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五章组成,分别是章:传统知识视角下的脆弱生态区; 第二章:麻山的自然与历史概况; 第三章:麻山苗族传统知识及其生态适应; 第四章:麻山当代发展进程中传统知识的缺失; 第五章:传统知识的发掘与利用.该书将人类学中传统知识的研究视角与我国西南岩溶脆弱生态地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以麻山苗族与岩溶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揭示影响脆弱生态地区生态问题酿成的文化成因,探寻脆弱生态地区生态建设的文化对策,寻求促进脆弱生态地区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文化路径。在举国上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