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和分部工程分步论述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着重于地质分析与参数、设计思路与方案、工程结构与计算,还论述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全书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体,辅以勘查要点和施工技术,共分滑坡与边坡、预应力锚索、崩塌落石、泥石流和勘查设计工作要点等5部分。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里氏7.2级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由神户大学组织学者开展了历时十年的研究,出版了“阪神大震灾研究”系列丛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日本神户大学从这6卷书中编选了29篇论文,汇集成本书。书中不仅包括了城市型大地震的特点和受灾情况,还具体再现了大地震后避难、救援以及应急临时住宅建设,受灾者的健康、心理状况,住宅重建,震灾教育,对未来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等详细情况,以期对中国的震后重建有所借鉴和启发。
本书以川西旅游城镇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旅游城镇泥石流特殊防治模式及防治工程的价值评估研究。通过野外考察、观测、现场试验、工程规划设计研究了旅游城镇自然景观与灾害防治协调综合防治模式,及灾害造成的旅游品牌价值损失,房屋、道路、基础设施损失会计评估方法和灾前灾后融资策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旅游城镇泥石流防治模式与灾害融资理论技术体系。本书可供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旅游、山地灾害防治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使农民朋友一目了然,快速受益。本书采用问答式,共设四篇,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活预警和生理安全等四部分介绍了有关防灾减灾和避险自救的常识,以科普宣传的方式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一个学习、了解的渠道,希望它能为农民朋友提高科技意识,增强防灾减灾和避险能力助一臂之力。
《科学素质》丛书涵盖了有助于提升科学素质的新科技热点知识,包括:科学发展,应该如何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达到环境与效益的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与资源有限,如何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实现宝贵资源的再生与利用;面对市场化的国际竞争,每个人需要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以及金融与投资的常识;电脑与网络的运作原理,信息时代的技能;“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宇宙航天的前沿科技成果;奥运竞技,科技比拼,2008北京奥运不容错过的高科技风景线;天灾无情人有情,了解防灾抗灾的相关知识,就能遇灾不慌,化险为夷…… 本书为该套丛书之一。
2005年3月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的《城市灾害概论》一书是国内部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同时也是国内为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编写的部城市灾害综合性教材。通过迄今近3个学期数十位老师的讲授及数千计学生的研读,发现应补充上国外城市灾害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内容,本书的编撰正是为此做出的探索。 伴随着20世纪后10年的联合国“国际减灾害十年”全球统一行动,本人于1994年秋冬参加了联合国在瑞典国家风险中心举办的“灾害风险与评估”研修,通过研修使作者在过去城市防灾减灾研究的基础上更拓展了对灾害基本理论及国际化大背景下全球灾害的认知。而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研究讨活动,更督促作者在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努力研读国外在灾害管理、灾害科技、灾害立法等方面的文献,本书正是作者研读的成果,相信读者会从中
无
地震,是人类与自然斗争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地震孕震机理及前兆模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课题。 仇勇海、刘继顺、柳建新、戴前伟、周新宏编写的《地震预测与预警(高等学校地矿类专业用书)》从弹性形变、裂隙扩容、缝隙贯通、临震预滑、弹性回跳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地震的孕震机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理论与实务》是作者从事近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作的总结,包含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方面的理论论述与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概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准备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监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划与监理实施细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验收与保修期监理等内容。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内容系统翔实,是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具书。 本书是国内部全面论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问题的书籍,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培训教材。
逃生,是和时间的赛跑,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掌握逃生知识,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和负责,刻不容缓!本书涵盖了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突发状况:抢劫、跟踪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及危机事件,用鲜活的例子向你讲述避险之策以及逃生的宝贵经验。教你全面、科学、理性地应对险情及其他人身伤害,危机状态下时间采取自救的行动指南。
本书共分两部分十章。部分(章至第八章)主要论述生命线工程抗震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重点阐述线工程抗震理论在典型生命线工程系统中的应用和城市地震灾场模拟与控制理论的应用。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并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师生参考。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日本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在长期应对灾害的实践中,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全球领先的科技发展实力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建立起了堪称世界一流的灾害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书以全面揭示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日本灾害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E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概述;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日本气象厅与灾害管理;NHK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个“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附录。 本书适合对灾害管理和应急管理感兴趣的各类读者,可用作相应的教学和研究资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全面介绍了基于信息扩散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详细展示了有关模型的应用实例。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讨论了现代洪水管理的理念和世界各国的洪水管理实践,期望对不断完善我国的洪水管理政策和方法能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第1章简要介绍了水灾害的类型、水灾害在世界上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影响程度。第2章介绍了洪水的定义、成因和类型、洪水灾害及其影响。第3章阐述了现代洪水管理的理念:综合洪水管理,这是本书的基础部分。第4章有选择性地概要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大水灾。第5章对世界各国的洪水管理实践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供防洪减灾、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全球水问题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中国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存在问题与制度局限,并对中国救灾的募捐主体、救灾款物的使用、捐赠的管理费用和捐赠信息的披露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还介绍了国外的救灾体制,并提出了中国救灾机制从垄断走向开放的新思路和合作治理的救灾模式。 本书适合从事或有志于减灾救灾工作的政府相关人员、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阅读,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师生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汶川大地震是对NGO行动能力的一场宏大检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本书从行动和规程的角度对NGO参与紧急救援进行了研究。NGO在赈灾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行动方式上将NGO的灵活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体现得淋漓尽致。NGO通过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编织了公民社会的新图景。通过规程和行动的记录与总结,本书不仅为NGO反思公益行动中的不足提供了多视角参照,也为其日后的灾害回应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资料。
《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作者郭跃)是从地理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自然灾害和社会易损关系的新专著。《自然灾害与社会易损性》回顾和介绍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研究背景,灾害研究的主要流派和国外灾害易损性评估的主流评价指标和灾害的社会易损性分析的案例;在理论上,论述了灾害系统的组成,自然灾害的社会学性质、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灾害易损性的相关概念和若干理论问题。建立了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工作流程和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社会易损性视角的社会减灾防灾对策和措施;展望了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发展及其社会易损性新的趋势。在实践上,探索了国家尺度和省域尺度的区域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和灾害易损性的空间分析。本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可为从事减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全书系统地分析了江河洪水、山洪、涝渍、干旱、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泥石流、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水灾害的主要成因、形成过程及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水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及措施。
本书聚焦2006年春季的东北亚沙尘暴,详细介绍了以中国气象局观测网为主体的沙尘暴监测情况,给出了所有沙尘暴过程实况的统计结果及其与近7年报道的对比,分析了其天气、气候成因,详细介绍了数值预报系统及其预报与评估结果,对其中在我国和周边地区造成较大影响的5次重大沙尘暴过程作了天气学成因、变化、输送和发展过程的详细分析,并摘录了部分灾害简介,分析了当前沙尘暴观测、预报与服务工作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减灾对策。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契机,为NGO的行动搭建了广阔平台。通过开展全面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本书深入探讨了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作者以宽广的学术视野,讨论NGO参与灾后重建的政策规划、发展路径、功能定位、能力建设、绩效评估、典型实践以及困境突破。本书旨在为NGO行动者提供实践指南,与研究者分享经验数据,为政策制定者呈现决策依据。
灾难来了,怎么办?答案显然是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而不是手足无措,听天由命。那么,城市居民应如何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请翻阅《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作者桂莉、顾申、厉瑛、张静)。《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部分,共19种城市灾难,每种城市灾难都通过“事件回放、相关报道、事件解析、防护方案”4个小标题,概括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城市灾难事件,并给予客观分析。进而推荐防灾减灾可行方案,可读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大众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防灾减灾培训的教材或辅导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