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稀土材料在夜光纤维制备领域的 研究进展,系统概述了夜光纤维和蓝移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光机理及发展现状,阐明了掺杂硫鎓盐类蓝移材料的夜光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系统分析了纤维光谱蓝移的影响因素及纤维内部的能量传递机理, 介绍了夜光纤维在服装配饰、机绣织物等纺织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稀土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纺织材料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纺织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中空纤维膜作为重要的分离膜材料,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水处理领域深受关注的核心技术。本书充分反映了中空纤维膜分离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焦点问题,主要介绍了中空纤维膜的基本理论、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溶液相转化法、熔融纺丝-拉伸法、热致相分离法、熔融纺丝-拉伸界面致孔法、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中空纤维复合膜、纤维增强型中空纤维膜、中空纤维反渗透膜、无机中空纤维膜等,还重点阐述了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关系等内容。 本书以作者多年工作积累与实践经验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兼具实用价值和独创性。本书对纤维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工、环境、水处理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有较强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与JIS A 9504 2003《人造矿物纤维保温材料》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代替GB/T 11835 1998《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及其制品》。 本标准与GB/T 11835 1998相比较,主要做了如下修改: 提高渣球含量指标要求; 拓宽制品的密度范围,增列制品密度单值允差; 提高毡及部分板制品的导热系数要求,并将导热系数试验温度的允差修改为5℃; 增列毡制品燃烧性能要求; 将憎水率从管壳的必做性能中删去,改为选做性能; 增加选做性能:使用温度、腐蚀性; 增加附录E 矿物棉制品对金属的腐蚀性测定 ; 增加附录G 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方程 ,以便使用方选用。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为资料性附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纤维素酶结构特性及其对木质纤维的典型糖化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纤维素酶的制备、木质纤维生物质酶糖化技术、木质素对木质纤维生物质酶糖化过程的影响,高底物浓度木质纤维生物质酶糖化技术。本书可供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制浆造纸工业向生物质精炼工业的转型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书介绍了利用木质纤维素中的主要成分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理论与技术。首先介绍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精炼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分析全球尤其是我国木质纤维素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破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顽抗性的各种预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利用碳水化合物生产生物燃料的原理与工艺技术,以及利用木质纤维素各组分生产各种化学品和生物材料的原理与技术;*后介绍了现行的制浆造纸工业与生物质精炼结合的模式。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LY/T 1114—1993《松香生产综合能耗》。 本标准与LY/T 111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松香单位产量能耗分级指标(见4.1和1993年版的6.1); ——删除了定义及术语中的部分内容(见第3章); ——增加了生产工艺修正系数(见5.4.1); ——增加了蒸馏方式修正系数(见5.4.3); ——增加了产量修正系数(见5.4.2); ——删除了松香生产工序的划分及工序综合能耗率的计算(见第5章)。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能源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0/SC7)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省森林工程与环境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华林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松脂股份有限公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编著是基于总结提炼作者长期从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工程技术和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经验教训,汲取吸收国内外众多碳纤维研究和生产单位的研究成果而成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介绍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备,包括原材料、共聚物合成、原丝纺制、原丝的预氧化和碳化(石墨化)以及表面处理,对制备过程中间产物及碳纤维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介绍了碳纤维生产装备、生产安全管理和碳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对于促进国产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向高性能、低成本和质量稳定方向发展,具有指导和参照作用。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可作为从事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实践及应用领域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与JIS L 1015《化学纤维短纤维试验方法》中卷曲部分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14338-1993《合成短纤维卷曲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GB/T 14338-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卷曲弹性仪技术要求(见5.1.1); ——增加了散件实验室样品的抽取和试验数量的确定(见6.1); ——增加了实验室样品的调湿时间(见6.2.1); ——修改了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的相对湿度(见6.2.2); ——增加了预加张力的求取方法(见6.2.4); ——增加了置信区间的半宽值(±3%)(见6.3); ——增加了快速调湿方法(见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纺织工业化纤产品质量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