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树朝、赵春芳、程建国、牛庆仁、仓向辉、李波、詹磊、褚丙武、陈京晖、李荣柱、王力、吴克明。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B 240—07《锌和锌铝合金铸件和压铸件标准规范》。 本标准和ASTM B 240一07相比,在主要技术内容上存在如下差异: ——未采用ASTM B 240—07的术语和订货信息; ——未采用ASTM B 240—07的引用文件,用我国的标准代替相对应的ASTM标准; ——增加了附录B压铸锌合金牌号对照及典型力学、物理性能表,性能表中部分采用了ASTM B 86--06附表中的典型力学和物理性能; ——增加了锌合金压铸件的分类和分级; ——增加了压铸件尺寸和其他技术要求。 本标准代替GB/T 13821—1992《锌合金压铸件》。 本标准与GB/T 13821--1992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锌合金压铸件的分类; ——增加了压铸件的化学成分; ——增加了压铸锌合金牌号对照及典型力学、物理性能表。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大多普通铸铁(灰铸铁或片状石墨铸铁)内部含有片状石墨,由于石墨的内部缺1:3作用,使其强度低并且强度分散度大,不可否认是一种可靠性低的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成功地将片状石墨球化而形成的球墨铸铁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从而消除了对普通铸铁材料所持的不良印象。 球墨铸铁问世已50多年了,此间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多样化,材质得以不断地改善。近通过奥氏体等温淬火开发出了抗拉强度大于1000MPa、延仲率大于15%的高强高韧贝氏体基球墨铸铁,其应用前景引人注目。贝氏体基球墨铸铁克服了普通铸铁的弱点,其优良的铸造性能、耐热、耐蚀、耐磨性、减振性、切削性、经济性等特性优于铸钢,因此被认为是“真正的廉价新材料”,而受到重视。 现在,国内(日本)年钢铁产量约10000万吨,铸铁约占400刀吨(1998年泡沫经济时期的统计
本教材从连续铸钢的基本知识展开,介绍了连铸设备及连铸工艺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连续铸钢概述、弧形连铸机、钢的结晶与连铸坯的凝固、连铸操作工艺、中间包冶金和保护浇注、连铸坯质量控制和薄板坯连铸技术。 本教材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需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职学生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对工艺要求、操作要点、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本教材由冯阿强主编,胡长喜、王政兵、李国彬参加编写;董明君审稿。
本标准4.3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液压传动与控制(新版)》以“回路”和“传动”为主,阐述了液压传动的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液压元件;将液压元件与基本回路地结合起来,阐述了典型液压系统的分析方法,讲授了液压系统的设计内容与步骤。《液压传动与控制(新版)》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阐述了转炉炉壳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应力和热变形分析计算方法。求解炉壳热应力和热变形可采用弹性力学壳体理论和数值方法,两者相比,应用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单元法更具有实用、可行和可靠的特点。限于篇幅,对弹性力学壳体理论求解方法和有限单元法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本书只给出简单概括,重点介绍如何应用有限元软件来进行转炉炉壳热应力和热变形数值分析求解。书中的物理模型来自工程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书适用于从事炉壳没计开发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考。
《烧结球团生产实训》根据冶金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同时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而编写。本教材共分4个项目:项目1准备处理原料;项目2准确称量各种原料;项目3烧结生产;项目4球团生产。 本教材注重综合知识运用,力求紧密结合现场实践,注意学以致用,体现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的特点。在叙述和表达方式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直观易懂,能使读者触类旁通。 《烧结球团生产实训》可作为高职高专冶金技术类专业实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烧结球团生产的冶金技术人员、企业技术工人提高专业知识的参考书。本书由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伟青、关昕、张欣杰主编。
《中级轧钢加热工(冶金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培训教材)》由戚翠芬主编,本书为冶金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培训教材,完全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吻合,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的成分及性能要求,热轧的产品分类及生产工艺过程,燃料的燃烧过程,连续式加热炉的分类及主要炉型的技术特点,加热炉的供热、供水、测温等系统的布置方法,加热炉温度管理及加热缺陷的消除方法,炉体耐火材料的技术性能,加热炉辅助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计算机在加热工艺控制上的应用,加热工序管理及安全生产知识。《中级轧钢加热工(冶金职业技能鉴定理论知识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本规范适用于冶金工程建设中焦化、耐火、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电厂的除尘机械设备工程的安装与质量验收。2010-12-01 实施
本教材介绍了高炉炉体设备、高炉冷却、高炉上料系统、炉顶装料设备、高炉送风系统、高炉喷吹系统、渣铁处理系统、高炉煤气净化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本教材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需求,在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知识层次的安排,通过小栏目的设置,对学生应掌握教学内容和有必要了解的专业知识做了明确区分。 本教材由崔玲主编,高玉珏、徐涛参加编写;毕耜友审稿。
“转炉炼钢生产仿真实训”是冶金技术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课程。陈炜、冯捷、王强主编的《转炉炼钢生产仿真实训》内容分为5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物料的识别及选用、转炉炼钢计算机仿真系统操作介绍、典型钢种45号、Q235、SPHC钢的计算机仿真操作,既包含了转炉炼钢基本操作的介绍,又涵盖了目前冶金行业典型钢种的仿真生产操作,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冶金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炉炼钢生产仿真实训》为高职高专院校冶金专业教材,亦可作为钢铁企业工人技术培训教材。
本标准代替GB/T 4309—1984《粉末冶金材料分类和牌号表示方法》。 本标准与GB/T 4309—1984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动: ——本标准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部分内容; ——本标准在分类中增加了牌号表示; ——本标准在牌号表示方法中,对原标准进行了修改; ——本标准在摩擦材料和减磨材料类中增加了镍基摩擦材料和钨基摩擦材料; ——本标准在其他材料类中增加了储氢材料和复合材料。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函[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遵照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方针和相关的产业政策,通过有针对性的钢铁企业调查和资料收集,总结近年来钢铁行业设计单位、生产单位的经验,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设计、科研、企业等单位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的意见,同时研究和消化吸收了国外*的设计成果,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多次修改,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连铸车间工艺设计、连铸机工艺参数及机型选择、连铸机设备、电气及自动化、水处理设施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l4995-19946高温合金热轧钢板》。 本标准与GB/T l4995-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分类”和“订货内容”条款; ——将GB/T 709-2006标准的尺寸允许偏差纳入标准中; ——增加GH 4099合金牌号及其相关技术要求; ——规定了残余元素铜的上限值; ——删除了电弧炉单炼,并明确规定了各合金的冶炼方法; ——增加了钢板尺寸测量的方法; ——明确规定了复验与判定的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83)归口。
本规范的制定,遵照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方针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在总结我国钢铁冶金企业建筑防火设计经验、有关消防科研成果和钢铁冶金企业火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有关科研、设计、生产、消防监督、高等院校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同时研究和消化吸收了国外有关规范标准,后经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10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及防火分区,总平面布置,安全疏散和建筑构造,工艺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防烟排烟,电气以及3个附录。 本规范正文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书共分6章,在介绍重有色金属冶金资源中的共伴生元素及其综合利用概况的基础上,分章介绍了从重金属冶金副产品中回收贵金属、硒、碲、铋、镉、铟、锗、镓、铊以及伴生汞和伴生砷等内容。 全书简明地介绍了上述金属和元素的提取原理和生产与研究实践本书内容丰富、编写简明,适合于重金属冶金工厂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作技术培训教材用,也可供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校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九章:铸铁基本知识,铸铁熔化原理,冲天炉熔炼操作技术,以及普通灰口铸铁、孕育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特种性能铸铁的熔炼技术,铸钢和铸造有色金属的熔炼。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与《铸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配套为铸造专业教材,适宜作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青工培训铸造专业的教学用书和自学用书。
本书是根据一九七七年冶金工业部高等院校教材工作会议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有色金属冶炼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为有色冶炼专业教学用书。其主要内容包括铝电解的基本理论;铝电解生产的工艺技术;铝电解槽的设计与计算基础;烟气净化与综合利用以及铝的精炼等。全书共分十八章,分别由东北工学院邱竹贤(一、二、三、四、五、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和沈时英(六、七、八、九、十六章)及中南矿冶学院蔡祺风(十五、十七、十八章)编写。东北工学院赵恒先参加了全书的整理和校阅工作。全书由邱竹贤主编。 本书除作教学用书外,亦可供从事铝冶金的科研、设计与工业生产部门有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