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通过多个灾害实例,叙述了泥石流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及社会的危害;然后通过描述各灾害发生的前兆,介绍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并针对各种灾害介绍了简单实用的自救及互救方法,最后对人们灾害创伤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做了的分析,介绍了有关心理干预的常识。
吴树彪、董仁杰编著的《人工湿地生态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共包括16章内容,其编纂立足于近年发表的上千篇中英文文献,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文献梳理,更新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农药、抗生素等多类污染物的ZUI新去除机理,完善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可为刚人行的年轻读者们提供ZUI新的理论指导。同时,本书还总结了近年来在传统3种人工湿地类型技术上衍生出来的20余种强化人工湿地类型变种,并归纳了不同地区工程实例技术参数,对推动当下多种强化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书归纳和总结了人工湿地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希望对我国目前的人工湿地建设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供参考。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内涵,对风险度的表达式和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接着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确定产生自然灾害的临界条件,介绍如何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曲线,然后根据自然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报,评估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承灾体数量和价值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还证明了无论是科学性还是防灾的实用性,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实际上是致灾临界条件发生概率或某一概率致灾临界条件的地理分布。书中根据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一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案例,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利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本质上是属于以“控制总量”为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采取减排的有效措施,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探索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控制碳排放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义务,同时设计了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交易机制,帮助发达国家低成本高效完成减排任务。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控制的碳排放,也在探索建立发展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和较大的减排压力。2016年4月,我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切实做好的温室气体减排,使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情景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路线图》内容分为总论篇和专题篇两大部分。总论篇介绍了本研究的目标、思路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模型,从中国到2050年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分析出发,勾勒出我国中长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进一步结合对我国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空间的约束分析,设定了实现既定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三种不同资源环境代价的情景。深入分析了工业、建筑、交通等主要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的驱动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形成不同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发展变化图,并通过比较不同情景之间节能减碳潜力的大小、构成、来源,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各主要低碳发展路径的贡献度,以及各重点领域的主要减碳措施,形成到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专题篇分别对工业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究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丛书》的一个分册,内容涵盖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发与应用的各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系统研发的框架体系,从系统实际功能需求包括多源空间数据管理、关键指标提取、模型方法库建立和成果表达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与设计基础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损益核算模型,集成模型方法库,最后设计实现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系统,并在浙江湖州、河北承德开展了应用示范,为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