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闻现场,记者面临什么?他将如何选择?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对犯罪领域的进入以及对高位失权者的报道,不仅让我们得见新闻事实的魅力,更获得了新闻方法论的启迪。这些视角独特的故事,绵密的逻辑与平时白描的文字让我们得以平静、公正地把这些采访对象当做人来分析,这些新闻事件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价值,不单是一个犯罪事实,还有他们的人生故事。
1956年,二十四岁的卡普希钦斯基成为社会主义波兰的一名新闻记者。一年之后,他被 意外地 派往印度,这是他数十年驻外生涯的第一站,在这里他将发现自己一生的志业 前往罕有人至的遥远角落,从那里理解和讲述世界的多样性,并在参差多态的现象中寻找普世真理。 在长达四十余年硝烟弥漫、跌宕起伏的全球之旅中,卡普希钦斯基永恒的旅伴是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两千五百年前,这位被誉为 历史之父 的古希腊作家游历了当时已知的世界,描述其部落和国家的多样性,记录了它们的战争与和平。 卡普希钦斯基视希罗多德为伟大的先驱和导师,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全球主义者。从中国到伊朗,从尼日利亚到刚果,从安哥拉到亚美尼亚,希罗多德教会这位年轻的记者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故事,并理解他所处的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在本书
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群国家被统一在同一个身份之下 疆域横跨十一个时区的苏联。本书是卡普希钦斯基关于这个超级大国的私人报告和回忆录,从1939 年苏军挺进他的家乡平斯克(当时属于波兰),到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凉的西伯利亚、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各共和国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个苏联的广袤地域,走遍十五个加盟国 从阿塞拜疆的油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到巴什基尔的山区,从北极圈的雅库茨克到咸海附近的定居点 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行走数万公里,见证事件发生的现场,与上百名苏联公民交谈,呈现他们人生故事与命运的瞬间,并将来自路上的思考、洞见与历史叙事编织在一起。
永远的白先勇,永远的青春版。 精装版《白先勇典藏集》一函五册,依据白先勇亲自增订的篇目,汇齐了早年名作、晚年新篇,囊括所有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寂寞的十七岁》,长篇小说《孽子》,以及散文集《树犹如此》,附有白先勇文学年表、旧影照片、新增篇目,一览各个时期 社会众生相 的白先勇代表作。 从上海到台北,从台北到纽约,从百乐门到信义路,从霞飞路到中央公园,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不变的是,永远的中国乡愁。美到极致,都有些凄凉。从白先勇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华文化的时空流转和社会延迁。 在越来越多的中文图书馆,白先勇的文学著作属于 核心收藏 ,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 其一,《台北人》,白先勇短篇小说集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也是一部故国
《我们仨》: 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专享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很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走到人生边上》: 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 灵性良心 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
小说集,一九*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 沙之书 ,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 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西伯利亚一年》是精通俄语的芬兰记者尤西 孔蒂宁记录了他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雅库特共和国生活一年的经历。孔蒂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他们适应雅库特的生活、面对挑战和体验的点点滴滴。他们在原始森林中采越橘,和雅库特人一起打猎和钓鱼,参加埃文基人的骑鹿旅行,在白令海峡看7万头海象与灰鲸,在堪察加观看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的喷发,记录现存的萨满文化和通灵仪式,采访集中营的幸存者,探访猛犸象遗骨淘宝客营地,以及,尝试独自一人在极地搭顺风车旅行。 作者开着传奇的俄罗斯越野车 瓦滋旅行者 带着全家穿越了森林、雪原和冰面,体验异国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也给雅库特村落带来冲击。 本书不仅是一部西伯利亚生活的记录,也是对人类适应能力和探险精神的探索。通过孔蒂宁一家的经历,领略到这片永
韩国现任总统李明博亲自著书,深情回忆了母亲在贫困年代依然坚持培养孩子正直品格,并奉献出自己全部的亲情家教故事。《母亲》首度披露:李明博对影响自己一生的母亲的深情记忆, 推土机 不为人知的感性一面,缔造平民神话、裸捐上亿家产的背后故事。 长年的贫困一度让年少的明博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而弥漫在梨泰院市场中的腥臭味终究还是被烤饼味掩盖,因为那里有妈妈的味道。为了生存和供二哥在首尔上大学,明博就和妈妈一起在市场上卖鱼、卖爆米花,当然还有熟悉的烤饼。历经生活的艰辛,但明博仍然看不到希望,即使是一碗配上生鸡蛋的米饭,也成了明博*的享受。 不过贫困的生活,并没有摧垮明博。哪怕是和妹妹在浦项相依为命,他也将细心照顾着妹妹;哪怕是边工边读,他也能年年考上*;哪怕是干瘦的身躯,他也总有办法去
吴谢宇案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2015年7月,时年21岁的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在家中杀害母亲谢天琴,制造母亲陪同其出国留学的假象,骗取亲友144万元用于挥霍,购买十余张身份证件隐匿身份逃亡,直到2019年4月在重庆机场被捕。法院审理认定其作案前精心预谋,手段极其残忍,严重违背人伦道德,最终以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件罪数罪并罚。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于2024年1月被执行死刑。在2016年、2019年、2022年、2023年这几个与吴谢宇案有关的不同时间节点,《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都进行了追踪、采访和调查。《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一书正是在这组封面报道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记者吴琪、王珊围绕家庭、友人、学校、法庭等社会关系网络走访、调查,先后联系了上百位采访对象,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借助吴谢宇的狱中自述、书信、法庭供词等,还
在历时五年的 世界文学史 课程中,木心曾应听课生再三恳请,于1993 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课的半数时间,讲述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其全部内容,包含在陈丹青的原始笔记中。2013年初,依据这五本听课笔记,《文学回忆录》出版了。出于当时的顾虑,陈丹青没有收入九堂课的相关内容。近经商酌,为读者考虑,仍以他的笔记为依据,编成《木心谈木心》一书,是为《文学回忆录》补遗。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返回八十年代,这份 课业 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文章 这是先要向读者告白的实情。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
本套书为2010年至今作者在中国或世界各地游历的旅行随笔合集。第一册,上辑,作者沿爱辉 腾冲线横穿中国,在游历中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切片与历史的复杂面孔;下辑,作者在游历路程中寻访了贾樟柯、余华、刘香成、陈丹青等文化学者,展开 十三邀 式的漫谈与追问。第二册,作者的足迹跨越不丹、东欧、印度等不同文化属地,旨在呈现一个更多元文化的世界版图,从而打开看待自我与世界关系更多的可能性;第三册围绕2020年作者在马来西亚、夏威夷、日本三地的停留与辗转展开,不仅勾勒了各地在危机下的不同风貌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更深入讨论了各地在历史上对危机的应对方式,揭开其背后被遗忘的历史。
《必有人重写爱情》是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46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 一诗一文 的编排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从 暴风雨的记忆 到 词的流亡 到 大地之书 ,三辑诗文作品完整展现诗人自童年至今的人生行旅,映照二十世纪下半叶激荡的时代风景。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历史与现实,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从艾伦 金斯堡的纽约到卡夫卡的布拉格,从阿拉法特的拉马拉到洛尔迦的西班牙,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等相逢相际,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亲友挚交,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诗人之笔写作散文,
厄休拉 勒古恩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传奇人物,也是人文精神当仁不让的守门人,《我以文字为业》是勒古恩的非虚构选集,收录了她从2000年到2016年一系列关于人生和文学的文章,共67篇短文加1篇手记,主要分为演讲、散文与评论文章。 诚如勒古恩所说, 我以文字为业 ,在本书中,她畅谈自己的文学观念,深度关切文学在当今世界的位置,以及我们时代的阅读状况,具体剖析阿特伍德、波拉尼奥、卡尔维诺、萨拉马戈等前辈作家及当代大家的代表作品,展现当代小说的深度与广度,将自己的阅读与经验、写作与思考和盘托出,呈现了一幅极为珍贵的思想画像与文学自传,同时一部无与伦比的私人科幻文学史与女性文学史。与此同时,她也通过文学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周围世界的可能视角。
本书作者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书中所收各篇文章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口述 栏目。 口述资料因其亲身经历的独特性受到重视,本书通过亲友、亲历者的描述,使红色特工阎宝航、人民导演蔡楚生和红色间谍陈曼云夫妇等的传奇故事公之于众;使 共和国第一冤案 潘汉年案、黄金运台之谜等历史事件跃然纸上;而通过 故都旧事 ,使社会名流,如,海上闻人杜月笙、京剧名角周信芳等风采再现;而关于著名将领:末代 云南王 卢汉, 西北王 胡宗南等的往事也在其子女的记忆中重新得到梳理。 本书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生存的小环境,揭示的人物生平的某些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尽可能突出亲力亲为的特点,复原鲜为人知的言行细节,而不去纠缠于人物的功过是非,得到历史学者包括老专家的赞许。
豪尔赫 路易斯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 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 、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
ZUI贪吃的大汉使者唐蒙, 来到了ZUI会吃的南越之国。 这里食材丰富,简直就是饕餮之徒的梦想之地。然而,在美食背后,却涌动着南北对峙、族群隔阂、权位争斗、国策兴废……种种波谲云诡,竟比岭南食材的风味 加复杂。 这个懒散的大汉使者,身陷岭南的政争漩涡。他 能信赖的伙伴,只有食物; 的破局之法,只有追求 美食的心。 谁都没想到,那一缕微妙滋味,竟关乎大汉与南越国运,乃至于整个中华版图……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写于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杂文,涉及《坟》12篇,《华盖集》10篇,《而已集》5篇,《三闲集》6篇,《准风月谈》6篇,《南腔北调集》11篇,《且介亭杂文》9篇,《花边文学》5篇,《且介亭杂文二集》12篇,共收录杂文76篇,大致按照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充分显示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底蕴,全面而真实地展现鲁迅先生的思想、风采。
《文学空间》是莫里斯 布朗肖于1955年出版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布朗肖在本书中通过分析马拉美、卡夫卡的作品,探讨了写作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构成文学的 力量 或 文学空间 是什么等理论课题。他认为,写作就是寻求作为 作品 的某种东西成为可能的那个时刻或那个点,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的空间。 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布朗肖表达了一种极限体验,即把死亡设想为 的 考验 的体验,这对后来法国的意指学派、日内瓦学派和社会学批评学派等的文学批评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