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关键在于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配合开展创优质实验室,实行技术、业务人员考核,持证上岗的工作,全国各地大都采取专业技术理论考试的方式,以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各种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水平。由日本环境厅编写的这份理论试题涉及空气、水质、噪声、振动的监测技术和管理,内容广泛、题型新颖多变,有一定的理论、技术水平,对于我国专业技术理论考试颇有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环境监测、化工、冶金、石油、煤炭等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
本书共分为5个部分。部分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在环境决策和环境法律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介绍了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第三部分是通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程序。第四部分是几种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类型。第五部分举了四个生态风险评价的实践例子。其中个例子是美国对DB河流域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是根据通用性程序进行的评价实践。第二个例子是单质化学品—三氯乙酸的风险评价,采用了鱼、大型蚤、藻类、原生动物、细菌的毒性试验作为试验终点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第三个例子是船码头漏油对中国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风险评价,主要根据导致水质破坏的油污染事件对长江口生态脆弱带的鱼、虾、蟹的生长影响进行生态风险分析。第四个例子是比较中国某制药厂四个排放口对河流中的鱼类致死程度的风险评价,是以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作为试验终点,建立了混合废水
本书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常用环境监测仪器的原理、使用及维护。全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大气和烟气监测仪器,水质监测仪器和通用监测分析仪器,以及监测实验室常用的其他辅助仪器。附录中还介绍了监测分析仪器中的一些常见名词术语。书中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仪器列出了日常维护项目、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对校正仪器所需的标准溶液也给出了目前常用的配制方法。 本书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于从事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的广大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有关管理干部和大专院校学生参考。
本标准是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配套监测分析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氯苯类化合物的定义、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以及氯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填充柱分析程序。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GB/T 5466-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的全部修订,对GB 14621-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部分修订。 本标准全部代替GB/T 5466-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代替GB 14621-93《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怠速法测量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部分。 本标准增加了对轻便摩托车的测量要求及测量限值。 自本标准发布之日起,下列标准废止: GB/T5466-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 怠速法》 GB 14621-93 《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天津
为配合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贯彻实施,规范大气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中气态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中气态苯胺类化合物的样品采集和样品保存方法,测定苯胺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法分析步骤等。 本标准经文献资料调研,方法研究和方法验证等过程,并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后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由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并被《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列为优先发展的方向。目前该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尚未建立,从而影响其立法与实践。本书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作了玫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 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区域开发环境响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 在剖析各种相关定义和概念的基础上,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作用与地位三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涵义;明确了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层次、核心内容和功能作用。 3 全面分析了区域开发活动影响生态系统的途径和区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响应的特点,着重探讨了区域生态系统响应外界干扰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控制水泥工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按以下规定的日期,代替GB 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新建生产线:自2005年1月1日起; ——现有生产线:自2006年7月1日起。 本标准与GB 4915-1996《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标准适用范围扩大至水泥工业生产全过程:不仅包括水泥制造(含粉磨站),还包括矿山开采和现场破碎。矿山开采和现场破碎按标准规定的时间不再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标准名称相应修改为《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增加规定了水泥制品生产的颗粒物排放要求; ——统一回转窑、立窑的排放限值; ——不再按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规定排放限值; —
《典型矿区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是编者在从事多年环境科学与健康、持久性污染物及其风险评估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典型矿区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能较好地反映环境污染物与风险评估相关的学科发展动态,尤其关注多金属矿区这一污染严重、多金属同时并存下典型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该区域人群的健康风险问题,填补了多金属背景下多种典型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典型矿区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及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从宏观大尺度上研究汞矿区汞和其他典型重金属在矿石、采矿废弃物、废矿下垫面、地表灌溉水、饮用水、土壤、粮食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迁移规律,矿区重金属通过土壤一粮食作物系统向人体迁移和蓄积的规律;并从农作物根际微观环境研究矿区不同汞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废水中二氧化氯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纺织染整工业亚漂工艺及含有大量亚氯酸盐废水中二氧化氯的碘量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该书以大量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我国轻工业的主要行业造纸、制糖、制革、味精、酒精、啤酒、合成脂肪酸与洗涤剂、电镀等的污染状况及防治途径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丰富、翔实。 全书分为三章:章概论,概述了上述行业的生产及其分布地区的环境特征;第二章轻工业环境状况,对上述行业的主要污染排放负荷作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第三章轻工业污染治理途径,重点介绍了各行业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方法,并就改善轻工业环境质量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书中附有大量图表,简明扼要。本书可供有关主管部门、企业管理人员、决策者和广大科技人员使用。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氯气的监测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氯气的碘量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9年12月30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对柠檬酸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有以下特点:1.适用于柠檬酸工业企业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噪声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管理;2.以柠檬酸工业清洁生产工艺及治理技术为依据,确定柠檬酸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值;3.现有排放源分时间段规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值;4.本标准中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分级。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柠檬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部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二噁英是《关于持久性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管控的持久性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废物焚烧、钢铁生产、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等行业。编写组前期已经针对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和废物焚烧行业,介绍了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法规标准,提出了二噁英控制的要求与推荐技术措施。本书重点针对电弧炉炼钢和铁矿石烧结两个行业,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根据上述行业二噁英产生及排放特点,提出控制要求和技术推荐。
水利建设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工程措施,但如何妥善解决与水工程、水利建设相关的环境问题?本书作者以此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全面研究和论述了水利建设的环境效应、水利建设与流域环境协调发展、水库综合利用、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问题。 本书可供水利建设人员、环境保护工作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4]25号),促进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规范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根据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的生物学特征和环境应用的生态规律而规定的。 本标准为首次发行。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因定污染源废气中氯化氢的硝酸银容量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