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剂生产技术》首先简要概述了洗涤剂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发展状况。然后分两篇:篇(第二章~第七章)洗涤剂基础知识(理论篇),阐明了洗涤剂的原料、去污理论、配方设计的原则、粉状洗涤剂的成型技术、液体洗涤剂的制造技术及液体洗涤剂的新原料、新配方,并列举了大量的配方实例;第二篇(第八章~第十一章)洗涤剂生产技术(实训篇),介绍了实训的目的、意义及基本要求,详细介绍了逆流式喷雾干燥法生产洗衣粉及液体洗涤剂制造、有关实训岗位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及安全规程,以及表面活性剂、餐具用消毒剂和洗发香波的实验选编,后还专门讲述了洗涤剂的分析与检验。 《洗涤剂生产技术》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洗涤剂行业生产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
本书详细论述了各种溶剂的性质、原料、制备和合成路线及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新技术,并阐明溶剂专用化学品更新的应用和溶剂目前发展概况。 本书可供涂料、建筑、塑料、建材、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名工、冶金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供销人员、开发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了增塑剂在涂料、胶黏剂、密封剂、弹性体、降解材料、阻燃剂、泡沫塑料与薄膜、医疗用品、食品包装与儿童用品中的应用实例。内容实用,时效性很强,资料很新。可供增塑剂生产,塑料、橡胶、纤维素、涂料、电线电缆等工业制造企业,以及食品、医药、服装、日化、玩具等应用企业的技术、销售及管理人员使用,相关院校师生也可参考。
本汇编汇集了截止2005年2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现行有效标准193项,其中国家标准148项,行业标准45项。其中表面活性剂标准97项,洗涤用品标准41项,表面活性剂、洗涤用品的相关原料及其助剂标准55项。本汇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标准的*情况,可为使用者提供*的标准信息。为便于使用,每类标准按先国家标准、后行业标准,顺序号由小到大进行排序。本汇编依据修改单或勘误表对原文本作了必要的修订,同时还对原标准中的印刷错误一并作了修正。 本汇编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代号用4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本标准按照GB/T l.1—2。o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与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 D3734--05((高沸点芳烃石脑油》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0)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0/SC l)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久泰集团公司、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常熟联邦化工有限公司、溧阳市诚兴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省石油化工工业协会、新疆独山子天利实业总公司、深圳市江海天化工产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佰荣、邵茂盛、吴义彪、苏仁球、唐师法、徐刚、蔡万江。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21世纪有发展前途的塑化剂品种的有关生产技术,包括环己烯多羧酸酯塑化剂、聚酯塑化剂、大分子塑化剂、特种塑化剂、多元醇酯生物塑化剂等。书中各品种收集、实例选取遵循原料易得、工艺简捷、安全环保和高性能、高附加值与节能的发展方向。
《溶剂手册》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共五章,概要地介绍了溶剂的概念、分类、各种性质、纯度与精制、安全使用、处理以及溶剂的综合利用。各论分十二章,按官能团分类介绍760种溶剂,包括烃类(84种)、卤代烃(100种)、醇类(70种)、酚类(7种)、醚类(57种)、酮类(33种)、酸及酸酐类(17种)、酯类(137种)、含氮溶剂(98种)、含硫溶剂(11种)、多官能团溶剂(130种)以及无机溶剂(16种)。重点介绍每种溶剂的理化性质、溶剂性能、精制方法、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并附有可供参考的数据来源的文献资料、索引及溶剂的国家标准。 本书可供化工、轻工、食品、医药等系统的科研人员及工厂企业的实验室、化验室、质检及销售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生态增塑剂是指能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并具有节能、降耗、减少“三废”、保护环境等功能性的增塑剂。随着产品的日益国际化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复合增塑剂新产品的开发已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甚至苛刻的环保要求。在此大的市场前提下,开发生态增塑剂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自主开发和中层管理者的产品策划、研发。增塑剂用量在全球塑料添加剂市场中占到60%。随着出口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塑剂生产工艺必须向生态(即绿色)、高效方面转型。本书系统地介绍21世纪的增塑剂新产品具有原料易得、生产工艺简单和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优势,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生产工艺、配方及旧工艺的改进。本书提供的内容准确翔实,体现出综述性、专用性、实用性、普及性、代表性,对促进增塑剂等许多行业的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普及生态产品,且对保护人
随着现代仪器的发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日趋成熟,并在科研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基础理论,介绍与LC/MS联用技术相关的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工作原理、仪器及工作条件、LC/MS接口问题、质谱信息及解析;第二部分食品功能成分分析,重点介绍了利用LC/MS技术分析食品中的蛋白质和肽、低聚糖、皂苷、核苷、黄酮、维生素、甾醇等功能成分及有害残留物;第三部分药品分析,介绍了利用LC/MS技术对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肽和蛋白质、中药、天然药物等进行成分和杂质分析,以及药物代谢研究。在食品和药品分析中,有具体的分析实例,其中包括样品处理、分析条件及结构鉴定,给读者以完整的分析过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从事食品和药品生产和检测的分析工作者、技术人员及相关的监管部门人员阅
聚氯乙烯(PVC)是产销量仅次于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第三大宗通用塑料,而润滑剂是PVC加工的必需添加剂,也是应用技术为复杂的塑料助剂之一。本书在系统阐述PVC润滑剂的应用原理和性能测试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较全面介绍了重要单组分和复合PVC润滑剂品种、特性和应用技术,与此同时,还着重讨论了压析现象和配方优化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并重阐明PVC润滑剂及其应用技术,因此,不但可以作为PVC制品生产企业和润滑剂、热稳定剂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及服务人员的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133)归口。
《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并从应用实例介绍了方法本身的优势和局限性,取材着眼于近10~20年来的**成果。《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上、下册)》共19章:上册主要内容有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多晶X射线衍射、化学吸附和表面酸性测定、催化剂的动态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方法、拉曼光谱方法、核磁共振方法:下册主要内容有顺磁共振方法、光电子能谱方法、XAFS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红外方法、电极催化剂的原位拉曼方法、电极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瞬变动力学方法、瞬变应答动力学方法及产物瞬时分析技术。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SAC/TC63/SC1)归口。
《溶剂手册》第五版在保持原书特色的基础上,经过删除与新增的调整,溶剂品种为995个。全书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共五章,概要地介绍溶剂的概念、分类、各种性质、毒性、安全使用以及溶剂的综合利用。各论共十二章,995种溶剂按官能团分类介绍,其中包括烃类(119)、卤代烃(128)、醇类(84)、酚类(10)、醚与缩醛类(69 )、酮类(41)、酸与酸酐类(24)、酯类(181)、含氮化合物(116)、含硫化合物(18)、多官能团化合物(180)以及无机化合物(25)。
本书是《化工产品手册》第六版的分册之一。收集了500多种实用、环保的溶剂品种。主要介绍了产品的化学、物理性能、生产方法、质量标准、用途、使用方法、生产厂家等,尤其突出了安全性方面的介绍。结合了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介绍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和概述。本书适合广大溶剂的研究、生产和应用的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查阅。
本书从齿轮润滑过程入手,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齿轮传动用润滑材料。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多年来齿轮润滑油及添加剂的研究成果,依据齿轮传动的润滑形式、特点和润滑剂的选择、齿轮承载能力和齿轮摩擦学设计、齿轮摩擦学原理,介绍了工业齿轮(包括蜗轮蜗杆)和汽车齿轮用润滑油及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添加剂,并对其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论述了可用于齿轮的合成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技术,并简单介绍了齿轮和齿轮油的再生方法。 本书的重点是介绍齿轮润滑材料和相关技术,供从事齿轮传动设计、制造、润滑管理、润滑油研制和齿轮维护的工程师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作为教材适合于研究生和高年级理工科本科生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