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日本女诗人伊藤,用诚实、诙谐、赤裸的笔触(48篇随笔)分享女性闭经前后,自身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与喜怒哀乐。这个年纪的女人不仅要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身材变形、皱纹增多、经历闭经,还要面对家庭随时的分崩离析:双亲年迈,长时间辛苦照护之下,和父母关系在撕裂与和解两重中游走;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独立,不再如小时候般与自己亲近;和丈夫的关系也渐渐冷淡……女性的身体,老得比心灵快多了。闭经,就是一场笑泪交织的错位之旅,人生后半场,就是咬着牙把难堪事一件件打倒的过程。
《第二性 1》 本书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很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有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再次回想那个夜晚,我还是会不寒而栗。派对结束后,5个家庭,5人被杀。其中就有我深爱的丈夫。 凶手很快自首,他说他只想要死刑,杀谁、杀多少都无所谓,对案件细节却什么都不肯说。 作为遗属,我们对这样的供述当然不满意,于是组织了一场查证会。一张桌子,13个人,我盯着主持人加贺恭一郎的眼睛,他说: “希望大家不要说谎。” 那就撕破脸,开诚布公地聊一聊吧!第一个问题—— 你杀了谁?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文学生命的巅峰之作,也是美国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自出版以来,已被上千万读者阅读,在美国文化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版收录作者两万字创作手记。小说以加利福尼亚州萨利纳斯河谷为背景,以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讲述了两个家族从南北战争到“一战”时期长达半个世纪的故事。在这里,斯坦贝克塑造了他最为迷人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他最为永恒的主题:身份之谜、爱的盲目,以及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凶残后果。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你的夏天还好吗?》由(韩)金爱烂著
父母不在,女儿们离开,丈夫去世,她一个人面对衰老、死亡、告别,一步步走进孤独,但她从未忘记自己是谁,她不再惧怕寂寞,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日子有难过之时,自然也会有开心的时候。这本书是作者进入60岁后人生大小事的记录,她以日记般平易近人的笔调,淡然地叙述经历的生离死别与衰老。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男人,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背地里被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他想自杀。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62岁开始的独居生活 一人,一狗 许多许多盆栽 每周一次往返于东京和熊本 衰老的身体在发出尖叫 送走双亲和丈夫后,62岁的伊藤带着小狗克莱默离开美国,重回日本,开启“初老之女”的独居生活。在熟悉又陌生的故土上,将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伊藤以敏感坦率的笔触写下一个女人老后的身体和精神变化,以及一个人生活的自由和寂寥。在不断的别离中,直面生命的荒芜。“现在身边一个家人都没有了,我真的自由了。”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蕞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
184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作《涅朵奇卡》。 1849年,他被流放西伯利亚,之后中断了创作,导致这部小说未完成。 在这本书里: 他写一个被浪费的天才,人生不可空过,颓废太久,天赋就会被收走; 他写一个傲娇女友,少年时建立的情谊比世上任何东西都要单纯、珍贵; 他写一个少女的成长,为了保护珍视的人,懦弱的女孩也敢挺身而出。 王小波说:“我看了这本书,而且终生记住了前半部。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蕞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来自工人家庭背景的女孩泰莎,凭借勤奋与努力,在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在法律界崭露头角的精英女律师,她擅长以犀利的言辞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性侵嫌疑人辩护。然而,一次与暧昧男同事的约会,却让她从辩护者变成了被害者。 泰莎决定亲自起诉施害者,而站在证人席上的泰莎发现,那些曾经被她视为“程序正义”的辩护,却让她的身体和情感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凌辱”:在性侵案件中,举证责任往往落在受害者身上,她不得不反复回忆并叙述自己的受害经过,而她又能如何证明自己在那一刻的“不同意”?那些模糊的记忆、缺失的证据,明明是被害者的正常反应,如今却让她的维权举步维艰…… 面对着冰冷的审判目光和复杂的法律程序,她开始思考:法律究竟是为了保护弱者,还是成为了强者手中的武器?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
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片段串联起来的回忆,讲述传奇女性柏瑞尔·马卡姆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人生经历。她热衷于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书中有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参与狩猎的情景、与当地土著的情谊、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北美的经过。
街上出现了第个突然失明的人,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在城市蔓延,无人知晓疫情为何爆发、何时结束。 失明症造成了靠前的恐慌与灾难,一批又一批感染者被集中隔离。 食物短缺,组织崩溃,文明与尊严变得不堪一击。 人们逐渐剥离道德的外衣,陷入比失明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在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女人还能看见。 她的眼睛,是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唯尚存的理智。
奇风镇是一座宁静的南方小镇。十二岁的科里*亲的兄弟是一只叫“叛徒”的小狗。而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一辆叫火箭的脚踏车。每到夏季开始的那一天,他总是骑着火箭,载着叛徒,带着那群朋友,飞到高高的天际。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天还没亮,科里陪爸爸挨家挨户送牛奶,忽然看见一辆汽车冲进湖里。爸爸奋不顾身跳下水去救人,没想到,当他奋力游到车旁,眼前竟是一幕令他魂飞魄散的景象:那是个死人,双手被铐在方向盘上,体无完肤,显然遭受过酷刑,脖子上还缠着一条铁丝。无法解释的谜团随着车子渐渐往下沉,仿佛被深不可测的黝黑湖水吞没。那天以后,科里和爸爸开始尝试追查真相。精心设计的谋杀出现漏洞,凶手被迫要收拾残局。而湖底的一幕如恶灵般纠缠著单纯善良的爸爸,他精神濒临崩溃。科里必须找出真相,才能唤回他挚爱的爸爸。
他最后的记忆始于火车站,一觉醒来,身上只剩裤子和衬衫,从此再没出过车站,渐渐连自己的名字也想不起来。直到某天,因为从小偷手里夺回陌生女士的钱包,被对方拉去自家便利店做夜班店员。这家叫“always”的小店,always商品短缺,always人手不足,被社区居民吐槽是“不便的便利店”。阴差阳错从流浪汉变成打工人的他,不仅帮大学生店员摇身一变成为便利店界网红,还帮监视自己的冒牌刑警成功再就业,就连脾气和嘴巴一样臭的毒舌大妈也在他面前卸下心防......背后的秘密武器是看似平凡的便利店食物——.包裹心事的三角饭团.能召唤灵感的山珍海味便当.让酒鬼越喝越上瘾的玉米须茶.为深夜打工人快速充电的“金三角”套餐……冬日夜晚的便利店暖暖的,每一份食物都冒着热气,露天餐桌旁的暖风机呼呼吹着,不时响起夜班店员笨拙而亲切的招呼
1965年,为了寻找“让一路易·勒布里·德·凯鲁亚克”这个名字,凯鲁亚克只身前往巴黎。在巴黎(还有布列塔尼)的10天当中,他像个孤独旅者那样,漫步在杜伊勒里花园笔直的林荫道,跨越热闹非凡的塞纳河上晃动的桥梁,聆听圣日耳曼德普雷教堂的《安魂曲》,同时邂逅了各种各样的人:蓝黑头发、绿眼睛的布列塔尼人,门牙有缝隙,正好嵌在可舔可吻的双唇中;温柔女郎酒吧的侍者,不停地跟他说着“巴黎腐烂了”;像拿破仑那样戴着双角帽的警卫,佩着刺刀,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点燃一个烟蒂……然后在某个时刻,他获得了某种启示,某种改变了他、能让他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按那样的模式生活的启示,确切地说,是“悟”,即“突然开窍”“突然觉醒”。正是怀着这样的顿悟,凯鲁亚克为我们娓娓道来这一场醉人的巴黎之旅。
《惶然录》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的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荒原狼》是黑塞出版于1927年的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它是赫尔曼·黑塞以对主人公哈里·哈勒的考察,力求揭示和解决其本人与大众文化、工业社会和权力阶级的冲突以及深层心理危机的文学表达。
《西西弗神话/加缪作品(精)》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加缪作品(精)》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1928年10月,伍尔夫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第二年,她将演讲内容整合成《女性与小说》一文发表,后来又将其大幅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出了传世名作《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长文细腻风趣,充满想象力,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讲述了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女性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积极成就自我,开拓人生。本书收录伍尔夫另一散文名篇《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全部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都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这是一个英国乡间小男人和他周围的人和动物的故事。 他去找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他未来的老板。还没坐稳车子这个急性子的老板就呼啸上路了。当他以不要命的速度疾驰时,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吉米哈利却忙着保持镇定,因为他的座位居然会在车上前后滑动。此外,车上还有6只狗陪着他们。虽然车速高得吓人,但是这些狗却似乎飙得很high。从此,磨叽的主人公和他的急性子老板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友谊,同时我们的主人公也正式迈入了他的兽医职业生涯。 乡下兽医的生活不是充满了“蜂蜜和牛奶”的,大多数的时候,兽医这一行是一成不变的例行工作,甚至有些枯燥乏味。这样的工作毫不刺激,算不上愉快,也毫无娱乐性可言。除非母马突然踹你一脚,当然啦,这并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作为一个乡下全天候的兽医,他要比7-11便利店还要便利,以保证随叫随
“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我”作为母亲,一生都为女儿而活,对女儿抱有许多期盼。女儿却认为母亲从不聆听自己,更带回同为女性的伴侣,迫使母亲接受她们即将偏离“正常”的未来。同时,母亲目睹着自己疗养院负责的患者珍女士罹患失智症、成为被机构、被社会所抛弃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亲仿佛看到了老后从孤独走向死亡的自己,也看到了以类似悲剧收场的女儿的未来……在误解与撕裂,在对话与缝合的反复尝试中,母女俩同时被内在与外部世界的力量所推动着,前行着,逐渐逼近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