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爆炸或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出的电离辐射,在军语中,习惯称做核辐射。核辐射剂量学是以核爆炸早期核辐射与剩余核辐射为对象,战时核辐射监测装备技术要求为特点建立的体系。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试验和核武器在军事上的应用及国际反核与辐射恐怖斗争,拓宽了核辐射剂量学的研究范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核辐射剂量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实验辐射剂量学和计算辐射剂量学两个分支。剂量学(Dosimetry)这一术语已经不再局限于用剂量计测量吸收剂量了,而仅仅被限制于“吸收剂量”的简称。 本书以军用核爆炸辐射防护剂量学为主要内容,考虑到市场上相关的专业书籍已经很少,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尽可能做到兼顾该领域工作者的需要。全书内容共分11章,包括:核辐射剂量学常用的辐射量;核爆炸的辐射场;核辐射对机体和物质的辐射
本书是“科学的力量”科普译丛中的一本。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从20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初10多年中,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结构和政府在可控核聚变方面进行的艰苦曲折的探索历程。书中解释了可控核聚变的的原理以及各种聚变装置发明的历史过程,用大量翔实的文献和档案阐述了科学、技术、工程、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在能源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时,作者指出:核聚变仍是一种教具吸引力的应对方式,在地球上复制一丁点太阳的能量,就可以满足人类所需的所有能量。本书可以为读者了解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史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压水堆核电厂堆芯燃料管理的核计算方法。着重阐述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算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并对国际上目前通用的程序作简要的介绍。全书共分九章:章为引论;第二章介绍多群常数库;第三章介绍均匀化少群常数的计算;第四章讨论共振吸收;第五章介绍堆芯扩散计算的节块方法;第六章讨论先进均匀化理论;第七章介绍燃耗计算;第八章阐述换料方案的计算及优化理论在燃料管理中的应用;第九章介绍换料堆芯的安全评价。 本书可供从事核反应堆核设计和核燃料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作高等院校核能工程系高年级选修课和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概括地我国40多年来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同时也简略地介绍了国际上的进展。全书分三篇共十七章,主要论述了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技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 本书可代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生产、应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技术性内容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07年出版的安全指南N0.GS-G-2.1《核或放射紧急情况应急准备的安排》编制。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本标准起草人:叶常青、刘英、杨国山、刘长安。
本书从能量的来源问题切入,主要介绍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背景和基本原理,以及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恒星太阳的能量来源,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建”三个角度介绍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战略意义、研究历程和 进展,展望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本书适合青少年阅读。
核武器问题、核武器的扩散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问题、核军备控制问题、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机制建立与维护问题,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在冷战紧张时期还是急迫、重要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展虽然导致两个超级核大国走上核裁军之路,核战争的危险减弱了,但核扩散问题却有加剧的现实与趋势。 在防止核武器的横向、纵向扩散过程中,国际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统称为“核不扩散机制”。《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对核不扩散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克军、赵崑、贺宇、阮明、薛昕、张彤。
《核科学基本原理》是由有名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任教期间执笔的西利曼夫人纪念讲座系列第三卷,内容包含由耶鲁大学西利曼基金支持的11个主题讲座,主要讲述放射性科学在1906年及以前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相关科学发现。内容紧凑,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然后重点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蜕变,很后又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进一步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全书结构简单,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是放射化学研究的精品之作。
本标准代替GB 17567 1998《核设施的钢铁和铝再循环再利用的清洁解控水平》。 本标准与GB 17567 1998相比,主要改变如下: ——增加了关于镍和铜再循环再利用的清洁解控水平; ——对原标准中钢铁中6种核素(63Ni,90Sr,99Tc,239Pu,241Pu,241Am),铝中3种核素(239Pu,2411Pu,241Am)的再循环再利用清洁解控水平作了修订; ——对某些通用名词术语按GB 18871—2002作了修订; ——删除原4.3.2的“不得用作医用”的内容; ——增加了进出口物料经熔炼后再利用一条。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群星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益华、王锐兵、李夏、冷瑞平、崔宪。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