2411:2000。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 3052—1989(1997)相比主要差异: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本版3); ——试样的数量改为横向、纵向各5个(1997版5.3,本版4.1); ——试样的调节不同(1997版5.5和6,本版4.3.5和4.2.2); ——增加了湿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本版4.4);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重新进行了规定(1994版8,本版7)。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1421:1998{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 2580-1994《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1421:1998。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 2580一1994相比主要差异: ——范围不同,增加了抓法试验方法(1994版1,本版1); ——增加了定义(本版3); ——增加了试验原理(本版4); ——增加了试样夹持装置的规定(本版5.2); ——使用仪器不同,要求使用恒速拉伸试验机(1994版3,本版5.1); ——试样的调节不同,样品应调节不少于24小时(1994版5,本版6); ——条法试验的取样
《中国石油岗位员工安全手册》系列手册以安全为主线,以风险识别和控制为依据,以案例分析为警示,密切结合岗位员工的现实需要,旨在有效指导一线岗位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本系列培训教材为岗位员工提供了应该了解的基本安全信息,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认真学习、熟知这些信息,并应用到工作中去。本书是为乙烯装置操作工编写的安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安全要求、装置安全特点及操作安全要求、事故报告、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应急设备、危险化学物品安全资料、常见“三违”行为、典型事故案例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绝热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绝热隔音材料协会、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烟建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山东中立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同化防水保温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小媛、金福锦、张德信、刘海波、张玉辉。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 178——1993《橡胶绝缘板材》由化工行业标准HG 2949——1989《电绝缘橡胶板》修订而成。 本标准与HG 2949——1989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依据ASTM D 178—1993和国内生产厂的实际情况,对胶板的热空气老化性能作了调整,保留了HG 2949—1989中实践证明符合国情又与ASTM标准一致的内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 2949——1989。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标委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橡胶制品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双安防护用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宝清、李梅。 本标准于1989年首次发布为国家标准,1998年调整为强制性化工行业标准,并重新进行了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774:2006《塑料软管一压缩空气用纺织物增强型一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5774:2006。 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 528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7:1994,本标准所引用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 7528是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8330:1998,本标准所引用的词汇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 18424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11758:1995,本标准所引用的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一致。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是对HG/T 2301——1992{压缩空气用织物增强热塑性塑料软管》的修订。本标准代替HG/T2301——1992。 本标准对IS0 5774:200
本标准代替HG/T 3871-2006《橡胶铅含量的测定双硫腙光度法》。 本标准与HG/T 3871-200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本标准对分析结果的表述重新进行了编写,使结果的表述单位与范围中的单位保持一致;在计算公式中使用V2/V1进行计算,便于操作者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本版9;原版9); ——本标准增加了氰化钾废液的处理方法,以满足试验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本标准修改了精密度的要求,使之符合试验的实际情况。 本标准还作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添加了试剂和材料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4.19); ——添加了仪器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5.4、5.5和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标委橡胶物理和化学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420:2001《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水渗透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2582-19944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透水性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1420:2001。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2582-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试验原理(本版第3章); ——1994版标准包括四种试验方法。本标准只有一种试验方法,并就其方法对试验设备和试验程序作出了相应的要求。与1994版标准相比,更为明确、易操作; ——对试验报告的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本版第8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标准化中心归口。
本《标准》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部分作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行业标准的前言;图按GB/T1.1-2000标注。 本标准代替GB/T15598-1995《塑料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穿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