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 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 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 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 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为读者展示我国江河湖泊的风 采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常识、故事。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利发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本书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4卷。 本书是一部涵盖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专著。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与水资源、水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对中国水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中国主要水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水资源管理与体制机制创新、中国水利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及其发展目标、中国水资源配置总体思路与格局、新时期治水思路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深入的探讨,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内容翔实。 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
全书共分为10章。章为绪论,简要介绍项目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外山洪监测与预警预测技术研究进展。第2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区水文站网布设的技术原则和技术指标。第3章介绍山洪预警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应用实例。第4章介绍降水空间分布和流域蒸散发估算技术-第5章介绍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数字流域技术。第6章介绍以水文学理沦为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以XIN3GRID为基础的山洪预报模型。第7章介绍了基于水文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建立了基于CBHM的山洪预报模型。第8章介绍基于地貌单位线的山洪经验预报方法及其应用成果。第9章介绍中小河流山洪预警预报原型的结构、功能、接口、数据库以及关键技术。0章总结了项目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有关建议。 本书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土地管理等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郭索彦主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务 》系统总结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实践 成果,介绍了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监测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生产建设项目水 土流失及其防治特征,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依据、 布局与工作流程,主要监测指标与采集方法,重点对 象监测,监测费用测算,监测数据与成果管理等。 本书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具有较强的指 导意义,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供水土保持、生态环 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单位以及水土保持、环境 保护等行业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作为相关高等院校、 研究院所教学研究和培训的参考用书。
一、《黄河下游放淤 (泵淤)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本定额),分为22kW水力冲挖机组,100KW组合泵、136kW组合泵三节,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及附录。 二、本定额适用于黄河下游放淤工程项目,是编制《黄河下游放淤(泵淤)工程概算定额》的基础。 三、本定额不包括冬季、雨季等气候影响施工的因素及增加的设施费用。 四、本定额按一日三班作业施工、每班八小时工作制拟定。若部分工程项目采用一日一班或两班制的,定额不作调整。 五、水力冲挖机组的土类工分为Ⅰ-Ⅲ类,详见附录水力冲挖机组土类划分表。 六、水力冲挖机组。 七、组合泵 八、本定额中零星材料费,以费率形式表示,其计算基础数为人工费、机械费之和。 九、本富额不含机械排水费用。 十、土方开挖工程用,用加压泵输送土方时,相应的人工工时、机械台
本书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而且可作为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辅导读本和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学习的参考用书。 本复习教材以《勘察设计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资格考试大纲》(2009年版)为依据,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而且可作为水利水电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辅导读本和高等院校师
本书较详尽地记载了松滋建国前后水利发展的历程。客观地反映了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更具现实意义。我们将以史为鉴,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使松滋水利再创辉煌。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本书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本书详细地论述了黄河高村至陶城铺河段的河道整治。全书共分9章。章概况,主要叙述河道整治的发展过程;第二章黄河下游水沙特性,主要阐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以及游荡性河段滞洪沉沙对过渡性河段水沙特性的影响;第三章河势演变,分段总结1949年以来该河段的河势演变;第四章河道整治的规划设计,论述河道整治原则、方案以及微弯型整治方案的规划设计参数与工程布局;第五章河道整治建筑物,阐述河道整治建筑物的类型及结构型式;第六章河道整治建筑物的施工和管理,综述整治建筑物的施工、抢险技术及工程管理;第七章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综合分析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河床演变及河道排洪、输沙的影响;第八章河道整治的作用,论述河道整治对稳定河势、改善断面形态的作用,分析河道整治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九章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本文集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网调峰与抽水蓄能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组编,是专委会出版的3部抽水蓄能学术年会论文集。根据2007年第二届专委会次主任委员工作会议的建议,今年的文集由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文集共收录53篇文章,根据内容分为三部分:抽水蓄能效益评价与规划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土建工程与机电设备设计,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施工实践。 论文集内容主要涉及对适度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合理评价抽水蓄能电站效益问题的探讨,对已建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评价,介绍抽水蓄能电站土建工程及其机组的设计实践,以及介绍施工单位(主要是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单位)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或有益经验。此外,还收录了几篇专委会委员撰写的有关水电或风电建设的文章。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2005年颁布、实施的《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简称《评定标准》),是当前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利和电力行业)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本书是应用该标准的学习辅导材料。 全书共六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章)介绍验收评优体系;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评定标准》的质量评定表格填写基本要求;第三部分(第三~六章)按照专业进行质量评定表格应用示范。 本书由参加DL/T5113.1-2005起草的专家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使用,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注浆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我国目前注浆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者直接应用,并为从事土木建筑、交通洪航、铁路桥隧、围海造陆、地基处理以及中职、中国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