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环境科学概论》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在继承刘培桐先生等老一辈环境地学思想和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编写而成。《环境科学概论》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环境科学概论》共分为四篇:篇环境概述,主要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及环境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重点介绍了当今环境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
《测量学(第3版)》共11章,分别介绍了绪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GPS定位技术及应用、地形图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及土地整治测量等内容。在编写中尽可能反映常规测绘手段与现代测绘技术的新成果和新发展,体现了教材的成熟性和先进性。 《测量学(第3版)》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林学、环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测量学课程的基本教材及农林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这本《火灾学简明教程》作者通过综合分析外研究的报告,并结合自已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归纳提出了火灾学的学术思想、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全书选材相对完整,叙述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并备有习题。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需过多参阅文献就能很快了解本学科的全貌。《火灾学简明教程》不仅适合作火灾学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也是有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的参考书。
从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开始,首先介绍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特色和学习方法,然后介绍和讨论了基本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主要的分析和评价方法,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化学污染:破坏环境的元凶》着重论述化学污染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和可能的防治方法,值得一读。近年来,世界上患皮肤癌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由于天空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故。全球气温变暖,产生了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降雨量减少,使农业减产,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故;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灾害,震惊了全世界,就是受汞污染的结果。我国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恶化,出现死鱼现象,则是受到工业废水和化肥、农药污染的结果;由于蔬菜、水果、家禽和鱼类受到化学农药污染,人们吃后也会中毒。所有这些都是化学污染造成的恶果。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我国近年来环境管理的思想发展和实践活动,详细介绍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与企业相关的环境管理以及国外环境管理实践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简要地阐述了全球环境管理工作以及我国在全球环境管理中的参与。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工具书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冯素珍、杜丹丹主编的这本《环境监测实验》是根据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基本内容与要点编写的,包含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选编实验力求监测方法的实用性、规范性和优选性。实验项目内容涵盖了水污染监测
交换是否为人类进化的早期动因?还是仅为现代文明的人造物?《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以两百万年为时间跨度,探索了经济对人类进化的影响。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始终部分地依赖于生物学以外的学科的进步。哈伊姆·奥菲克把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学的边界,从而展示了怎样能回答人类进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人脑容量的增加,人类生存环境的扩大。从人类向灵长动物的边走边吃的战略告别,经过狩猎-采集和火的驯化,一直到农业的发展,他确认是各种经济力量在发生作用。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它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并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包括普通读者和那些研究进化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读者。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环境科学被称为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正是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章主要讨论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内容,包括人类的环境观和环境伦理。第二章论述地理环境发生与演变的过程。本书的特色反映在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人类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关系,尽可能定量地阐明上述各圈层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条件和制约,阐述人类对这些圈层所造成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第八章从环境学的角度论述了人口问题。,第九章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题总结全书。 本书是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环保和理、工、农、医以及文史、语言等专业师生环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管理,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是开发项目的一个基本要素。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是有关这一主题的一部经典性的教科书的新版。版名为《发展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出版于1988年。作者已经对全文作了全面的修订。添加了许多新的案例研究与参考书目,在对不同评估技术进行阐述时,也考虑到了近期应用研究与思考的进展。新的书名也正反映了新版本对于本书中心的改变以及更广的覆盖面。 《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部分陈述了经济分析的理论与作用,解释了如何对经济影响进行衡量,描述了各种评估技术及其局限性。本书第二部分包含遍布全球的9个详细的案例研究,证明了上述评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范围。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围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内容展开,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结合毕业生反馈,精选教学内容,采用新的国家标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5个项目、21项任务,内容简洁扼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培养。有些任务及要求,也是常规的测量实验,对实验内容、要求及实验仪器已做详细说明,因而不必再配备相关测量实验指导书。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全国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适用面广,可作为本科、高职等学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检测人员的参考用书。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又称“里约+20“)于2012年6月20-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结束后,中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组织了各个领域专家站在不同视角,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将集中反映这些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学术思想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适合关注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人士参考阅读。
为帮助经理们的千变万化的经济环境中增加公司的价值,这部曾使美国企业界认识到测定、管理和限度扩大股东价值重要性的书,现在推出中文版。在90年代的全球经济中,投资者为寻求获得收益,可迅速而方便地在全球范围移动其资金。 《价值评估》中文稿版描述了价值评估的过程,解释了美国的价值评估和会计惯例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同时,它说明了如何限度扩大股东价值,以及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如何能够促进战略思想的改进,并向所有公司的各级经理表明了为其公司创造价值的途径。 作为公司战略与公司财政的交汇点,本书包含的信息提供了应用价值评估和以价值评估为基础的管理的新途径,以便限度地扩大公司对投资者和其他资本来源的吸引力。 本书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股市分析人员最为适合。
遥感科学与技术作为20世纪迅速发展的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新型交叉学科,通过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数据,并利用所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数据来提取客观世界的定性与定量信息,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遥感促使了传统的定点观测拓展到全球覆盖的多尺度时空观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NASA发起遥感科学计划以来,遥感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从整体上观测并研究地球,并以定量遥感和多学科交叉综合为标志,以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 遥感科学的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多学科综合性,而遥感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遥感科学的发展由技术驱动、由需求牵引,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遥感科学、技术与应用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事实上,遥感已成为大气、海洋、生态环境、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