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秀扶贫日记》首次较全面地展示黄文秀同志在扶贫期间的工作日记,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时代楷模 黄文秀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扶贫期间的驻村日记整理,真实反映黄文秀的学习、工作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历程及取得的成效,体现她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深挖日记背后的故事,提炼黄文秀的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以黄文秀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静谧广阔的大自然里,他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与自然交朋友,与草木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此期间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
《这儿与那儿》副题为 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 ,《南方周末》在中国中部、西部和沿海各选取了一个村、一个镇和一条街,持续调查采访了10年时间,详细记录了三处地点的变化与转型,关注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及荣辱沉浮,从而通过社会基层的细胞,管窥转型中的中国之变。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费时10年所记录的,是一段有意义的历史,是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 一部分记录了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 第 二部分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总书记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 要为人民做实事 的坚定理想信念; 第 三部分讲述了当年与总书记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 第 四部分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徒步入藏:1951年随军进藏纪实》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平老先生,根据其自身参军入藏的经历,写就的纪实作品,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和平解放西藏前后,人民解放军某部进军西康、西藏的情况。既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不怕牺牲、无私奉献,也反映了藏族同胞对和平解放西藏的拥护和欢迎。讴歌了全体进藏官兵和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老西藏精神 ,同时细致展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汉藏手足情深的和谐乐章。
\"【内容简介】: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 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 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 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 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
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 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 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 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 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 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本书为叙旧文丛之一,是对著名作家聂绀弩个人交游所做的史料梳理与叙事。聂绀弩身历大半个20世纪,一生经历丰富,跌宕起伏,与中国文坛许多作家学者都发生密切关联,如鲁迅、冯雪峰、萧军、萧红、钟敬文、邵荃麟、舒芜、何满子、黄永玉、黄苗子等。本书作者以聂绀弩和朋友们的诗文、书信、日记等文献资料为依据,记叙了聂绀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不同身份人等的交往,考订严谨,真实生动,既展现其为人与思想,也折射出时代的风景。
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山丘 罕台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作者从浙江富饶水乡跟随团队来到这里的小学,接手了二年级全校程度*差的一个班级,很快她发现班里有一个小女孩还不识字,数数只能数到6 被周围人视为智障,女孩的家在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因此,大家都叫她 库布齐 。 本书讲述着一个女孩的奇迹。老师母亲一样的悲悯与坚韧,女孩蜕变的挣扎与觉醒,在平静的叙述中深深地敲击着人的心灵。多少无知无觉的生命,泯然在盲目的教育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可以再次相信爱的力量,相信美好的力量,相信岁月默默积蓄的力量,相信种子默默生长的力量。如果有一天,在孩子面前感到无力的时候,那么一定是我们还不够爱,不够坚定,不够丰富。本书以一个教育者的视角叙事,以小见大,笔触细腻,平实感人。在女孩及周围日复一日
《鼎山回忆录:忆旧与琐记》收录了董鼎山几十年来陆续写就的个人回忆题材随笔作品,作家特殊而又极具历史特征的个人经历,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进程中的重要身份与作用,在《鼎山回忆录:忆旧与琐记》中透过作家饱含深情、真情,浸染时光感慨的笔墨,历历向读者错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