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2019年中国地震局给防灾科技学院下达了 大地震防抗救成功案例研究及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 任务,学院随即成立了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成功案例研究和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指南编制项目组,项目组多次实地走访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板重灾区 北川羌族自治县,访谈交流近百人次,悉心编录了24个震时避险案例和11个自救互救案例,并根据当事人自述将案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让读者切身体会和洞察每个案例中的求生秘诀。 《地震避险与自救互救案例及指南:基于汶川8.0级地震北川现场调查》编者从专业角度对每个案例进行点评,深入发掘案例精髓和指导价值,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分别对震时避险和自救互救进一步总结共性、提炼精华,形成经验启示录,以期在对基层地震工作者进行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时起到案例教学的作用,从而推动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降雨诱发红层滑坡研究 以四川盆地为例》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自然灾害风险是当代国际社会、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集聚中心,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力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严重。本研究成果对构建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安全预警体系,对加强灾害防治,保障沿海地区安全,规范灾害风险与应急响应研究方法,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经验总结,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按治理工程设计工作步骤和分部工程分步论述设计原理与结构设计,着重于地质分析与参数、设计思路与方案、工程结构与计算,还论述了震后山地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对策。全书内容以工程设计为主体,辅以勘查要点和施工技术,共分滑坡与边坡、预应力锚索、崩塌落石、泥石流和勘查设计工作要点等5部分。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高温、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性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气象服务作为应对自然和环境灾害的重要工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气象服务效益与灾害风险评估》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下,采集数据、认真研究,引入统计学、投入产出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工具,创新已有的气象服务效益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并对所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所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涵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风险评估、气象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等多个方面,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
《三峡库区重庆段典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选录》通过对搜集到的三峡库区重庆段942处滑坡、塌岸、危岩地质灾害点的勘察、设计、监测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对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及灾害治理措施进行研究总结,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点,对其工程地质条件、治理措施设计、施工和监测及治理效果做了详细介绍,可供类似地灾治理工作借鉴和参考。
在总体阐述灾害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基础上,明确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介绍灾害研究理论体系,然后阐述了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最后,就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防灾措施、高新技术方法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3》是一本反映2002年全国火灾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内容共分四个部分;1.全国火灾情况;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及重大、特大火灾案例;3.铁路、港航、民航火灾情况;4.附录。2002年是实施新的火灾统计方法的第六年,全国“分地区火灾综合情况”和“分月季火灾综合情况”中,每起小火损失按5000元计算,其他全国汇总表均为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的火灾数。 “全国火灾情况”均按照各地上报的火灾原始登记表汇总编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汇总表编写的;“特大火灾案例”和“重大火灾”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案例编写。
《黄河流域水旱灾害》是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之一。本书统合古今黄河流域洪涝、干旱及研究成果,以总体特征和典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流域内水、旱灾害的类型、危害程度与演变规律,并联系实际,提出了可行对策。 本书共分四篇十五章。是一部资料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专著。本书是国民经济有关部门领导,水利,防灾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外关心黄的各界人士参考应用。
灾难来了,怎么办?答案显然是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而不是手足无措,听天由命。那么,城市居民应如何镇静有序、忙而不乱地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请翻阅《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作者桂莉、顾申、厉瑛、张静)。《灾难来了怎么办(城市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部分,共19种城市灾难,每种城市灾难都通过“事件回放、相关报道、事件解析、防护方案”4个小标题,概括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城市灾难事件,并给予客观分析。进而推荐防灾减灾可行方案,可读性和实用性强,适合大众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防灾减灾培训的教材或辅导读本。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荒漠化形成、分布、发展和防治模式的科学专著,由慈龙骏等20余位专家根据多年来综合研究和科学考察成果,结合生产实际撰写而成。书中准确地阐述了荒漠化的基础理论及其防治模式,特别是总结了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履行《公约》、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全书分三篇:荒漠化概论、荒漠化各论和荒漠化防治,包括各种科学研究及科学考察照片79幅,试验研究分析图169个,表格339个。全书内容丰富,数字翔实,治理模式科学具体,理论依据充分,思路新颖,可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和环境规划设计和防治荒漠化工程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提供经验。本书亦可供从事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农林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基于洪水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洪水预报系统开发中预报模型库、洪水预报方案构建、通用模型参数率定、交互式洪水预报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建立了通用化洪水预报系统开发的技术体系。并依据此技术体系,开发研制了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系统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通用性强等特点,已在我国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技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开发方法,洪水预报模型库建立技术,洪水预报方案构建技术,模型参数率定技术,交互式作业预报技术。下篇为实践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洪水预报系统介绍,系统管理介绍,系统建模介绍,作业预报介绍等。 本书可供从事洪水预报的工程技术及研究人员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收录论文18篇,内容涉及滑坡及边坡综合研究、滑坡及边坡的成因与稳定性分析、滑坡及边坡治理技术等诸多方面。每篇论文后都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以便于国际交流。 《滑坡文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编辑以来,目前已出版到第十九集,共汇集滑坡及高边坡相关领域论文数百篇,已成为本专业极具影响力的文集,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全书共分为三篇,16章。*篇为隧道信息化设计与施工,主要阐述高地应力隧道信息化施工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第二篇为隧道岩爆灾害及其防治,第三篇为隧道大变形灾害及其防治。这两篇分别阐述岩爆、大变形的特征与烈度分级,岩爆、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岩爆、大变形的预测与防治措施等。建立了新的岩爆力学机制模型和6种地质力学模式,提出了围岩大变形的7种力学模式;建立了岩爆、大变形的分类和分级体系,提出了岩爆烈度分级的RMS新方案,将大变形划分为围岩岩性控制型、围岩结构控制型和人工采掘控制型三个大类和若干亚类,并建立了大变形的工程分级指标和方案;通过对各种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研究,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的防治方案和措施;提出了岩爆和大变形综合集成预测的学术思路,并建立了相应的综合集成方法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工程地质
石漠化治理主要实施林草植被为主的生态恢复与 重建,而*重要、*关键的技术措施就是造林树种的 选择,树种选择正确与否决定着石漠化治理的成败。 胡培兴、白建华、但新球、江天法、吴照柏等编 *的《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与模式》根据石漠化土地 的生境状况及造林树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于石漠化 土地生长的乔木树种近100种,灌木树种50余种,草 本植物30余种进行详细描述。同时根据我国石漠化土 地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地带性气候、大地貌特征、 主要江河分布及岩溶中地貌特点,将石漠化区域区划 为4个一级区划单位和14个二级区划单位。根据二级 区划单位的石漠化状况与区域自然条件,推荐了适宜 于各二级区划单位范围内的适宜造林树种,为科学地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可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资料, 也可作为相
该书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探讨等方法,从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应急救援管理法制三个方面对应急救援管理体系进行了构建。从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准备、监测与预警、灾害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害事故恢复重建等全链条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建筑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地震灾害等典型灾害事故,重点研究了其应急救援方法和技术,并对近年来典型灾害事故救援案例进行了分析解读。希望对国家应急管理总体框架的构建与完善、以及学者从整体上把握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研究进展提供些许参考。
基于汶川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研究,本书系统总结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特征、规律,分析了震裂损伤岩体地质特征,建立了边坡崩塌失稳地质力学模型,阐明了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机理。给出了基于遥感、地质分析的震后崩塌灾害识别技术方法,建立了地震及震后崩塌危险性区域划分和危险性评估方法。通过考虑坡面水流速度水头和岩体裂隙水流动水压力,给出了改进的潜在失稳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地震及震后崩塌灾害实测剖面分析,建立了考虑震后坡面特征的滚石坡面运动轨迹与冲击力预测方法,给出了崩塌失稳边坡高度与滚石运动距离、扩散角、震后坡面恢复系数等参数。结合典型地震灾区新建和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给出了典型崩塌灾害识别、评估、防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