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抢先发售石漠化监测成果为基础,全面介绍了我国石漠化土地的现状与分布,展现了当前石漠化研究的近期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对近二十余年的石漠化防治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本书由林业部门组织,农业、水利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共同参与完成,凝聚了3600多名调查技术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劳动,也体现了几十位科研人员长期的研究成果,汇集了西南岩溶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进行石漠化防治的宝贵经验。 本书是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石漠化防治部门相关人员关注和了解石漠化的工具书,也是一本进行石漠化防治的实用技术手册,是关于石漠化防治、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近期新、实用的参考书籍。
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是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基础。为摸清北京建筑物的承灾能力,掌握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急需开展北京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平台建设的工作。明确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的总体技术方案和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北京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平台,为全市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提供技术支持,为震灾防御和地震应急提供决策支撑。首先,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为底图,提取全市16区范围房屋建筑单体矢量数据,作为房屋建筑实地调查的基础底图数据。然后,利用外业调查APP,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单体建筑物数据调外业查,收集包括建筑物名称、层数、建造年代、功能用途等在内的多个建筑物属性数据,形成全市范围内1:2000房屋建筑矢量数据,并在一体化数据管理构架的管理下,建设建筑物抗震性能普
本书写下了近2000年间的11次大灾变:公元79年庞贝火山爆发、1755年里斯本地震、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1861年加州大洪水、1923年东京-横滨地震、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11年福岛大地震。 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它往往超过人类承受的限度,但不同世代的人类,靠资源调度、科学技术、社群互助、人道关怀,从灾后的创伤中修复;自然灾害是无常的,它常不在人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却是一种视角,敦促人类开展预警分析、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救援效率、落实灾后重建,命运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学会生存。
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领导人发表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首次将灾害管理定为三国交流合作具体领域。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了“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与会者发表的论文,议题涉及对中日韩三国救灾减灾体系的阐述、中日韩灾害管理合作现存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及日本3·11震灾后成为关注重点的核能安全问题的思考,并有对三国救灾减灾合作中媒体角色与作用的探讨。《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究(中日韩救灾减灾合作研讨会论文集)》由虞少华主编。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基于地震风险源探测、场地效应和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等,设定北京地区可能产生灾害的不同地震事件或者体现地震危险性概概率分析的结果,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地震影响,构建市、区、街道、重点单体建筑四个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和不同精度的灾害情景,并给出此地震灾害情景下的地震应急处置、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提升准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书论述了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主要建设内容。介绍了基础数据、房屋数据、场地钻孔数据收集的内容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的地下三维结构建模的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基于公里网格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建设和以朝阳区建外街道和十八里店为示范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开展了以超高层建筑、代表性
滑坡灾害定量预测评价以滑坡发育、演化和发生的理论为出发点,是滑坡监测、预警和评估的关键。本书从 滑坡研究进展、滑坡信息遥感解译、滑坡易发性评价、滑坡变形判据挖掘和滑坡变形位移预测五个方面介绍了滑坡灾害监测预测方法及应用的 研究成果。同时,本书以库岸滑坡、地震滑坡作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多源遥感数据和时间序列变形监测数据支持下的滑坡灾害监测预测多模型融合方法。 本书所论述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所涉及的内容可作为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测绘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滑坡灾害监测预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
袁喆、杨志勇、于赢东、翁白莎、尹军著的《变化环境下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综合应对》系统梳理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应对的靠前外研究进展,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初步提
《世界上 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从古到今世界上70多起 惨重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S作者详尽、全面地介绍了各种灾难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灾难的严重后果,并通过对灾难的反思,对人类自身的生命和生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视。“关键史实”便于读者抓住核心信息,精美的插图 使本书图文并茂。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灾难和军事史的了解, 能感悟出 多的人生真谛。
本书是介绍洪泽湖的形成与治淮的书籍。洪泽湖的集水面积占淮河流域的80%以上,因此,洪泽湖的生命活动与淮河的水情关系十分紧密。古泗水(河)是古淮河下游的 支流,历 ,由于黄河南泛,长期侵夺泗、淮,大量的泥沙淤塞,导致其行洪不畅,终因地势高仰而不能行洪,不仅形成了洪泽湖,还引发了治淮。 本书在查阅大量古今资料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机理和治淮方略提出了认识和看法。 本书可供从事湖泊、水利、航运、环保、水产工作者及有关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爱好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介绍洪泽湖的形成与治淮的书籍。洪泽湖的集水面积占淮河流域的80%以上,因此,洪泽湖的生命活动与淮河的水情关系十分紧密。古泗水(河)是古淮河下游的 支流,历 ,由于黄河南泛,长期侵夺泗、淮,大量的泥沙淤塞,导致其行洪不畅,终因地势高仰而不能行洪,不仅形成了洪泽湖,还引发了治淮。 本书在查阅大量古今资料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机理和治淮方略提出了认识和看法。 本书可供从事湖泊、水利、航运、环保、水产工作者及有关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爱好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介绍洪泽湖的形成与治淮的书籍。洪泽湖的集水面积占淮河流域的80%以上,因此,洪泽湖的生命活动与淮河的水情关系十分紧密。古泗水(河)是古淮河下游的 支流,历 ,由于黄河南泛,长期侵夺泗、淮,大量的泥沙淤塞,导致其行洪不畅,终因地势高仰而不能行洪,不仅形成了洪泽湖,还引发了治淮。 本书在查阅大量古今资料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机理和治淮方略提出了认识和看法。 本书可供从事湖泊、水利、航运、环保、水产工作者及有关行政管理人员、旅游爱好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基于地震风险源探测、场地效应和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等,设定北京地区可能产生灾害的不同地震事件或者体现地震危险性概概率分析的结果,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地震影响,构建市、区、街道、重点单体建筑四个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和不同精度的灾害情景,并给出此地震灾害情景下的地震应急处置、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提升准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建议。本书论述了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主要建设内容。介绍了基础数据、房屋数据、场地钻孔数据收集的内容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的地下三维结构建模的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基于公里网格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建设和以朝阳区建外街道和十八里店为示范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开展了以超高层建筑、代表性体育
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
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二者紧密相连,有效管控风险,便能够 限度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隐患排查力度越大、越细致、越全面,安全风险就越低,管控工作就越简单。 本书从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两方面出发,既对企业在提升风险意识、落实安全责任、制定安全制度、加强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又对员工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如何有效排查隐患、遵守规章制度和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还对各类安全事故案例,做了适当分析和解读。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生产企业员工可以对照自己的工作岗位,筑牢安全底线,做好安全生产。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基于地震风险源探测、场地效应和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等,设定北京地区可能产生灾害的不同地震事件或者体现地震危险性概概率分析的结果,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地震影响,构建市、区、街道、重点单体建筑四个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和不同精度的灾害情景,并给出此地震灾害情景下的地震应急处置、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提升准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书论述了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主要建设内容。介绍了基础数据、房屋数据、场地钻孔数据收集的内容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的地下三维结构建模的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基于公里网格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建设和以朝阳区建外街道和十八里店为示范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开展了以超高层建筑、代表性
本书写下了近2000年间的11次大灾变:公元79年庞贝火山爆发、1755年里斯本地震、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1861年加州大洪水、1923年东京-横滨地震、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11年福岛大地震。 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它往往超过人类承受的限度,但不同世代的人类,靠资源调度、科学技术、社群互助、人道关怀,从灾后的创伤中修复;自然灾害是无常的,它常不在人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却是一种视角,敦促人类开展预警分析、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救援效率、落实灾后重建,命运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学会生存。
\\\"地震灾害情景构建,是基于地震风险源探测、场地效应和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等,设定北京地区可能产生灾害的不同地震事件或者体现地震危险性概概率分析的结果,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地震影响,构建市、区、街道、重点单体建筑四个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和不同精度的灾害情景,并给出此地震灾害情景下的地震应急处置、应急能力评估、应急能力提升准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本书论述了开展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地震灾害情景构建的主要建设内容。介绍了基础数据、房屋数据、场地钻孔数据收集的内容和原则,并完成了北京的地下三维结构建模的工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基于公里网格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系统建设和以朝阳区建外街道和十八里店为示范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开展了以超高层建筑、代表性
本书主要介绍城市洪涝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各项关键技术的 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第2章介绍了GNSS水汽含量监测技术;第3章介绍了基于PERSIANN和GPM卫星降雨估算及其对台风的监测结果;第4章结合滁州双偏振雷达降雨观测结果,介绍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降雨估算技术;第5章结合布吉河流域下垫面变化及洪涝观测,介绍了城市洪涝监测技术;第6章介绍了基于NB-IoT技术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终端设备及其业务应用情况。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专业、水利信息化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师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洪水预报工作的各水务部门、流域机构、应急管理部门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写下了近2000年间的11次大灾变:公元79年庞贝火山爆发、1755年里斯本地震、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爆发、1861年加州大洪水、1923年东京-横滨地震、1927年密西西比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震、2011年福岛大地震。 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它往往超过人类承受的限度,但不同世代的人类,靠资源调度、科学技术、社群互助、人道关怀,从灾后的创伤中修复;自然灾害是无常的,它常不在人力控制的范围之内,却是一种视角,敦促人类开展预警分析、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救援效率、落实灾后重建,命运会不期而至,我们要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