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近代东北地区水利开发是在清朝持续长达200多年封禁之后,适应近代东北新经济开发区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近百年间,在东北地方政府水利开发政策和直接受益者民力的积极参与下,经历了从航运为主的河川整治,向治水,再向治水与利水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了水利开发的合理持续性发展。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调控水利发展规模与速度,初步建立了带有浓厚殖民性的水利制度,从中能够理智而深刻地揭露日本侵华的目的、手段及日本“开发”东北的本质。《中国东北地区水利开发史研究(1840-1945)》由金颖所著。
本教材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作为各行各业从事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学习读本,也是高等院校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苦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书深入分析了世界大河河口治理及黄河口摆动与整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黄河口潮流界以下河段巧用海动力输沙、建设向海延伸的双导堤工程以长期稳定黄河人海流路的科学创意。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及不同工程方案影响下外海域潮流场及沉积动力学过程;同时,根据工程区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通过多方案比选并进行海动力冲击试验,设计了利用水力插板桩组合坝技术建设导堤工程的技术方案。 本书可运用于黄河口工程治理,也可为河口城市建设、油田勘探开发、防洪减灾等方面的工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黄河健康生命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治理开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黄河的有关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全面了解黄河的一本通俗科普读物。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对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和领导人,尤其是周恩来、李先念、江泽民等的治水思想和实践作了细致的探究;二、对新中国治水史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讨;三、探讨了新中国治理黄河、长江历程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王化云和陶述曾的治水人生。书稿追溯与考察中共领导治水事业的历史,系统深入地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教训,鉴往知今。
本书从理论和实务的角度,对水务行业优势企业的先进模式和外延式扩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为我国城市水业的发展提出极具参考意义的见解和建议。
本书主要根据广东省水利厅资助的科研项目“河道调蓄分析研究及其在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和“城市河道汇流控制与防洪治涝工程优化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写,在河道非恒定流调蓄计算方法、坡面一河道水闸(泵站)耦合系统的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和河道调蓄优化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分七章,包括基础理论、河道汇流水力计算模型与城市排涝设计、河道调蓄分析与治涝规划、城市治涝规划、泵站设计、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在东莞市长安镇城区防洪治涝规划中的应用、结论。 可供从事河道汇流调蓄分析与城市防洪治涝规划工作人员参考。
近代东北地区水利开发是在清朝持续长达200多年封禁之后,适应近代东北新经济开发区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近百年间,在东北地方政府水利开发政策和直接受益者民力的积极参与下,经历了从航运为主的河川整治,向治水,再向治水与利水协调发展的转变,实现了水利开发的合理持续性发展。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调控水利发展规模与速度,初步建立了带有浓厚殖民性的水利制度,从中能够理智而深刻地揭露日本侵华的目的、手段及日本“开发”东北的本质。《中国东北地区水利开发史研究(1840-1945)》由金颖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