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自视其《殷周制度论》为经史二学上的大文字,但其藏经学于史学的进路一再被遮蔽。本书由史而经,由王国维而上及历代诸儒,对西周王制要素的继统法、封建、禘礼,尤其是宗法等,进行了翔实而具有系统的阐发,试图在规模、广度与深度上呈现西周王制的几本架构、制度基础、精神原则和理念根基。本书的特色在于:基于经史之学的进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大视野,对西周王制做了别开生面但又根植于经典的诠释,尤其是对继统法、宗法等进行了集大成性的研究,对《殷周制度论》与三代王制的理解提供了新的可能进路,也为中国思想的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恢宏的视野。
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起步较早,以法律法规和标准为基础和推动力,在水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政策制定、污染防治技术、资金筹措等方面比较成熟。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特别注重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环保协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有效地保障饮用水安全。 为全面推动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2006~2008年全面调查评估全国设市城市及县级政府所在地城镇4 00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信息的基础上,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了中国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目前,我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保护区划分与管理不规范、监测及应急能力薄弱、水质达标率较低等问题。翻译出版《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一书,旨在系统介绍美国饮用水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重点梳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从政策的源头去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我们将陷入防不胜防的恶性循环,并将在未来付出更大的政治代价和经济成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即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中央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正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我国政府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也十分重视,国务院2001年批复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明确要求“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
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构建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奠基了社会认知理论。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本书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大量可用该理论来解释的知识。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序 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
这本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在国际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理论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甚至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言必称“Gosta Esping-Andessen”的现象;这本书被视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里的经典性著作,许多高校将之列为教科书或参考书。 该书完成的项开拓性工作是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将社会保障制度看作一个“体制”(regime),即将福利国家视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涵概了其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功能的定位,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商品化与非商品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科层化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因素。一言以蔽之,作者将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曰福利国家“体制”视为国家与市场之间对资源生产与配置的一个过程与
这是一本对中国痛之切、爱之深的书,是一个上海学者在黄河边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全书分成上下二篇,详细记录了作者1996年5月——11月期间的日记式调查报告。 该书内容全面,通过作者的切实体验对当今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思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探索性,颇值得一读。
本书以城市生态环境为研究背景,从城市生态景观的格局及动态探讨生态景观的环境效应。全书共四篇14章。内容包括城市植被、森林、绿地、廊道和城市热岛等多方面的生态环境要素以及各环境要求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宝贵的生态资源,深入研究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的环境效应,可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与教学人员,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的管理人员,在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地理规划、生态学农业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的相关人员和学生、研究生以及关心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有关人员阅读。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我们什么是新、旧功能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对那些现在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那些读书却不管所读的书是否得到社会学经典认可的人,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手册,它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旧功能主义所追求的,它们如何终未完成这一事业;什么是如果没有新功能主义的拯救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像接受马克思一样接受帕森斯和其他人,以加入亚历山大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像社会学家会是什么样子。
在探索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艰难与困惑相伴,理解和支持相随。历经了跨世纪的发展,中国环保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的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老的环境问题还未根本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笔者们将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切实加强环境法制、严格执法,公开环境信息,鼓励公众参与,让我们的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中国的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笔者将为此继续奋斗。
本书是在该课题研究成果(上篇)基础上,经进一步加工、修改、补充、完善、深化、提炼而成的。本书以现代地球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3S”(RS、GPS、GIS)技术为手段,以区域地理地质条件为基础,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包括地下热水资源)各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开发潜力及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等都进行了较充分的理论分析与评价,并由此有针对性提出了对各种资源与开发环境的治理保护措施及对策。特别是在基本查明该地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形成机理、发展趋势、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地质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与未来供求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资源与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作出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 0-5岁)》共12章。第1章是编制说明,介绍了编制《手册》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等。第2~12章是《手册》的主体内容,根据参数类别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第2~5章,是摄入量参数,包括呼吸量、饮水摄入量、饮食摄入量、土壤/尘摄入量;第二部分为第6~10章,是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包括手/物口接触参数(手/物口接触频次和接触时问)、与空气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室内外活动时间、交通出行方式和时间、与烟气接触时间)、与水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洗澡时间、游泳时间等)、与土壤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土壤接触时问),与电磁暴露相关的时间活动模式参数(与手机、电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接触时间等);第三部分为第11~12章,是其他参数,包括体重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虽然目前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没有系统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各项参数研究;同时,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静态的回顾性评估和简单的是否超载的比较,很难得到具有前瞻性并能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结果。因此,本书首先计算了中国的各项关键参数,然后在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情景分析,同时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消费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本书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eosystem Assessment,MA)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布,于2001年6月5日正式启动的。这是一个由联合国有关机构及其他组织资助,为期4年的国际合作项目。它是世界上个针对全球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开展的多尺度、综合性评估项目,其宗旨是针对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福祉间的关系,通过整合现有的生态学和其他学科的数据、资料和知识,为决策者、学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信息,改进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该项目理事会和评估委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知名学者的共同努力,目前该项目已经圆满结束。作为MA主要成果的技术报告、综合报告、理事会声明、评估框架和若干个数据库,都已经在2005年圆满完成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