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感光材料的基本构造、分类和保存;冲洗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各种药液的典型配方;感光材料的各项感光特性及其在摄影中的应用。此外,为了介绍彩色感光材料的内容,还介绍了光和色的基础知识。由于涉及的内容实践性很强,因而力求兼顾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读者既能较系统地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又可在感光材料的拍摄和冲洗制作等方面掌握应用的基本规律。有关章的后面安排了一些实习教程,目的就是使初学者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实际操作印证有关的知识,培养、训练关于分析和把握画面技术质量的基本技能。 本书可作为高校摄影专业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一本自学参考书。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情感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并对其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进行了讨论。首先对情绪心理学、情感计算等理论进行了介绍;接着叙述了情感的数量化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最后总结作者所在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情感教学系统、情感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流程实例。 本书适宜从事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人机交互技术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HG/T 2414—2007 照相化学品 成色剂含量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是对HG/T 2414—93《照相化学品成色剂含量的测定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修订。自本标准发布之日起,代替HG/T 2414—93。 与HG/T 2414—93标准相比,本标准在内容上主要发生以下变化: ——封面增加了标准名称的英文。 ——将原标准中第3、4章的要求进行了修订。 ——将原标准中的样品名称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原标准第5章中COC-1、COC-2、COM-1、COY-2的色谱操作条件及标准中其相关内 容,增加了I-01、PM-01、PM-02的色谱操作条件及其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乐凯(沈阳)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秋、李秀萍。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
本标准是依据近年来感光材料使用中对照相化学品丁二酸二(2-乙基已酯)磺酸钠(SU-2)的质量要求和SU-2的实际质量情况对HG/T2261-1991《丁二酸二(2-乙基已酯)磺酸纳(SU-2)》的修订。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HG/T2261-1991。 与HG/T2261-1991相比,本标准主要有以下技术差异: ——取消了固体部分产品标准; ——增加了产品外观; ——增加了产品色度; ——原标准中含量(%)指标由原来的≥40%修订为≥45%; ——PH值由原来的4.0~6.5修订为5.0~7.0; ——表面张力(N/cm)由原来的≤34.0×10-5修订为≤31.0×10-5; ——将原标准的溶液稳定性指标的操作进行了修订; ——将原标准“还原碘物质的检验”的操作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是由化工行业标准HG/T 3571-1988通过文本转换而成。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 3571-1988。 本标准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政策法规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北化精细化学品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惠民。 本标准于1988年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本书按照 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编写而成。全书结合LED应用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重点介绍LED基础知识、制造与封装工艺、检测与安装方法、驱动电路分析与设计、数码显示器和显示屏应用、单片机LED控制系统设计、LED新技术与配光应用等。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将LED相关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注重培养读者的专业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和练习题参考答案,详见前言。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应用》一书,以原子发射光谱(AES)、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荧光光谱(AFS)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目前发展较快的ICP-MS、LC-ICP-MS、LC-AFS分析技术,以现行有效的 或行业标准为主线,重点讲述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冶金、地矿、环境、食品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笔者通过整理这些标准,挖掘这些分析方法的共性内容、剖析分析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并且一一列举,详细讲述,为读者阐明分析过程中容易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的关键环节,并且分析原因,给出改进措施。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既包括原子光谱分析基本原理,也详细讲述了分析全过程,适合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的一线分析检测人员作为手册方便查阅,也可以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教学或实验类教材。
《新型催化材料》是以新型催化材料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应用推广为背景,重点讨论了酸碱催化材料、分子筛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仿酶催化材料等的制备方法及结构和构效关系,新型催化材料的特殊合成方法、表征技术等,举例分析了近年来催化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新型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书特色在于:催化理论与催化应用实践并重,体系新颖独特;既有相当的知识广度,又有适中的学术深度;特别注重实际催化剂工程案例的分析评述,以期有助于读者提高分析解决催化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材料、能源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聚焦电致变色,系统地总结了有机电致变色研究领域的 研究成果。全书内容涵盖有机电致变色的发展历程、器件结构与原理、器件性能与测试、材料类型、多功能器件及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与展望等,对于全面了解电致变色材料领域的 研究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介绍了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的发展情况和 进展;2)介绍了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 研究成果;3)总结并分析了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现有的核心技术专利,以 好地促进电致变色行业的商业化发展。
GB/T 20432《摄影 照相级化学品 试验方法》分为如下几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水不溶物的测定; ——第3部分:氨水不溶物的测定; ——第4部分:灼烧残渣的测定; ——第5部分:重金属和铁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卤化物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碱度或酸度的测定; ——第8部分: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第9部分:和硝酸银氨溶液的反应; ——第10部分:硫化物的测定; ——第11部分:相对密度的测定; ——第12部分:密度的测定; ——第13部分:pH值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 20432的第13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10349—13:2002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10349—13:2002。 为方便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ISO 10349的本部分”一词改为“GB/T 20432的本部分”。 b)用小数点“.”代
本标准代替推荐性化工行业标准HG/T 2171—1991《阴图型PS版》。 本标准与HG/T 2171—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GB/T 6544《瓦楞纸板》、GB/T 17155《胶印印版尺寸》。 ——增加版材“尺寸规格”一章,本章对版材的裁切偏差、直角度、厚度等做了规定。 ——取消“产品分类”条款。 ——增加“留膜率”、“曝光量”检验项目。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素娟、门红伟、潘展。 本标准于1991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次修订。
《新型催化材料》是以新型催化材料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应用推广为背景,重点讨论了酸碱催化材料、分子筛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仿酶催化材料等的制备方法及结构和构效关系,新型催化材料的特殊合成方法、表征技术等,举例分析了近年来催化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新型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书特色在于:催化理论与催化应用实践并重,体系新颖独特;既有相当的知识广度,又有适中的学术深度;特别注重实际催化剂工程案例的分析评述,以期有助于读者提高分析解决催化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材料、能源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9858—1988》片基与胶片耐折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与GB/T 9858-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更改为“范围”(本版的第1章,l988年版的第1章); ——“引用标准”更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本版的第2章,1988年版的第2章); ——“术语”更改为“术语和定义”(本版的第3章,1988年版的第3章); ——对第6章“环境条件”参照GB/T 2918进行了明确规定(本版的第6章); ——第7章“试样准备”将“剪取全宽30 cm作为样品”改为“沿片基纵向取全宽30 cm样品一条”(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年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新型催化材料》是以新型催化材料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应用推广为背景,重点讨论了酸碱催化材料、分子筛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仿酶催化材料等的制备方法及结构和构效关系,新型催化材料的特殊合成方法、表征技术等,举例分析了近年来催化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新型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书特色在于:催化理论与催化应用实践并重,体系新颖独特;既有相当的知识广度,又有适中的学术深度;特别注重实际催化剂工程案例的分析评述,以期有助于读者提高分析解决催化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材料、能源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对于碱金属离子电池体系来说,电极材料的性能是决定电池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聚焦储能负极材料的发展前沿,围绕碳基材料、合金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等电极材料,详细介绍了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提出了模板法制备多种电极材料的工艺过程,并对电极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氧空位调控方法进行了原创性的探讨,对相应的电极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科研成果,技术,实例丰富,数据翔实,为电池设计人员提供了指导。
《新型催化材料》是以新型催化材料的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和应用推广为背景,重点讨论了酸碱催化材料、分子筛催化材料、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仿酶催化材料等的制备方法及结构和构效关系,新型催化材料的特殊合成方法、表征技术等,举例分析了近年来催化材料的应用,展望了新型催化材料的发展方向。本书特色在于:催化理论与催化应用实践并重,体系新颖独特;既有相当的知识广度,又有适中的学术深度;特别注重实际催化剂工程案例的分析评述,以期有助于读者提高分析解决催化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可作为化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环境、能源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供从事纳米材料、化工新材料、环境材料、能源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29)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运生、张书生、刘元红、刘荣辉、何华强、胡权霞、倪海勇、李许波、夏威、魏岚。
GB/T 12823《摄影密度测量》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术语、符号和表示法; ——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第3部分:光谱条件; ——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本部分为GB/T 12823的第4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 5-4:1995《摄影——密度测量——第4部分:反射密度的几何条件》(英文版)。 本部分等同翻译ISO 5—4:1995。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a) “ISO的本部分”一词改为“GB/T 12823的本部分”; b)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 删除ISO 5-4:1995的前言,将ISO 5-4:1995的引言直接翻译作为本部分的引言; d)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改为GB/T 1.1—2000规定的引导语。 本部分修订并代替68/T 12822-1991《摄影反射密度测量的几何条件》。 本部分与GB/T 128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628:1994{(摄影——加工用化学品——颗粒状硼酸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3628:1994。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如下编辑性修改: ——“本国际标准”或“ISO 3628”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删除ISO 3628:1994的前言、引言; ——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列国际文件用等同翻译的国家标准代替。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感光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0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保定乐凯照相化学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宿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