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变技术被人们认为是一门极富革命和创新意识的高新科学技术,有人认为它是当代一门未来技术,有人认为它能引起某些工程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并从中看到了第三个机器时代的曙光,也有人认为它具有为社会创造成亿元经济效益的潜力。 本书是作者在此领域从事多年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专著,全书共有六章,章介绍了有关电流变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当前的现状、存在问题;第二章阐述电流变效应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电流变液体的组成、性能及影响其性能的有关因素;第四章介绍测试电流变液体性能的有关仪器设备、测试方法和标准;第五章介绍电流变技术的工程应用及举例;第六章是全书的总结,详谈了它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最后还附有电流变技术的重要文献和资料。 由于电流变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热门科学,外
《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通过“俯视”、“注视”、“审视”三个视角,以纪实的态度、文学的笔触,图文并茂,由表及里,由宏观到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国之重器。 《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中收录了20篇文章,是南水北调宣传中心记者们在工程一线长期蹲点时的见闻及感悟,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节点的翔实记录,也有对南水北调建设者的着力刻画,还有对南水北调精神的提炼升华。由于作者身份特殊——既是记者又是建设者——既是新闻人又是南水北调人,故而形成了《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既具有客观写实性又饱含深知与深情的独特魅力。
为规范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根据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特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6章3节38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基本规定;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大纲和主要内容;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排与印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水利工程项目中包含的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执行。
本标准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设备腐蚀的特点,总结和吸收了近30年来国内外水电水利金属结构设备防腐蚀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制定的。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设备表面预处理、涂料保护、热喷涂金属保护、阴极保护防腐蚀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设备的防腐蚀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
本标准是根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下达2002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计划的通知》(国经贸电力[2002]973号文)的安排制定的。本标准中有关内容原属SD 105—82《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附录部分。为了适应我国水电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并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既吸收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的有关内容,同时又突出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随着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外加剂、掺和料的使用曰益普遍,混凝土的耐久性受到普遍重视,本标准在外加剂、掺和料的使用,以及混凝土耐久性方面做了较多的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书是根据西昌学院水力学实验室多年来实验教学的教学实践,以及西昌学院省级土木工程基础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室的特点而编写的,内容既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运用,又注重将学科的新概念、新方法引入实验,力求将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对水力学基本原理、基本方程的操作验证类实验和对基本原理、方程的综合应用设计类实验共两大类15个实验,能基本满足各专业的需要。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装置、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记录、结果、思考回答问题等八项内容。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水利类各专业水力学实验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书,对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文)的要求修订。 原D1/T 5055 1996《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自1996年颁布至今,10余年来,在推动粉煤灰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促进水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保证工程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优质粉煤灰产量大幅提高,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对粉煤灰改善混凝土性能和提高混凝土质量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入,粉煤灰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为了适应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与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发展相协调,有必要对D1/T 5055--1996《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进行修订。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既吸收了国内外同类标准中适合我国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的有关内容,又突出了水工混凝土的特点。
本标准规定了可用于土石坝安全监测的仪器系列,不包括地震、水力学和环境监测仪器。 本标准适应于土石坝的安全监测,其他岩土工程可参照选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闸门运行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09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都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关于确认1998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电力[1999]40号文)的要求修订的。 本次修订的内容为SDJ207—19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第三章“钢筋工程”,并单独成册。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SDJ207—19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第三章“钢筋工程”。 本标准对sDJ 207—1982《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中第三章“钢筋工程”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增加了钢筋窄间隙焊接头、带肋钢筋挤压套筒连接、锥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和气压焊接头等内容。根据DL/T 600—2001《电力行业标准编写基本规定》的要求,增加了“范围”和“规范性引用文件”两章,原标准中第三章“钢筋工程”修改为“总则”、“钢筋材料”、“钢筋的加工”、“钢筋的接头”、“钢筋的安装”等章节,共计七章四个附录。 由于在施工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溃坝洪水模拟技术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溃坝洪水模拟,其他类似工程可参照执行。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两部分。模型试验含基本资料、模型设计、试验设备与量测仪器、模型制作及精度、模型率定和验证、试验方案和观测内容、资料整理及分析和试验研究成果。数值模拟含基本方程和基本方程的求解方法、基本资料、定界条件、边界处理、计算断面和网格划分、模型率定和验证、计算方案及成果分析和计算研究成果。
本书是根据暨南大学岩土实验室和西昌学院土力学实验室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以及西昌学院省级土木工程基础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实验室的特点而编写的,内容既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运用,又注重将学科的新概念、新方法引入实验,力求将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本书包括土样和试样制备、含水率、密度、土粒比重、颗粒分析、黏性土界限含水率、击实、渗透、固结、直接剪切、三轴压缩、地基静荷载等共计12大类、25个教学实验,各章节后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土建工程及环境工程等专业及其他有关本科、专科的教材,并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标准是根据《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的要求制定的。 在GB 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喀斯特地区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鉴于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并影响水电水利建设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为做好喀斯特地区的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和吸取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就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原则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为规范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根据国家和水利行业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特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6章3节37条和4个附录,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的基本规定;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大纲和主要内容;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的编排与印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水利工程项目中包含的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执行。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安排编制的。 区域构造稳定性是关系到水电水利工程是否可行的根本性地质问题,在GB 50287-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就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勘察内容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具体的勘察方法、技术要求和有关评价标准等没有作规定。为做好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勘察研究工作,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地震部门的有关标准,编制了本标准,就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研究的具体内容、步骤、方法及评价标准作了规定。 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总结了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研究的经验,搜集了有关部门的资料,吸取了有关的科研成果。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的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是在原能源部、水利部联合颁发的SDJ249.4~19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 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水力机械辅助设备安装工程(试行)》(以下简称原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设备进步、安装技术发展及相关行业规范的技术要求制定的。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及“水利水电产品标准编制十五计划”,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 l.1—2000)的要求。为保证在辟j水文仪器的产品质量和使用年限碍到有效控制.进一步规范水文仪器的使用寿命与报废程序,避免因长期使用而破陨、陈IH或综合性能已严重降低的水文仪器仍用于水文测验,影响水文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编制本标准。
本书为《电力技术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丛书》之一,主要阐述水电站大坝、水闸及其他水工建筑物安全管理与大坝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坝安全管理的目的及内容;水工建筑物结构形式、设计原理、运行期稳定复查的方法;大坝安全监测项目及方法;观测资料的整理相分析;自动化监测网络系统;水工建筑物的维护、破坏实例及大坝安全监控的原则。 本书作为水工专业具有中级职称初中等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标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2004]872号)的要求制定。 本标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的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的要求修订的。 本次修订主要是在DL/T 5 115--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已建面板坝工程的实践经验,对面板坝接缝止水的结构、材料、施工及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修订,充分反映了当前面板坝止水结构的*技术水平。同时,结合DL/T 949--2005《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和DL/T 5215--2005《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的规定,提出了面板坝接缝止水材料的性能标准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对DL/T 5115—2000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补充了部分术语和定义; ——补充了总则的内容; ——将原规范6.1的内容列入本标准的总则中(见4.O.3、4.0.4、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