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技术措施、河道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河道特殊河段的治理方法、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典型的河道维修工程,介绍了河道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是在学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通俗易懂,既可供水利建筑、河道管理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
夏明勇、张文洁主编的这本《小型水库管理实用手册》主要介绍小型水库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技术要求和操作实务,涵盖了小型水库管理工作中有关制度建设、调度管理、检查观测、维修养护、抢险技术、库区管理、应急管理等主要环节的内容,并附有相关附录及案例,内容全面系统,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供小型水库管理单位和主管部门有关从业人员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研、设计、施工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共分为5章,包括:洪水与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实践与理论方法、防洪减灾技术、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治理。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适合防灾减灾专业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为政府管理人员作出相关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亦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辅使用。
河川廊道的横向组成主要为河道、河滩地及漫流高地,纵向的组成从上游到下游区分为源头区、转换区及沉积区。传统的河川治理,多以工程安全与力学的观点切入,《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提供不同的视野来看待,除了既有的河相与水文水力,更融人生态复育的观点,从河川廊道的空间与时间尺度、特性与功能、干扰分析、问题界定,到确认河川复育的目标,再进行替代方案选择与规划设计,后的阶段则是实施与评估,涵盖完整的工作内容。 《生态水利学系列丛书(2)·河川廊道栖息地恢复:理论与实践》可适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渭河下游泥沙冲淤及洪水演进数学模型》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三门峡建库前、后潼关高程变化以及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并对不同流量级洪水位的变化、洪峰传播时间和洪峰流量沿程变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应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典型场次洪水演进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并对不同系列水沙条件作用下潼关高程对渭河下游泥沙冲淤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潼关高程控制下,渭河下游河道的泥沙冲淤过程及对洪水位的影响。
本书是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在蕲春国家粮库建设期间,在罗州城内所获的城址文化堆积资料. 本书全面报道了2001年度蕲春罗州城的考古发掘收获,展示了蕲春罗州古城战国、汉代、隋唐、宋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的基本面貌。通过对遗迹、遗物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理清了罗州古城内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程技术指南》以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湖泊河流环保疏浚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以促进我国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作的有序发展,确保环保疏浚工程在湖泊河流治理中的效果。全书共16章,对环保疏浚的理念与工程效益、污染底泥的分类及疏浚要求、环保疏浚工程的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工程勘测、疏浚设备及其选择、污染底泥疏挖设计、堆场的选择与设计、疏浚污泥的余水处理、环保疏浚的二次污染防治、疏浚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疏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工程效益评估、环保疏浚成本以及工程招投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对国内外重要环保疏浚工程项目实例进行了论述。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评价内容、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评价方法各异、评价结论不清等问题,通过对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编制依据、原则、主要内容、计算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及有关技术要求等进行研究;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主要跨河、穿河、穿堤、临河、拦河建筑物对规划、河势稳定、河道行洪、防汛抢险、水利管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分析,对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本书可作为相关的规划设计院、研究院、水文局(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种单位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参考书,也可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防洪评价报告时参考。
本书以河床演变学和河流地貌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水沙过程与河床演变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原型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计算为主要技术手段,把河道萎缩及其致灾作用视为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河道系统的新的响应过程,认为是整个河流系统自适应调整的必然结果。研究内容包括水沙过程变异背景下的河道萎缩过程、规律及其致灾机理,以及河道萎缩的治理对策和实践效果分析等。该书还综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科技部创新项目“‘二级悬河’控制指标研究”等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郑州市科技攻关课题《郑州市雨洪资源生态学管理模式研究》研究成果,对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以郑州市雨洪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郑州市城镇化进程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并对郑州市雨洪资源利用和管理技术进行分析,提出郑州市雨洪资源生态学管理模式,并且开展雨洪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估分析。本书可供从事城市水务、水文水资源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由参与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坝基防渗建设的相关专家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对高原寒冷及深厚覆盖层上进行坝基防渗处理所采取的重要设计方案、解决的主要难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介绍了深厚覆盖层上防渗形式的选择及坝型比选、现场防渗试验方案的论证、85m深防渗墙下接65m深砂砾石帷幕灌浆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监测设计及成果分析等内容。本书图、文、表、照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平实,着重于工程纪实,对高山峡谷地区深厚覆盖层的防渗处理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行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汇集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防洪减灾重大问题的若干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和管理,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降低洪水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容包括: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区域防洪减灾对策。 本书适合水利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各级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随着山东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兴建平原蓄水调节水库,丰蓄枯用,已成为山东省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搞好平原水库建设,统一平原水库工程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能够安全有效地调蓄水量,满足工业、农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等需要,按照国家《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 5021—93)、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山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管理规定》的要求,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总结了山东省平原水库工程建设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其他地区的有关经验,并与国家相关的标准相衔接。本规范在编制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山东大学、胜利油田管理局、
本书主要论述了大型水库及大型河流堤防统一调度和管理,并在此开展了多年水库防洪调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2005年汛期根据水雨信息动态跟踪和掌握分析不同防汛时段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充分发挥已有大型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实行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河库联合科学调控洪水、适度承担并有效化解风险的主动防汛调度,达到了全面管理洪水,使下游河道洪水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辽河流域安澜,社会稳定的目标。 本书适用于水文、防洪、管理及公路、铁路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读者,同时也可适用于大专院参考。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研究,包括崩岸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对崩岸研究的现状与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崩岸与防治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崩岸与河道平面变形的关系及河势控制,崩岸形态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等,并重点就崩岸机理中的水流泥沙运行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以及特殊形态——“口袋型”崩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在根据护岸工程类型、材料、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抛石护岸机理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护岸的试验成果,并全面提出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指标,后又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经验,并展望发展前景。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学者、河道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城市防洪防涝规划与设计》一书,是作者团队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97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内容有:探讨城市防洪防涝工程的作用,规划和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低影响开发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国内外新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城市防洪与防涝设施的区别和关联,城市防洪与防涝规划与设计新概念。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记载了1986年至2005年的牡丹黄河发展史,主要记载了在此期间牡丹黄河发生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管理等较大事件。是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重要文献。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是牡丹治黄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是对黄河史志资料积累的又一大贡献。是今后指导牡丹黄河的治理、建设、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文献,牡丹黄河建设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也必将提升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利用价值。
本书共分3篇26章,篇介绍了动床模型试验及模型相似律研究发展概况,并对国内外一些模型相似律特点做了简单评述。第二篇包括11章,分别对模型沙容重、干容重、颗粒级配等土力学特性和水下休止角、起动流速、阻力、沉速、黏度、挟沙力等水力特性测量的方法、原理及试验步骤进行了总结。第三篇包括15章,收集整理了天然沙、木屑、煤屑、粉煤灰、拟焦沙、塑料沙、塑料合成沙、BZY、PS、沥青沙、阳离子树脂、酸性白土粉、电木粉、核桃壳等常用模型沙以及半焦、沥青陶粒、滑石粉、港泥等模型沙的基本特性资料,对常用模型沙的优缺点、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模型沙选配、制作等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列举了我国应用这些模型沙进行动床模型试验研究的部分科研项目实例。 本书可供河工模型试验研究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有关师生
梅锦山主编的《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关键技术研究》是编制《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技术导则》的技术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和设计成果,紧紧围绕《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编制技术导则》编制的有关要求,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研究工作的成果。根据今年来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包括分期洪水及防洪调度研究、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风险评估指标及可接受风险研究和水库汛期水位动态控制洪水预报信息可利用性研究?br/
本书是为适应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人员的上岗、培训需求而编写的实用性教材。全书共分十一章。*章介绍城市污水的来源和水质特征;第二章介绍水环境和污水处理的基本标准(包括设计规范和排放标准);第三章介绍了污水水质指标和污水处理常用知识;第四章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分类及常用污水处理工艺;第五章介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处置;第六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第七章介绍污水处理的运营管理;第八章介绍污水处理厂内常用设备及其检修;第九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电气与自动控制的管理;第十章介绍污水处理厂的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第十一章介绍污水处理的化验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