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人间 人气作者蔡寞琰非虚构长篇 他幼年失怙,举步维艰,靠着祖辈在虎溪山留的东西撑了过来 活成他一样的人,便是我对他最深的爱 ★平民家族的壮阔史诗╳献给大时代里的微尘众 再厉害的人也只能过这一生,再卑微的人也要过好这一生 ★百年间四代人浮沉际遇╳烽烟中的个人、家国与时代 滚滚红尘,人都是被命押着走的 当个人乃至家族举步维艰,总有可坚守的东西代代相传 湖南虎溪山,相传为 猛虎歇息之地 ,作者的曾祖父德秀出生于此。他本有优渥的出身和安逸的前程,却选择了一条不安稳的路:早年抗婚离家,成为第一批新学师范生,又改行学医。后投笔从戎,立战功赫赫,到四川署理一方县政,断案、剿匪、禁烟。袁世凯称帝后,毅然加入护国军讨袁。千帆过尽,主动挂印归乡,于虎溪山下开一间小小医馆,悬壶济世。 他给三
这是一部令人关注的非虚构作品,更是一部反思中医百年坎坷历史、为中医振兴发展鼓与呼之作。 清末名医巢渭芳再传弟子、针灸大师承淡安门生陈万举,自1938年起,一生坐堂行医七十六载。自出道以来,攻克大量的疑难杂症,救治病人数十万人,亲历并见证了中医的重要发展过程。他自己则到老眼不花,牙没掉,头发半白,九十六岁无疾而终。 《中国农民调查》作者春桃历时八年,以亲身经历掌握第一手材料。以老中医陈万举的生活轨迹为线索,讲述他从治 已病 到治 未病 的传奇人生,探寻中医的奇迹,同时深刻再现了近百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坎坷多变的兴衰史。 春桃所著此部《国医》生动、新鲜、深刻,直面现实,启人深思,是当今纪实文学中难得的佳作。一个中医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医院。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像陈万举这样的中医,只要有他们存在,中医必
《旷野无人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是国内抑郁症文学开山之作,初版于2008年,记录了作者李兰妮身患抑郁症之后艰难自救的漫长之旅。 本书共82个篇章,每个篇章由四部分组成: 认知日记 部分告诉读者进行自我疗救的方法; 随笔 部分上溯本人家族渊源、追忆往事,意在探究自己形成抑郁疾患的多方面原因; 链接 部分主要是作者随附的早期散文作品,以及知识界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 补白 部分则将前三者串连成珠。四部分浑然一体,通过多重维度,透过医案、用药指南、药物反应、童年创伤、家族追忆、反思、大量的梦境记录,全面呈现了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全方位遭遇,触及了当代文学史上罕有人抵达的生存秘境,展示了深入骨髓、令人感佩的心灵叩问。 诚如作者所言: 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是一本病历,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在某种程度
吴谢宇案是一起备受关注的刑事案件。2015年7月,时年21岁的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在家中杀害母亲谢天琴,制造母亲陪同其出国留学的假象,骗取亲友144万元用于挥霍,购买十余张身份证件隐匿身份逃亡,直到2019年4月在重庆机场被捕。法院审理认定其作案前精心预谋,手段极其残忍,严重违背人伦道德, 终以故意杀人罪、诈骗罪、 件罪数罪并罚。经 核准,于2024年1月被执行死刑。在2016年、2019年、2022年、2023年这几个与吴谢宇案有关的不同时间节点,《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都进行了追踪、采访和调查。《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一书正是在这组封面报道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记者吴琪、王珊围绕家庭、友人、学校、法庭等社会关系网络走访、调查,先后联系了上百位采访对象,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借助吴谢宇的狱中自述、书信、法庭供词等,还原了大量细节
十九世纪中叶,在英国人用舰炮轰开中国国门之前,世界为“蛮夷”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十九世纪末,当中国所有的海岸炮台和海军舰队都无法阻止“蛮夷”入侵的时候,中国人遭遇了有史以来剧烈的心灵蜕变。这种蜕变的艰难与痛楚,终导致历史上演了几千来恐怖与悲伤的故事,导致了一个古老而巨大的帝国伤筋动骨的剧变。在世纪之交,中国弱积弱贫的现实为何行成,又孕育着怎样的变革风暴,《1901》显示出作者对史料精确性的把握和表现,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背景的精彩浑融,对那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今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启示。《1901》所叙述的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还有中国人在那段纷乱岁月里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入探寻了至今影响着中国人历史情感的那些隐秘缘由。《1901》用强大深厚而又激情内敛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我
《百年家事》无意为家族的前辈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而是以人物侧写的方式,把晚清实业家、水师提督、清华教授、共和国出版人的家族故事,串联起来。官场上的宦海沉浮、外交中的刀光剑影、书斋里的理想情怀、激情年代的奇遇人生,都在不虚构、不浮夸、不矫饰、不为尊者讳的前提下,纪实呈现。纵贯四代人的一百年,横跨三世纪的光影线索,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让读者对时代的离合、家庭的悲欢、命运的跌宕,产生近距离的认识。
当深圳名师周其星背起行囊,踏上南澳岛这片被潮汐雕刻的土地时,一场关于教育的诗意远征就此启程。这座曾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的古岛,如今却困囿于泛白的教室书角、沉寂的课堂与远去的渔歌。他用365天,将诗歌种进海风呼啸的校园,让礁石成为意象,让潮声化作韵脚。从 抄诗本 到 海岛课程 ,从第一次家访到全县首个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他像一位拓荒者,在教育的孤岛上建起灯塔。书中既有稚嫩童诗与沧桑海岛的对话,也有城市经验与乡土文化的碰撞,更有一位理想主义者对教育本质的叩问:当诗歌成为语言,当孤岛拥抱星光,教育的边界终被海浪温柔打破。
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 亚瑟 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 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我的原野盛宴》是茅奖作家张炜的纯净温情之力作。 这是一部纯净唯美、情感浓郁、有着深厚生活积累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张炜以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 原野盛宴 。 这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品质的佳作,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是对人、对自然、对世界真挚的 爱的教育 。乘着记忆的时光机回到当年,张炜重新审视自己的少年岁月,在广阔的原野展开对万物的好奇,对大地、星空的探寻 本作品生动鲜活地描述了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既有自然世界的丰饶,又有乡间生活的野趣,为我们指引出人生的永恒梦想和生活的至真之乐。文字深情细腻、质朴纯真、简约清新,为现代汉语写作的范本和美章。
王树增战争系列自 2006 年开始出版,至今已有《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系列作品问世。他开创了全新的战争史写作范式,也为战争文学树立了新标杆。 这一系列作品所具备的坚实宏大的结构、国际的视角、对现实的关照以及详尽的资料,使他拥有了数百万忠实的读者,而万众期待的《抗日战争》将于 2015 年 6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战争系列作品将完满收官。 《长征》基调乐观,以这一人类重大的精神事件展示信仰的力量;《解放战争》气势恢宏,写出民心向背之别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以对万千战士的悲悯之情,构建起对战争整体格局的无奈与戏谑;而《抗日战争》基调庄严,全景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这是七十年来第yi部属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史!
本书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年纪事 丛书中的一部,是迎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本书围绕原三五九旅三个团的历史变迁,通过三代兵团人的屯垦戍边、守疆兴疆历程,加入新时期各路援疆人员在这块土地上的奋斗与梦想成真的人生际遇,形象地揭示了三代人对老兵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作品人物鲜活生动,每一段人生都是历史的一个侧面。作品写出了这群改变自己、改变历史、改变地貌、改变出城市的兵团人的心灵史和奋斗史,写出了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三代人的记忆。
本书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年纪事 丛书中的一部,是迎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作品描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以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从总体图景到城市规划,从高新科技助力到兵团全面振兴的历程。写出了兵团成立七十年来,从犁剑交响的军垦时代到新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大发展的沧桑巨变,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兵团人的付出与坚忍,反映了兵团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和新风貌,将兵团精神在不同时空的传承和延续载入史册,再现了戈壁滩上的兵团人从零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世界的闪亮历程。
王树增战争系列自 2006 年开始出版,至今已有《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一系列作品问世。他开创了全新的战争史写作范式,也为战争文学树立了新标杆。 这一系列作品所具备的坚实宏大的结构、国际的视角、对现实的关照以及详尽的资料,使他拥有了数百万忠实的读者,而万众期待的《抗日战争》将于 2015 年 6 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战争系列作品将完满收官。 《长征》基调乐观,以这一人类重大的精神事件展示信仰的力量;《解放战争》气势恢宏,写出民心向背之别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朝鲜战争》以对万千战士的悲悯之情,构建起对战争整体格局的无奈与戏谑;而《抗日战争》基调庄严,全景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悲壮,这是七十年来*部属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史!
书中记录了世界著名学者和博物学家夏勒博士三十多年来在青藏高原的科学探索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文字流畅朴实,描述了大自然非凡的魅力,在不经意间带给阅读者深沉的感动和思索。全书以夏勒博士踏遍青藏高原追踪*为主线,穿插了他在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蒙古和巴西等国家考察的十三个故事。作者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公众交流、政府合作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濒危动物及其现状的故事。
回顾中国女性的历史境况,晚清女性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其所经 历 的 变 化 可 被 直 观 地 描 述 为 从 幽 闭 到 出 走 :深 居 闺 阁 的 社 会 事 实 和道德意义自晚清开始被完全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自由、释放 的现代性气质。在晚清女性走出内闱的过程中,报刊作为一种动力机制,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嵌入了她们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 本书从 报刊与晚清女性生存境况 报刊与晚清妇女解放进程 报刊与整体社会转型 三个层面入手,考察报刊在介入晚清妇女解放 的过程中如何规定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主导人们接收和体验信 息的方式,如何重组人与人及人与现实的关系,又如何影响了女性的思 想、行为和整个社会运动的路径、样貌。区别于将报刊作为思想载体和 传 播 管 道 的 反 映 论 ,本 书 将 报 刊 视 为 一 种 通 达 新 世 界 的
1943年,森普伦作为反对纳粹占领的法国抵抗运动的积极成员,被逮捕后关押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4月被解放。作为诗人的他,年纪轻轻便结交诸多巴黎知识分子,如萨特、保罗 策兰等。他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了从未经历集中营生活的人无从体会的东西:体验死亡。他一度相信可以通过写作来赶走死亡,然而写作又要以死亡作为参考。在这回忆的旋涡中,上千个场景和故事让这本关于死亡的回忆录格外生动。森普伦本可以满足于书写回忆录或者历史文献,而他却创作了一件艺术品。
本书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年纪事 丛书中的一部,是迎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 本书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师团为主要书写对象,书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守护边境、建设边境的故事。从人民解放军进疆开始,到守边护边,执行 代耕、代牧、代管 任务,再到新时期边境建设与守护,本书展现了边境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也书写了戍守边关的兵团人的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