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指能够有效降低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技术,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手段。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国家 双碳 目标的时代需求与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概况,化石能源清洁高 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等。 本书可作为普及读物,帮助初学 者快速掌握绿色低碳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作为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政策制定的参考资料,还可作为从事绿色低碳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从自然生态、户外运动消费者以及户外运动产业等多元视角对我国山地户外运动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山地户外运动的布局特征、发展现状、山地户外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亲环境行为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与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等八个部分。
本书以武汉市为例,在收集相关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资料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多个角度系统分析武汉市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气温的影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模拟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镇化及城市扩张对热场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刻画土地利用/覆盖特征及其变化对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的动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要素、多尺度、多层次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本书部分插图配有彩图,封底扫二维码,进入“多媒体”,可查看彩图。
本书以 双碳 目标下低碳经济生态体系构建为主线,立足于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以国家 3060双碳目标 发展为契机,深入结合我国能源供给、消纳等现状特点,构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低碳经济生态体系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 双碳 目标下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找寻实现 双碳 目标的路径及突破口,对我国实现 双碳 战略目标、对全球实现碳中和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书对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供清洁能源、经济管理、生态领域相关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生态环境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极端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城市暴雨洪涝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水安全以及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土地利用是影响城市暴雨洪涝风险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城市暴雨洪涝风险的重要工具。本书总结国内外经典的6 类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系统分析各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引入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模型SCS-CN 和InVESTUFRM,系统介绍土地利用对雨水下渗-地表径流影响的模型机理;最后,耦合上述两类模型,从中国?城市群?城市三个尺度,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暴雨洪涝缓解能力的影响,从城市暴雨洪涝风险视角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下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人口城市化及其孕育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人口、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又成为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和“钥匙”。本书系统考察了人口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影响碳排放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影响大小以及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低碳城市化战略。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中国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 我国是否存在碳排放不平等与碳转移不平衡的现象? 碳排放是由哪些因素所驱动的,哪些因素将导致碳不平等程度加剧? 生产侧碳排放不平等为何会反弹,是否由命令-控制型或市场型减排政策引起? 等三个问题。提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压力,调节各省份碳排放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降低居民碳足迹不平等程度,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实现有效减排并降低碳泄露的政策建议。
本书阐述了资源循环体系的意义、建设理念、模式框架、生产要素组合等,提出了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并以产业、要素等多元融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循环体系的创新理论。本书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源循环体系在不同领域多个成功的工程案例,并分享了低碳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相关知识。本书可供循环经济项目实施主体、规划设计部门、投资者、运行方和资本运作机构的理论工作者、企事业管理者、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产业经济、资源循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物流等专业本科与硕博研究生的专业辅助教材。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5篇17章。第1篇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第2篇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成果及国内部分智库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第3篇主要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模式,并从流域、区域、行业、工业园区等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以实践案例形式进行展现。第4篇着重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文明指数和重点区域生态文明指数进行评估。第5篇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研究成果及实践模式,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我国能源各分系统相对*立,存在系统壁垒,难以“合并同类项”,导致能源系统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效率不高。缺乏能联系不同能源种类、打破系统壁垒的关键技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碳中和目标下多能融合战略》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的战略研究成果和科技研发进展,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多种能源之间互补融合的“多能融合”理念和技术框架;阐释了多能融合“四主线、四平台”内涵;分析了多能融合关键技术清单及各平台技术的专利导航情况;提出了典型区域开展多能融合示范的系统方案;通过能源系统模型,量化评估了碳中和目标下多能融合战略实施的效果,提出了加速推进多能融合战略的政策建议。
本书以光伏电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了我国荒漠区光伏电站对当地天然资源植物生长发育、土壤结构、风沙过程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机理,同时揭示外部环境改变对光伏电站自身发电效率的影响。通过课题组多年研究,本书明确了光伏电板的遮阴效果对板下天然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归纳并总结出电板遮阴对资源植物生理特征和品质的影响;分析并得出了光伏电站的长期布设对站内土壤质地和水肥特征的影响机理;通过大量野外试验厘清单个光伏电板和光伏阵列对过境风沙流和地表蚀积过程的扰动特征;利用自制光伏发电装置,通过模拟试验得出风沙打磨和积尘对光伏电板发电效率的影响,并揭示高茎植物遮挡电板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干扰程度。本书作者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为荒漠区光伏电站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未来荒漠
本书系统总结了早期农作物遗存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植物大遗存、微体遗存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研究的新成果,介绍了部分早期农业起源、发展和传播的新证据,以及气候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农业起源研究的前沿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本书以郑州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3处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分析和14C年代测定,揭示了全新世中期中原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炭化模拟实验,确定了粟和黍种子炭化的温度区间,为旱作农业粟、黍比例的解释提供了新的埋藏学依据;通过中国考古遗址14C年代数据库和植物考古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分析,探讨了长时间尺度上农业、人口与气候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参加编写一著作上下两卷的,有各具专长的二十九位作者。他们相互呼应,打算绘出各种家庭形式和家庭规范演变的粗线条来,将连续性与断裂性的特点结合起业;同时也希望把一些文化选择和各不相同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显示出来,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古典阶段。这一卷的特点是起源性质,囊括的时间很长。第二卷论述现代化的冲击——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以及与统治地位的欧洲模式的比较。
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该书完成的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