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咖啡的生产历史及现状、咖啡的植物形态学特性、咖啡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咖啡的繁殖及苗木培育技术、咖啡种植园规划和定值、咖啡经济生态园建立、咖啡整形与修剪、咖啡园更新、咖啡园管理、采收与加工技术等。
本书是我国部完整翻译出版的国外森林美学经典著作。本书共有13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章至第八章)可看做森林美欣赏篇。这一部分,除了作为预备知识论述了森林、森林变迁、森林美与民旅传统文化、森林与生态环境以及美学基本理论外,更多的笔墨是从美学角度对森林的景观美和树木美做了归纳分类,并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森林美的特点和树木个体美的特点,以增强读者对森林美欣赏的感受或给予读者启迪。后半部(第九章至第十三章)则可看做森林美创作(或经营)篇,即增加森林美的手段或经营森林美的方法。后半部除了从森林美学的角度对林地利用、森林区划,道路网设计、作业类型选择、树种选择、轮伐期确定、森林更新,抚育方法以及森林美经营、保护等方面的原则、措施和应用做了具体详尽的叙述外,还列举了实例加以说明,具有很强
高山树线标志着树木生长的低温极限,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的山地之间。作为《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姊妹篇,ChristianKorner对从赤道到亚北极的树线分布现象进行了优选性综合分析,并基于树木生物学对此进行了功能解释。本书采用多学科方法探索了树木生长上限的森林格局、树木形态学、解剖学和气候学等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树线位置的模型模拟、种群繁殖过程、发育、物候和进化等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碳、水分和养分关系的生理学及胁迫生理学方面的证据,很后以树线历史(古生态学)和优选变化对现在和未来树线影响的分析结尾。书中有100多幅插图,其中大多数是彩色的,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高山树线,书中还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科研人员,
《林业碳汇北京的发展与实践》分为基础理论篇、管理实践篇和调研探索篇三个篇章,涵盖了全球气候变化、林业碳汇基础理论、林业碳汇外发展概况以及北京市在林业碳汇基础研究、管理政策制定、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公众宣传推动等方面的内容。
本项研究采用了群落生态调查、定位半定位研究、实验示范和生产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并建立东北红豆杉培育基地,为项目进一步发展、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东北红豆杉全面系统的感官各于首次,对红豆杉的开发利用也首次推向了规模发展的道路。本项目研究不仅在是领先的,而且在有东北红豆杉分布的其他国家也是没有的。本研究已具有明显的国际影响。本专著即是根据以上获得的研究成果,由各方面的专家著述而成。全书共分为八章:章为东北红豆杉的自然地理分布;第二章为东北红豆杉生物生态学特性;第三章为东北红豆杉种群、群落生态学;第四章为东北红豆杉的森林培育技术;第五章为东北红豆杉的木材构造、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第六章为紫杉醇的开发利用;第七章为延边地区东北红豆杉保护与开发对策;第八章为其他种的相关研究文献。
盛茂领、孙淑萍、李涛编著的《西北地区荒漠灌木林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图鉴》介绍了西北荒漠、灌木林地区害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包括姬蜂科、茧蜂科、小蜂总科、寄蝇科等8科52属87种及亚种,其中包括7新种,1新亚种,1中国新记录属,15中国新记录种,10种天敌寄主新记录。书中对姬蜂、茧蜂、小蜂等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或引证,并附有577幅珍贵的彩色特征图,以便读者参考和鉴定。书末附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摘要、中文名称及拉丁学名索引。本书可作为从事森林保护、生物防治的科研和教学单位科技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等参考用书,也可供农林病虫害防治领域广大基层与生产一线的科技和生物防治人员等参考。
《望江楼竹类图志》收录了望江楼公园栽培的竹子300多种,每种竹子有特征、产地和用途简介;文字简短精练,以大量图片为主,把竹种的形态特征反映得淋漓尽致,很容易检索到需要识别的竹种;另外,书中还收录了望江楼公园名胜古迹和竹文化节的精选图片。《望江楼竹类图志》既有面向专业读者的科学性,又有面向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和鉴赏性,还可作为成都赏竹旅游的实用指南。可供竹类研究者、林业及园林工作者和竹类植物爱好者参阅。
本书详细介绍了樟树各个品种的产地与种植地、外观形态、选优、育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粗加工和精加工技术、综合利用尤其是现发利用途径与实例,重点介绍它们的叶、枝干、皮、根、花、果、籽等各部位化学成分(各种香料、色素、木脂素、黄酮、多酚、多糖、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植醇、核糖体失活蛋白等)的提取、作用、制取价值以及樟粉利用、樟蚕饲养、樟芝种植等相关产业,是从事农业、林业、林产化工、香料香精制造、日用化学品、食品、医药卫生、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行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作为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实际操作的重要的工具书和常备手册,也可供农林、轻化等大中专师生阅读和参考。
《浙江森林碳汇功能监测》共分11章,章综述了森林碳汇监测的背景情况、相关概念和内容目标;第2章简述了碳汇监测的工作组织、技术路线和监测方法;第3章阐述了计量监测的基础数据及其采集、处理方法;第4章概述了全省总体的主要监测结果及其精度;第5~7章分别揭示了浙江森林生态系统五大碳库的生物量、碳储量和固碳释氧量及其分布格局;第8章分析了森林植被生物量、碳储量和固碳释氧量的动态变化;第9章揭示了各设区市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0章揭示了杭州市辖各县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1章评述了工作成效及今后努力方向。同时,编撰了“基于连清固定样地的森林碳汇能力监测技术”等5个专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