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践》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环保方面的标准和方法编写而成,涉及的实验项目包括了水、气、固等多种污染组分的监测,在监测手段上涵盖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气质联用法以及液质联用法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在样品前处理上除涉及常规操作方法以外,还包括了超声萃取、固相萃取、微波消解、加速溶剂萃取、气体吹扫捕集等现代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从常规环境监测技术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目前,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治理修复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造成的环境、社会、经济等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现阶段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管理主要考虑解决人体健康风险问题,较少考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土地开发延缓赔偿损失以及污染地块修复产生的二次环境影响损失等。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分析》系统地介绍了铅污染和氯代烃污染地块,以及典型焦化和化工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块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并提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与绿色低碳修复耦合分析、环境法医鉴定、土壤污染修复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污染修复异味扰民的损害分析等方面建议,可为更加系统、全面评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或风险管控影响、量化评估土壤及地下水污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包括法定计量单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框架、仪器的量值溯源等章节。
《中-英合作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气候风险指标研究》由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召集的专家团队负责研究和撰写,是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与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签署的为期两年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研究双边合作协议》的成果。其中的分析主要遵循2015年协议中的大纲,并确定了可用于一致地监测上述三类气候风险的指标。它尤其特别关注高排放情景和社会经济结构和过程中潜在的系统性失败,旨在进行更深入的评估,为支持气候变化决策者的行动和改善公众信息基础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江志华、叶海仁编*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方法》根据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以环境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全面阐述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设计与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监测边界、监测参数、采样站点、采样时间频率等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限制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环境监测设计的文件说明格式。 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环境管理者、环境研究人员、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环境保护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评价作为一门集技术程序与方法学的学科体系,其理论、方法和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书内容涵盖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战略政策三个层次,总计15章。第1章、第2章和第3章介绍了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评判依据和标准及其制定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与管理程序;第4章至第6章介绍了环境评价主要的方法学:工程分析、生命周期分析和清洁生产评价;第7章至第11章分别论述了建设项目中大气、水、固体废物、噪声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辅以案例说明;第12章至第15章重点介绍环境评价的进展,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等。
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的行为和特征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关键因子。当前我国尚未发布暴露参数手册,相关研究基础也很薄弱。本书是靠前本针对暴露参数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总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重量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该书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
本书主要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基础知识,介绍了土壤及地下水的主要修复理论和技术,系统阐述了土壤及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6章内容。分别为:第1章,概论;第2章,法律法规;第3章,生态损害鉴定主要技术环节及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区别;第4章,土壤及地下水基础理论;第5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第6章,修复与风险管控。本教材可作为环境损害鉴定人、评估人、管理干部、大中院校学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知识,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和农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篇为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农业环境损害诊断识别和农业环境损害溯源技术;第三篇为研究内容,内容包括基线判定、因果关系鉴定、农田生态系统评估;第四篇为教学案例,内容包括农用地土壤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用水体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农区大气环境损害典型案例解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生态环境损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作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本书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介绍了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鉴定评估技术以及物种损害鉴定评估。本书首先介绍了生态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技术,然后分别就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的损害及其鉴定评估、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做了阐述和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案例。每一章系统的介绍了不同生态系统损害的评估与修复技术,使得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为有关部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在陆地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修复、生态补偿、赔偿途径等方面提供生态学知识、技术和案例。
《人与自然关系六讲》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历史进程、人类当下所把握的自然图景、人类认识自然之思维方式的变化、人类把握自然本质与规律之科学活动的功能与发展规律、人类变革自然之技术手段的结构功能与创新发展规律、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变化发展等六个角度,比较系统而又简洁地对主题予以阐述,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益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构件和重要方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考察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坐标、文明坐标、道路选择、主要内涵、基础工程、降碳行动、治理保障、动员机制、创新抉择、社会目标等问题。本书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翻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统一,实现“生态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生态化”的统一,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永续性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性。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等两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以上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自上述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发布的下列标准废止,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全书共分7章,章重点介绍了钢铁工业生产工艺中投入产出的物料平衡及其废水来源、分类与污染特征;第2章论述了钢铁工业废水资源回用技术对策与发展趋势;第3章论述了钢铁工业用水系统与循环冷却水处理,重点介绍了水质稳定与技术措施;第4章至第7章分别论述与总结了烧结系统、炼铁系统、炼钢系统、轧钢系统废水资源回用技术与工程应用。 本书可供企业科研单位从事水处理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与管理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经历了由部门规章到国务院条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单项法颁布的发展过程。30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合理产业布局、优化项目选址、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深入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竹作用越来越显著。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除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外,还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环保政策。为了方便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了解和应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我们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