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不仅论述古代先哲的“慈善”思想、对鳏寡孤独者的各种救济方式,还特别分析了宗族、村庄、行会、公众等在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尽管该书缺少丰富的实证性历史叙述,但它首次提出“中国独自的慈善博爱精神可以成为近代民主主义的基础,中国土生土长的善会善堂可以成为近代都市行政与近代地方行政的基础”等一些前瞻性的观点。 全书一共分六章,分别讨论中国慈善的思想、人口与社会福利、慈善、互惠,以及最后的结论。
本书以具体场域中的基层政权与失地农民互动为例,梳理了国家与农民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察了当代国家与农民互动的各个面向,探讨了两者关系的现代性转向。在现代性全面渗人社会各层面的背景下,本书的研究深化了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认识,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具体应对政策的出台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