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了适应我国核电与核技术应用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结合四川大学多年核电子学实验课程教学经验而编写的最新核电子学实验教材.全书共12个实验,前9个实验为基础实验,后3个实验为开放实验.附录部分总结了实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实验中需要用到的课外知识以及实验所用到电路的完整电路原理图.
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 由100位全国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技能人才的100种具有先进性、独特性、推广价值的技能技法、操作法或者创新方法组成,是全国总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出版项目。 入选 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 作者群体的工匠人才,都是全国各行各业的杰出技术工人代表。他们总结自己的技能、技法和创新方法,著书立说、宣传推广,能让更多人看到技术工人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带动更多产业工人积极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 《程克辉工作法 : 常用焊接操作技能》总结了钨极氩弧焊、焊条电弧焊、实心焊丝富氩气体保护焊板对接和管对接的焊接方法及难点解决办法,并有实际操作案例,是从事焊接工作的实用技术。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本书客观地给出了有关核能知识的基础和相关的拓展阅读,这些知识,只要掌握基础的高中代数知识便可以理解。这些知识包括了生产核能的物理和科技知识,反应堆的设计、核安全、商业核电和核扩散的关系,以及美国为解决核废料问题所作的尝试。书中还包括了,通过对比德国、美国和法国的核政策,美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主席HaroldDenton,对美国的商业核电工业提出的质疑。
本标准代替GB/T l3694—1992《a-,β-平板标准源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 l3694—1992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a)标准名称改为《a、p和7平面标准源通用技术条件》; b)增加了8个术语和定义,更改2个术语和定义; c)增加了标准源新品种7个(55Fe 238Pu l291 241Am、57C0 137Cs、60C0 7标准源); d)增加了源的适用范围; e)增加了标准源的结构形式、核纯度检测方法、源效率和源底衬材料; f)增加了推荐使用的7标准源放射性核素及其过滤片的要求; g)修改了标准源的表面发射率推荐范围; h)增加了平面标准源活度的不确定; i)增加了标准源活性面尺寸和源底衬平面外形尺寸; j)增加了标准源的安全性和牢固性; k)增加了标准源说明书。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C 776:2006《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标准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 C 776:2006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ASTM C 776:2006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在采用ASTM C 776:2006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人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给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0266-1998《烧结二氧化铀芯块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GB/T 10266-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对“引用标准”按照GB/T 1.1进行了修改,增加引用了EJ/T 689(见第2章); b)增加了放射性核素要求(见3.2.1.1); c)对芯块受晶粒尺寸与孔隙形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修改(见3.3.3); d)对“表面裂纹”的数值进行了修改,删除了芯块端部的径
本标准代替GB/T 11813-1996《压水堆燃料棒氦质谱检漏》。 本标准与GB/T 11813-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 b)增加人员和计量要求一章; c)修改检漏测量时间要求; d)修改系统本底值的判定标准; e)增加标准漏孔校准控制范围及检漏系统本底要求; f)增加测量时间的确定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通高、郭旭林、曹晖、郭春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1813-1989、GB/T 11813~1996。
本标准修改采用IEC 61145:1992《测定放射性核素用电离室系统的校准和使用》(英文版)。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迎春、李名兆、熊正隆、肖晨、严陈昌、钱晓艳。
本标准代替GB/T 10261-19886核仪器用高、低压直流稳压电源测试方法》。 本标准与GB/T 10261-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前言; ——引用新的规范性文件; ——增加“遥控控制率”等术语; ——增加技术要求、检验规则等产品标准的内容; ——增加资料性附录A,内容是核仪器用直流稳压电源的特定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核(北京)核仪器厂。 本标准起草人:王文通、刘翠。 本标准于1988年12月次发布。
本书是论述质谱学及其在核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本导论性书籍。全书可分为两部分:部分阐述了质谱学的历史发展沿革,质谱仪器及其主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及使用特点。第二部分阐述了质谱学的核物理、核化学、核燃料循环工业等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侧重讨论了核领域中使用的各种主要同位素的分析原理及实验及实验技术,各种核数据的质谱法测定,并展望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本书可供核科学技术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质谱分析工作的科技人员,高等学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四川省电力工业调整试验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武同、刘勇、禹阳、刘庆鑫、罗宏建、李敦坤、钟农兵、陈晓伟、孙泉荣、杨彦竹。
自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世界能耗增长了20倍。迄今为止世界能耗的85%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烟灰等物质,一方面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生态失衡;另一方面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使地球上的储量日益枯竭。因此,人类将面临后续替代能源的抉择。 自1954年人类利用核能发电——苏联建成世界上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的5兆瓦试验核电站)以来,核电站的发展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核电技术已趋成熟,截至2011年3月底,全世界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核电厂,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443座,总装机容量为37832.4万千瓦,约占世界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6%。法国核电占全国总电量的比例已达76%。核电在各种能源中已经具备很强的经济竞争力。核
本书是根据前苏联动力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一书1989年修订版译出,其版于1983年出版。 本书系统地整理与综合了作为闭合核燃料循环关键环节的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的工艺,裂变材料再循环的实现,以及核能的发展等有关资料;研究了核电站乏燃料的运输和贮存问题,放化生产工艺流程的主要部件和设备,工艺过程的控制问题,以及与再生的铀和钚在热堆和快中子堆 中重复利用的有关问题;讨论了环境保护问题及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和固体废物的处理问题。 本书适用于化学工作者、放化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各类科研工作者。
本书介绍核反应堆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内容包括:与反应堆物理有关的核物理知识,中子在介质的慢化和扩散,临界理论,非均匀效应、燃耗,反应性控制,核反应堆动力学,核燃料管理和微扰理论。 本书是高等学校核反应堆工程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教材以压水堆型核电厂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十多年来核安全与反应堆事故分析中的主要课题与重大进展。全书共9章,第1、2章介绍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原则、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及安全功能,说明当前国际核能界对核电厂安全与事故对策的见解与实践;第3章阐述核反应堆瞬态分析基础;第 4章用确定论安全评价法,对压水堆各类设计基准的事故过程进行分析;第5章阐述严重事故(即超设计基准事故)过程、分析方法和事故的处置与对策;第6章介绍安全分析模型建立方法与已获成功应用的典型计算程序;第7章介绍核安全评价中另一种新的系统的工程安全评价技术——概率安全评价法;第8章分析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规律、辐射后果及其防护原则;第9章讨论新一代压水堆安全性的改进与发展。 本书是高等学校核能工程系高年
本标准参照采用IEC标准IEC 60568—2006,Nuc1ear powerp1ants--Instrumentation important tosafety--In—core instrumentationfor neutron f1uence rate(f1ux)measurements in powerreactors的有关技术内容。 本标准代替GB/T 8995--1988《核反应堆中子注量率测量堆芯仪表》。 本标准与GB/T 8995--198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第3章“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术语“主要信号”、“附加信号”、“输出误差的限值”和“变换函数”; ——增加了探测器电缆安装的一般原则(见4.8); ——增加了移动式探测器中子注量率测量堆芯仪表的处理功能要求(见6.7); ——增加了第13章“退役”。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平、刘艳阳、李高、吕渝川。
赵福宇等的《核反应堆动力学》主要讨论热中子反应堆动力学有关的基本问题。全书内容共分为三篇。篇主要介绍热中子反应堆的中子动力学问题;第二篇主要介绍热工动力学问题;第三篇主要介绍核动力厂的动态特性问题。 《核反应堆动力学》可作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核工程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参考。
本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近10年来核纯铀和铀化合物中微量和超微量杂质元素的分离和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核纯铀和铀化合物的标准规格、标准物质和标准测试方法,萃淋树脂-萃取色谱分离法,时间分辨激光-荧光光度法,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同位素稀释法以及铀同位素质谱分析法。各章均论述了方法的基本原理,较详细地介绍了仪器设备及其改进的新技术,并推荐了可行的分析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岩矿测试、新材料超纯分析工作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12714-1991《镅铍中子源》。与GB/T12714-1991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更改产品代号; ——对产品规格表进行适当调整; ——增加源包壳的泄漏检验规定; ——增加源的安全使用期限规定; ——增加放射源工作容器的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温忠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2714-1991。
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本书客观地给出了有关核能知识的基础和相关的拓展阅读,这些知识,只要掌握最基础的高中代数知识便可以理解。这些知识包括了生产核能的物理和科技知识,反应堆的设计、核安全、商业核电和核扩散的关系,以及美国为解决核废料问题所作的尝试。书中还包括了,通过对比德国、美国和法国的核政策,美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主席HaroldDenton,对美国的商业核电工业提出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