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船体装配实习课程编写的一门专业实习教材。全书包含5个工作任务——双层底分段外底板拼接、配电板基座装配、正切胎架模型制作、单底分段胎上装配和中部环形总段装配。系统地介绍了各装配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各工艺阶段的主要施工方法,在工艺方法的引用上与船企施工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相接轨。本书论述清楚,内容全面,重点任务突出,便于理解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教材,还可供造船相关人员参考之用。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以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危险品运输法规的版本为基础,紧密结合危险品船舶安全运输的实际经验和技术,吸收了外危险品运输过程中航海技术和海事管理的相关内容,是一本集法规、运输、安全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运输工程教材。《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海上危险品运输的国际、法规,危险货物的分类和标准,危险货物的包装形式和要求,托运程序及国际公约、我国的管理要求,危险货物的积载和隔离,危险货物事故的应急,散装固体危险品、散装油类物质、散装危险化学品以及散装液化气的安全运输的特殊要求等。《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水路危险品运输与管理》全面阐述了水上
本书共分五章,具体介绍了船用管材与管路附件及船舶管路系统原理,结合管系生产设计的基础知识,对船舶管路的制作、安装和运行试验方面进和地详细阐述。 本书可作为船舶修造企业和技校及职校的教学培训用书,也可作为船舶专业的员工自学之用。
本标准对应于IALA-1052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标服务提供上的应用》,与IALA-1052指南一致性程序为非等效。
结构优化设计是*化理论的一个应用早和卓有成效的领域。船舶作为一种大型复杂结构物,其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广泛的重视。本书旨在阐 明结构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在船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内容 分为五章:章阐述结构优化设计的任务、意义,以及结构优化设计问题建模和 求解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概要阐明工程优化设计中常用的,和较适合于结构优化 设计的基本算法,侧重分析各种算法的原理和思路,每个算法都用图和算例来说 明其迭代过程和特性,以便于读者理解和运用。第三章较全面地概括了结构优化 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经典的准则法,基于有限元分析和适用于大型复杂结构优 化设计的专门方法,以及难度较大的结构形状优化设计方法和结构可靠性优化设 计方法等。第四章讨论了当前结构优化设计的若干新方法。包括模
本书是在*高等职业规划系列教材的基础上,基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遵循船体结构与制图的理论,按照一般船舶结构的建造过程,介绍了船舶分段与节点结构的手工制作过程。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中等职业院校船舶类、航海类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相关培训的教材。
《JT/T 447.1—200l内河货运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 普通货船》:本标准按照GBJ 139—1990《内河通航标准》所划分的航道等级,兼顾各水系的特点,并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而制定。 JT/T 4539—1990《珠江水系自航驳顶推船队尺度系列》,JT/T 4701—1993《黑龙江水系自航驳船尺度系列》,JT/T 350—1995《长江水系机动驳船系列》都是按水系制定,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上述标准中较为适用的尺度系列进行了修正,考虑到今后发展和经济因素等条件,同时增加了部分尺度系列。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JT/T 4539—1990,JT/T 4701—1993和JT/T 350—1995。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水运司提出并归口。 本书还包括《JT/T 447.2—2001内河货运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 集装箱船》、《JT/T 447.3—2001内河货运船舶船型主尺度系列 驳船》。
本书是根据《船舶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对技师的要求编写的。 全书分为理论和技能两部分。章至第四章为理论部分,主要内容有:船舶电气安装程序,般舶电气安装原则,安装的各个阶段及工艺;第五章至第七章为技能部分,主要内容有:船舶电站的调试,自动电话的调试,自动舵原理及调试等。 本书是船舶电工技师的培训教材,也可供从事船舶电工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学习和参考。
船体结构的形式依据船舶的类型而定,不同的船舶有不同的结构型式,另外,船体所用的材料和连接方式也对船体结构型式有很大的影响,本书介绍的主要是焊接钢质船体结构。? 本书共分为十章,首先介绍船舶的类型及一些主要船舶的特点,然后介绍船体结构的一般知识,包括船体受力和强度概念、船体结构用钢材及其连接方式、船体结构型式。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船体各部分结构的受力、结构型式、构件组成、构件名称、作用等,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常见货船(如杂货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的结构特点。后介绍滚装船及一些军船的结构特点。此外,本书中的船体结构构件及相关的名称后面均注有英文,使读者在掌握结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其英文名称。 本书作为造船企业工人技术培训使用教材,也可供有关造船工作者参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船级社、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实、李碧英、甘少炜、朱海荣、李庆祥、彭传圣、李静、刘大江、吕林。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中国船级社。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长江航运科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庆祥、彭传圣、李静、陈实、李碧英、刘大江、吕林。
《船舶焊接工识图》介绍了船舶焊接工识读船图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船体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船图识读基础、识读船体结构结点图、船体分段的划分与分段结构图识读,船舶焊接工艺的解读等内容。本书涉及的标准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船图及焊接工艺均为工程实例。《船舶焊接工识图》可用作船舶焊接工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技工学校、中高职专科学校教学、培训教材,亦适宜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本标准代替JT/T 208--1995~6071HY型氦氧重潜水装具》。 本标准与JT/T 208--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增加了*安全深度(见4.1): ——原第4章中“装具的组成”单列为一章(见第5章); ——原第4章中“制造及材料”单列为一章(见第6章);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合为一章(见第7章); ——将原标准中的“验收要求”改为“检验规则”,并重新进行编制(见第8章)。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交通部上海打捞局提出。 本标准由交通部救捞与水下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潜水装备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卫君、邓捷、冯厦门。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T 208--1995。
本标准以1997年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港口收费规则(外贸部分)》为依据,根据港口外贸收费的特点,进行信息分类和代码编制。 本标准由交通部水运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部水运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渝平、陈建华、林军保。
本标准对应于ISO 1704:1991《船用锚链》,与ISO 1704的一致性程序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JT/T 100-1991《浮标锚链》,与JT/T 100-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链环及附件尺寸系作了新的调整; ——增加了3.0m-3.6m各链节的配套要求; ——材料性能修改为采用GB/T 18669-2002《船用锚链圆钢》的规定; ——材料改为采用CM490级以上; ——增加了锚链不得采用手工焊接; ——增加了连接卸扣、末端卸扣和转环应锻造。 本标准由交通部海事局提出。 本标准由交通部航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书按1990年中船总公司技工学校《船舶铜工教学大纲》编写。 此书介绍了机械装配图的基本知识及识读方法,钣金下料及展开图的一般知识,圆管、锥管、变形接头等常用制件展开法的原理、步骤及实例,管系放样的基本知识,管子零件加工图及管系安装图的识读等。 本书可作船舶技校铜工专业教材,也可供在职铜工、管道工培训使用。
本书重点介绍了船体冷加工不错工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埋弧自动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基础知识部门着重讲解钢材冷加工的形式、钢材冷加工的特性、各种冷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模具知识;专业知识部分着重讲解船体构件的展开方法、放样台上驳取各种加工线型值以及估算本工种定额工时的知识;操作技能部分着重讲解板材的辊弯、压弯、拉弯、压延以及一些其他成形方法,并有选择地介绍了几种典型构件的成形方法。 本书是船体冷加工不错工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技术学校教材,对其他专业工人及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重点介绍了船体冷加工高级工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埋弧自动焊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基础知识部门着重讲解钢材冷加工的形式、钢材冷加工的特性、各种冷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模具知识;专业知识部分着重讲解船体构件的展开方法、放样台上驳取各种加工线型值以及估算本工种定额工时的知识;操作技能部分着重讲解板材的辊弯、压弯、拉弯、压延以及一些其他成形方法,并有选择地介绍了几种典型构件的成形方法。 本书是船体冷加工高级工技术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技术学校教材,对其他专业工人及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本标准参照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国际油船和油码头安全指南》,并结合我国有关管理重要要求编制的。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提出。 本标准由交通部航海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工艺设计和系统设备现场检验等方面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参照了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VTS指南》和国际上通用的《雷达手册》以及国际无线电规则、ITIJ—R、ITIJ—T的有关标准和建议,引用了国内有关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概述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规定了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设计中所须遵循的原则,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设备现场检验提供了依据。 本规范共分6章26节134条,并附有条文说明。 请有关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进行局部修订时,修订的内容将刊登在《水运工程标准与造价管理信息》刊物上。
本标准由交通部通信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
本标准代替JT/T 7—1994《船舶液货舱容积测量与计算》。本标准与JT/T 7—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全站仪对大型液货舱的尺寸进行测量,及与之相对应的测量手段、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见3.6,4.1,4.3.5,4.3.6,4.4.3); ——明确了船舶纵、横倾对舱容计量的影响,并提出修正方案(见5.2); ——更新了部分内容及计量表格(见表A.3,表A.9,表A.11); ——增加了槽形舱壁对舱容的影响(见表A.6); ——增加了纵倾修正表(见表A.10)。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船舶舱容积计量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周金河、熊鸿文、曹光浩、胡勇、何杰、张恒利、徐亦欣、吴菲菲、何爱娜。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T 7—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