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友、林红卫主编的《涂料配方设计与制备》简 明扼要地介绍了涂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涂料施工 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种不同树脂涂料的制备和配方原 则。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系统性、简要性和实用性, 并结合涂料生产配方实例,努力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配 方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希望有助读者在现有涂料品种 改性以及新型涂料设计时能正确选择树脂、溶剂、颜 料和助剂。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供广大涂料 使用、生产、研发相关人员和高校涂料相关专业师生 参考。 本书共分13章,分别为绪论、涂料配方设计的基 本概念、醇酸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聚氨酯树 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氨基树脂涂料、高固体分涂 料、粉末涂料、水性涂料、有机硅树脂涂料、氟碳树 脂涂料和涂料施工方法。
本书共九章,章绪论,概述了环境友好涂料的现状与进展,第二、三章系建筑乳胶漆,第四章至第六章为水性工业涂料,第七章至第九章分别为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及高固体分涂料,分门别类地介绍了700个环境友好涂料的配方和制造工艺(其中包括编者多年来在乳液合成及应用研究中开发的70余个有使用价值的配方),基本涵盖了当代环境友好涂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每一部分首先进行简单综述,以引导读者系统理解。在每个配方中除给出制造工艺外,还详 细地介绍了产品性能、应用对象及比较确切的出处。 本书选材较为新颖,内容广泛、翔实,是从事涂料研究、生产、开发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 和技术工人极具实用价值的技术参考书,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介绍了防水涂料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沥青基防水涂料,高分子防水材料,水泥基防水涂料,其他防水涂料的原理、配方和工艺,防水涂料性能检测,涂膜防水施工。作者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对相关涂料的原理、性能、使用等加以说明,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的指导性。读者对象为涂料行业科研、管理人员,并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一书是为了适应建筑防水工程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需求而编写的一本实用读物。 本书内容全面翔实。首先就JS防水涂料的概念、分类、技术特点、性能要求、成膜机理、防水原理及应用范围作了全面的介绍,接着就JS防水涂料的组成和常用原辅材料、配方设计、生产技术、产品检测、JS涂膜防水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作了详尽的介绍。可供从事建筑防水涂料的产品开发、设计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JS防水涂料的生产和施工人员阅读参考。
GB/T 21782《粉末涂料》由14部分组成,预计结构及其对应的国际标准如下: ——第1部分:筛分法测定粒度分布; ——第2部分:气体比较比重仪法测定密度; ——第3部分:液体置换比重瓶法测定密度; ——第4部分:爆炸下限值的计算; ——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特性的测定; ——第6部分:在给定温度下热固性粉末涂料胶化时间的测定; ——第7部分:烘烤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第8部分:热固性粉末贮存稳定性的评定; ——第9部分:取样; ——第10部分:沉积效率的测定; ——第11部分:斜面流动性试验; ——第12部分:相容性的测定; ——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析粒度; ——第14部分:术语。 本部分为GB/T 21782的第l3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8130—13:2001《粉末涂料 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507:2007《色漆和清漆——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曝露——曝露于荧光紫外线和水》(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11507:2007。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玲。
本标准是对GB/T 14703—1993《生漆》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 14703—1993的主要技术差异: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对质量指标中相关指标值作了修订; ——对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 ——对理化检验方法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890—1:2007《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第1部分:差值法》(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11890—1:2007。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对ISO 11890—1:2007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未被等同采用为我国准的直接引用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名称中的“部分”; ——由于目前国内测定涂料中水分含量大多数采用气相色谱法,因此在7.5中增加了注3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廊坊立邦涂料有限公司、广东巴德士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光辉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神洲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摩天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爱普诗涂料有限公司、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罗门哈斯(中国)公司、奥科特化(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卜内门太古漆油(中国)有限公司、新欧宝化工(上海)有限公司、翁开尔公司、广东华隆涂料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天寰聚氨酯有限公司、东莞市鼎源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展辰达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玲、黄逸东、孔志元、石成芬、刘凤仙、方学军、曹震、苏
本书在介绍了有关颜料、染料、涂料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颜料的性能即颜料的颜色、遮盖力、吸油量、水溶物、密度、装填体积和表观密度、筛余物、易分散程度、耐水性、耐酸碱性、耐油性、耐溶剂性、耐石蜡性、抗渗色性、耐光性、干粉耐热性、流动度、水悬浮液pH、在105℃挥发物的测定以及白色颜料消色力的比较和着色颜料的相对着色力和冲淡色的测定;染料的性能即染料中的水分、不溶物含量、染料的筛分细度、颗粒细度、溶解度、扩散性、高温分散稳定性、染料大颗粒、粉尘飞扬以及水溶性染料冷水溶解度、分散染料的分散性、悬浮液分散稳定性、染料的染色牢度、活性染料的吸色率和固色率、阳离子染料和碱性染料在腈纶纤维上的饱和值、染料中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效果的测定以及各类纤维上染料种类的鉴别;涂料的状态即涂料的黏度、
本标准是对GB/T 8264—1987《涂装技术术语》的修订。 本标准代替GB/T 8264—1987《涂装技术术语》。与GB/T 8264 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GB/T 1.1—2000的要求,增加了前言部分; ——根据GB/T 1.1—2000的要求,增加了章范围部分; ——为适应市场发展,修改了一般技术术语部分,增加了长效涂装、复合涂装等术语; ——删除了第五章“不粘尘干”术语; ——增加了“硅烷处理”、“鲜映性”、“缩孔”、“盐雾试验”等术语。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代替GB/T 4054—1983《涂料涂覆标记》。 本标准与GB/T 4054—1983相比主要有如下技术差异: ——标准的结构根据GB/T 1.1—2000要求做了大的调整; ——第7章例4、例5中前处理的标记方法根据标准GB/T 13911一1992做了相应的修改。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装作业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8/SC 6)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义铭、柏萍、张丽、黄立明、赵瑛、茅立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4054—1983。
本标准代替GB/T 9269—1988《建筑涂料粘度的测定斯托默粘度计法》。 本标准与GB/T 9269—1988相比,主要技术差异为: ——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相应将标准名称改为《涂料黏度的测定斯托默黏度计法》; ——本标准按使用的仪器不同分为A法(机械式黏度计法)和B法(数显式黏度计法),其中B法为新增方法; ——将原标准中的A法和B法改为步骤A和步骤B,归入A法中; ——增加了对测量结果精密度和偏差的要求; ——在校准和试验步骤过程中增加了对温度偏离进行修正的要求; ——增加了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代替JG/T l57—2004《建筑外墙用腻子》。 本标准是对JG/T l57—2004《建筑外墙用腻子》的修订,与JG/T 157—200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适用范围由普通的外墙找平用腻子扩大为用于普通外墙、外墙外保温等涂料底层的外墙腻子。 ——检测用石棉水泥板改为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 ——分类由原来的普通型(P型)、柔性(R型)改为普通型(P)、柔性(R)、弹性(T)三类。 ——腻子柔性测试方法由原来单一的动态抗开裂性改为腻子膜柔韧性和动态抗开裂性两种。 ——初期干燥抗开裂性改为厚涂腻子(单道施工厚度大于1.5mm的产品)和薄涂腻子(单道施工厚度小于等于1.5 mm的产品)两类。 ——弹性(T)腻子取消打磨性技术指标。 ——吸水量测试用天平精度由0.1g改为0.01g。 ——对动态抗开裂性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 ——低温稳定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