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原理》为罗兰?巴尔特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代表作,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一。本书涉及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等广阔人文领域,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基本方法论,提供了一份简明教材,适合于关心美学、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广大师生研读。本书既是一部符号学导论,也可作为有关文艺理论和符号学的长期参考读物。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本书分18个单元向您介绍了古代文史哲名篇比较阅读。 本书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汉语文史哲名篇数十篇,按内容分类,每一类有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加以导读和注释。
15年来,徐川作为一位80后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持之以恒地跟数十万青年线上线下谈心交流,深受他们的喜爱。这些交流形成了上百万文字的成果,徐川从中精选出20万字形成本书。 本书围绕专业、学习、就业、考研、恋爱、选择、信仰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关心、最经典和最容易引起困惑的话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把 有意义 的事情讲得 有意思 ,用 讲故事 的方式 讲道理 ,是青春旅途中的贴心读本。 作为深受青年喜爱的同路人和陪伴者,本书作者坚持对所有青年在线咨询48小时内有问必答,实现全天候陪伴,形成了逾5000万的阅读量,陪伴一批批青年书写青春、成长成才,遇见最好的自己。
俞平伯,我国现代著名的红学大师,是 新红学 的奠基人之一。《红楼梦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集中讨论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体,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该书是 新红学 史上的部专著,篇幅虽不大,却涉及了红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具有开创价值,学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的总结,讲述如何从零起步,掌握古典诗歌的写作技能。全书主体内容为 格律、义法、实践 三部分,步骤依次是:从七律入手,快速掌握古近体诗格律,继而学习读诗的手眼,其后选取模仿对象,开示切实可行的门径、注意避免诗病,*后用鲜活的案例,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古典诗歌的创作世界。全书道术兼备,既有对古典诗歌的整体见解,亦有各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更注意提示出变化空间为读者留白,旨在传递写诗的 活法 而非 成法 。附录 古诗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从古诗平仄、用韵的角度,梳理古音与字义的对应关系,归纳了部分常见字在古诗文中的读音,颇便实用。
中年之后读红楼,像是在雪后看风景,更乐于欣赏的,是枯索处的各种滋味。 作家闫红解读《红楼梦》的*著作。我们眼下的痛点和焦点,《红楼梦》里都有。作者将《红楼梦》与人生打通,读出人性、情怀、经验......洞悉世道人心幽微处,赋予红楼中人现实感。《红楼梦》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不仅要跟我们讲一些故事,还希望我们以此为镜鉴。在镜中,看到的不只是幽深的古代故事,更有我们汹涌澎湃的现实。作者独辟新意,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和事进行解读。通晓红学大家意见,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红楼梦》里找到答案。
本书以极具现场感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谈,轻松率性的言语中透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索和独到观察。对于村上春树所述说的美国的留学经历、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学生运动、奥姆真理教事件和阪神大地震对个人的冲击,河合隼雄给予了深层的理解,并谈论了他对箱根疗法以及每个人独自坐拥的 故事 的重要性的看法。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由叶嘉莹教授在天津电视台的六次讲座整理而成,共分十二讲,主要涉及自晚唐五代一直到南宋末期的九位有代表性的词人。全书以 "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为主线,结合具体的词人词作,分别讲述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与"赋化之词"的不同美感特质。三类词之演进为势所必然,虽其感发本质不同,写作笔法各异,但其中佳者莫不具有一种含蕴深远、耐人寻绎之特美。读者循此而入,可在叶嘉莹教授富于感发的讲述中获得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的整体性认识。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Diese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st in erster Linie ffir Studierende der deutschen Sprache im Hauptstudium gedacht,deren Muttersprache nicht Deutsch ist. Sie kann aber auch für diej enigen von Interesse sein,die die deutsche Sprache einigermagen beherrschen und sich einen Uberblick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verschaffen wollen.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是 重写文学史 的经典作品,堪称 大视野文学史 。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成熟学者90年代初创作的严谨之作。它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代表性的年份为核心,串联起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在写法上, 回到历史场景,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呈现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细节。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人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
文学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是 细读 ,需要细致到什么程度呢?在一本书的写作及阅读过程中,作者和语境的重要性如何呢?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文学批评》带我们踏上了一次穿越哲学、语言学和社会历史领域的旅程 帮助读者加深对文学的理解,从阅读中获益更多。 从柏拉图到弗吉尼亚 伍尔夫,从结构主义到实用批评,作者在这本图文并茂的通识读本中概述了这门内容丰富的学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