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长征》自2006年出版以来,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优秀图书奖 优秀装帧设计奖、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图书奖,总销量已近300万册。 《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 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作者激情澎湃的记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过去所有记述长征的文学作品所从未具有的。 《长征》从红军一支部队突围寻找新
2003年夏天,班卓独自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然后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的荒漠之中,从北至南、从南至西地将阿富汗转了一圈。对很多人来说,阿富汗只是新闻里那个与战争、贫困、饥荒、恐怖主义等字眼挂钩的遥远陌生之地。但在班卓笔下,一个个普通又鲜活的人出现在读者眼前:追求自由、热爱乌尔都语文学的巴基斯坦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的喀布尔旅馆经理,曾是空手道冠军的现役警察,为巴米扬绘制地图的日本青年,河谷里的村民与中巴上的少年,突然求婚的单身男子与坎大哈的八口之家 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悦、哀愁、梦想、困惑,如同你我一样认认真真地度过每一天。 班卓以她特有的细腻、谦逊、好奇,将目光诚恳地投向他者,因而有机会观察、接触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相知,建立了短暂却珍贵的缘
《解放战争》为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的作品。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洞察,军事谋略,军队意志,作战才能,作品具有宏阔的视角和入微的体察,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尽展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一场战争的丰饶内容。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
本书是著名非虚构畅销书作家大卫 格雷恩的又一力作,讲述了18世纪一场惊心动魄的真实海难及其后续在英国引发的轩然大波。 1742年,一艘用木头和布料拼凑而成、眼看随时都会散架的船被冲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个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们有一个震惊世人的故事要讲。他们是英国皇家海军战舰 韦杰号 海难的幸存者。这艘战舰于1740年离开英国,在秘密追赶满载金银财宝、人称 所有海洋最伟大的奖赏 的西班牙大帆船时,在一个荒岛失事了。船员困在岛上,饥寒交迫。数月后,他们造了这么一艘破破烂烂的船,历经一百多天,在风暴肆虐的海上航行了将近3000英里。人们像迎接英雄一样向他们致意。 然而 六个月后,另一艘更破、更小的船在智利靠岸,船上只有三名韦杰号失事人员,他们讲述的故事完全不同,且坚称在巴西上岸的那30个海员不是英雄,而是
《天著春秋》是王树增全新的历史纪实力作。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麻隧之战 作品以夏商至春秋间每一场重要战事为背景,描绘出朝代更迭、王权兴衰、家国纷争,诸侯并起的繁盛历史图景。君王问鼎天下,武士挥戈洒血,哲人向天冥思,情人把酒吟歌,农人沧海桑田 古老而璀璨的华夏文明在《天著春秋》的每一页里漫卷,读来震人心魄。漫漫春秋,大河奔流,星光璀璨。
曾经有一个国家,名叫南斯拉夫。它曾经是世界主义的乌托邦实验场,如今,它的形体已不复存在,却给整个东欧留下幽灵般的遗产。 从2018年到2020年初,作者踏上前南斯拉夫的土地,走入它曾经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与当地人相遇或分别、攀谈或争辩,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记忆,让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渐渐浮现。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该如何消化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未来? 这是前疫情时代的一次可贵记录。当世界趋于保守、封闭与隔绝,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重重边界?打开本书,打破边界,重建人与人的真实联结。
本辑《单读-26》起源于5部来自*个全球记者奖 真实故事奖 的作品,并*终以9部非虚构作品和1部纪实影像作品为主体,首次推出了非虚构作品合集。在一个 后真相 时代,继续叩问真实。 这些故事来自洪都拉斯、波兰、刚果、塞内加尔、南非、古巴、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移民、养老、种族、性别等当下性、全球性的议题。由专业写作者深入现场调查,挖掘复杂事件的前因后果,呈现现实世界的光明与灰暗,直击全球社会的矛盾与不公 在真实故事里,世界是不平的。 本辑《单读-40》为口碑长销好书《单读26 全球真实故事集》续编。《全球真实故事集II》译介了第一个全球记者奖项瑞士 真实故事奖 2021年和2023年入围作品中的六部,分别关于关塔那摩拘押营的一对冤家、伊朗大德黑兰监狱的世相、一位德国父亲遭性侵的往事、疫情中过世的西班牙老人
《可能的世界》记录了杨潇2010 2019十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十多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是一个拥抱世界的青年去现场,探寻可能性(并且认识不可能性)的历程。 2010 2019这十年,是中国人与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回过头看,这更像是历史的一段特殊恩惠,几乎不可避免地被乡愁化地对待。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又一个现场,让今日的目光照进当时当刻的记录,从时事、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如何面对历史的内爆与偶然,如何探索与思考一个可能的世界。
《韩家往事》记述了天津 八大家 之首的 天成号 韩家所经历的百年风云。韩家姐妹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先驱,她们的际遇与选择让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族在这一变局中的沉浮与命运。本书以韩氏家族为中心,旁及李连普、梅贻琦、傅铜、邝寿堃、卫立煌家族,以此吸纳更厚重的历史容量,也折射更丰富的时代底色。 借由信件、日记、老照片和访谈,作者用先辈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与彷徨求索的精神世界来对接大历史叙述,力图以个体来展现时代的宏阔与复杂,为每一个生命寻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从而勾画出多层次、立体的历史图景。
《王朝的余晖》是季宇创作的一部书写中国晚清历史的作品。本书从1860年前后晚清政坛的动荡写起,一直到1900年庚子国变后结束,书写了晚清重臣李鸿章创建、发展淮军的始末以及淮军兴盛、演变直到最终覆灭的历程。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淮军所参与的清末多场战争的面目,展现了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阶层、各势力互相博弈的历史过程。拨开尘雾,重新观察这支曾经作为清王朝最后军事支柱的淮军,回顾那段烽烟四起、浮沉跌宕的中国近代史。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非虚构力作,让挂上 历史建筑 标志牌的燕东园22栋小楼开口说话,讲述1926 1966年小楼里的住户与往事。作者以特稿的笔法、详尽的史料搜集,以及对数十位燕东园二代的访谈实录,抢救对现场的记忆,抢救被淹没的历史 缅怀与致敬那一代学人:他们出生于清末民国初年,留学于海外,在国难时毅然归来,以科学文化报效祖国,历经各种磨难,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徐泓的父亲徐献瑜曾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她出生于燕京大学燕南园59号,从1946年深秋在她出生一百天时搬家至燕东园40号,至今一直住在燕东园,是这个园子里仅此一家的老住户。她深入每个家庭,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还有邻里之间的同事情、师生情,重现了那个时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书斋里的日常生活。
只要地球提供一个开口,就有新的东西可以发现。 在岩壁的那头,在风声呼啸的窄道之外,在群山的腹地,在绿林中敞开的竖井里,在冰川闪闪发光的洞穴中,无不掩藏着一种欲望,一种探索未知的欲望。 跟随绍罗的探照头灯,扑朔迷离的地下世界在我们眼前缓缓打开:巨大的空庭、极高的瀑布、发光的生物、神秘的回声、梦幻的水晶洞、地狱般的蒸汽、原始的祭祀雕塑、被遗弃的骸骨和无处不在的黑暗与未知。地下世界既恐怖又魅惑,既让我们焦虑又似乎一次次在传递着启示:世界之深和太空之浩瀚是同一的。 石子向着未知的方向一路滚去,那滚动的声音告诉我们,一场新的冒险就要开始了
本书是一部讲述白求恩式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卓著的美国友人寒春、阳早一生经历的报告文学。 寒春、阳早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寒春(Joan Hinton,1921 2010)是核物理科学家,阳早(Erwin Engst,1918 2003)是农牧业专家。20世纪40年代,寒春、阳早受到中国革命的感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此喜结连理,迅速融入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从此追随中国共产党,深入人民,扎根基层,在陕西、内蒙古、北京生活和工作60余年,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生奉行延安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立足中国自主研发,耗尽毕生精力推进中国牛奶品质改良和农畜牧业机械研制。他们是中国奶牛业的开创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拓荒者。2004 年,寒春获得中国张 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成
本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反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在国力极度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的艰苦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的故事。这既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间和空间,同时,又增加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本书兼具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通俗文学的可读性,读来感人至深,使人心潮澎湃。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人离开家乡,进入广东的工业区,追寻发财梦。那时的他们还年轻,都满怀希望,相信改变命运的机会触手可及。 本书作者占有兵就是其中之一。他1995年到广东,一待就是30年,大部分时间在工厂做保安。他看到打工人们为一个工作机会东奔西走,在车间里忙到昼夜不分,赶着吃饭,赶着上厕所,挤出时间恋爱和补眠。 打工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抱着这样的疑问,占有兵开始用相机记录下工厂打工人的生存实况,20年的时间,保存下150万张照片。他从中精选出印象最深的127张,写下它们背后的故事,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透过书中的照片和文字,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的洪流,也能看到洪流中无数打工人的遭遇、选择和命运。看他们如何应对变动不定的环境,如何在迷茫中艰难前行,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摸索,
本书作者先后三次赴可可西里实地考察,在实地走访、亲身体验的坚实基础上,生动地描写了可可西里的生态面貌,直观地反映了可可西里苍凉、博大、雄浑、神奇的地貌带给人的震撼;详细地记录了可可西里特殊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和物产资源,揭示了可可西里高原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生态价值。 同时,也讲述了 一个人 和 一群人 的故事:杰桑 索南达杰,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第一位为保护可可西里捐躯的环保卫士,受他的精神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可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队伍中,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之路越走越宽阔 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志愿者机制、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整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
本书叙述了刘备大半生辗转流离,却又坚守信念、百折不挠,知道基本实现跨有荆、益二州的创业史。 在系统研读史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加,索隐探赜、见微知著,通过立体而全面地展现刘备 兴复汉室 的心路历程和奋斗过程,引领读者理解刘备的行为逻辑,以及汉末三国时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化诸方面的种种问题。 全书叙事详细,内容生动,情节环环相扣而不落俗套,读毕令人深思。
本辑《单读》关注本土非虚构创作, 纪实 栏目发表三篇 在场 非虚构写作奖学金 获奖作品,分别关于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恋爱的女孩们、在拉萨繁育藏獒的田野经历、牧区兽医在畜牧业 定而不动 下面临的重重挑战,通过与 他者 的互动,反观寓居现代性的人。 本辑还收录了廖伟棠、王璞、春树、徐振宇的诗歌,他们离散世界各地,写下过去几年里无可奈何的离别、无处可逃的危机,也尝试缝补和构筑着新生活。另有石迪夫的影像、唐克扬和欧宁的随笔,前者从城市返身新疆旷野,后者则重新书写了城市的意义和对它的想象。
我们中的一些人曾如此生活 CCTV、凤凰卫视专题报道,杨锦麟作序推荐 以真实的影像和文字记录一个消失中的民间中国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近二十年持续跟拍记录 豆瓣5000 评价8.8分 在中国民间,那些牵着猴子、四海为家的耍猴人多半来自河南新野,新野耍猴人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每到6月麦收后和10月秋收后,大批耍猴人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就开始外出耍猴,卖艺赚钱。 从2002年开始,《中国国家地理》记者马宏杰深入新野耍猴人群体,跟随他们扒火车、露宿街头,记录他们日常遭遇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流转变化。 耍猴人杨林贵,耍猴二十余年,到过黑龙江、西藏、海南,也到过越南、缅甸、俄罗斯,在景德镇,一个16岁的女孩看完猴戏,对他说: 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 杨林贵听后,那天一路上都很开心。 耍猴人乔梅亭,
1986年4月29号上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发生了一场火灾。七个小时后,火才被扑灭,四十万本书被烧毁,七十万本书被损坏。这是美国有史以来蕞大的图书馆火灾事件,却迟迟没找到真凶。 二十五年后,《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 奥尔琳偶然得知此事,她决定重启调查,追踪涉嫌谋害百万册图书的神秘凶手。她走访嫌疑犯的亲友,请教当时的馆员和办案人员,借助前沿的纵火侦查技术,甚至亲手烧毁了一本书。在一次次交谈和质问中,在一趟趟图书馆漫步后,一场调查逐渐变为一场长达七年的图书馆之旅 她还原了火灾当天的现场状况,从《莎士比亚》全集到《华氏451》,记下每一页被烧毁的文字;她也还原了火灾后的全城救书行动,从无名之辈到商业大亨,记下每一个为书奔走的爱书人;她探访每一个少为人知的部门,从咨询台到货运部,详尽介绍现代图书馆如
继《单读24 走出孤岛》《单读35 当我们重返世界》之后,本辑《单读》 第三次启程 ,汇编了第二届、第三届 水手计划 的部分作品,也向持续旅行中的 老水手 柏琳、刘子超邀约新文。 水手 们走访美国的铁锈城市,去得克萨斯州公路旅行,在巴尔干乡间居住写作,前往大屠杀三十年后的斯雷布雷尼察,追踪东南亚华人的流徙生命史 以好奇心和同理心为舵,带领我们了解世界某地的一处景观、一段往事、一次行动和一次交谈。 本辑还收录了由汪天艾译介的西班牙诗人、评论家海梅 吉尔 德 别德马的散文和诗人何小竹的诗作。另有别册《一次横穿1868年岩层的成像》: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开展为期四年的长途旅行,写作了《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150年后,摄影师、旅行专栏作者朱英豪以该书为旅行指南,重走李氏当年走过的路,用摄影和日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